章節字數:3751 更新時間:11-03-15 08:33
從月壇附近的住地出發,幾經換乘,來到了海澱區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清華大學東南西北都開有門,我首次到清華是由西門步入。清華大學的西門高約5米多,由雕刻的石頭砌成,在上方的黑色的長方框中,鑲嵌著毛澤東主席題寫的瀟灑遒勁“清華大學”校名。步入校園,道傍蒼鬆翠柏、水木清華,清澈的萬泉河從腹地蜿蜒而過,形成一處處小溪、荷塘、湖泊。在大都市中形成的遠山近景,別有一番情趣,更有一番遐想。
清華園內既有曆史性建築中有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體育館、工字廳等,也有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符合國際標準的遊泳館、設施先進的綜合體育中心,還有國內較大的“萬人飲食場”、北方地區最好的紫荊學生公寓區、暢通快速的校園網等。清華的盛名和傳統,清華的優異教學設施和環境,每年吸引著全國各地無數的優秀高中畢業生,還吸引著為數眾多的海外留學生。我居住的金華佳音街59號桂院內,就有兩個就讀清華大學,我居住的樓上駱騁和對麵樓上的李淩。他倆都在這裏完成本科和碩士學業之後,分別赴美國馬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成之後,並在那裏打拚謀生和繼續深造。
清華園占地400餘公頃,建築麵積已逾230萬平方米,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華大學現有教職工78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就有3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就有26名,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達1100餘人。全國重點學科已有49個;本科專業5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5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7個。在校全日製學生已達27000餘名,其中本科生13000餘名,碩士生8600餘名,博士生4600餘名。有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在校留學生及進修生達1300餘名,遠程教育學員7500餘名。學校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4個、體育總局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科技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6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教育部網上研究中心6個。學校藏書達400餘萬冊。在清華旅遊熱還未提出的年代,我曾經先後多次到過清華園。沐浴著清華園中的春日陽光,欣賞清華的紫荊校花,吮吸著清華園中馨芳;夏日的清華園綠草茵茵,樹木成蔭,藤蘿纏繞,鳥語蟬鳴,荷花搖曳,倒影魚翔;金色秋天裏的清華園,柿子金黃,蘋果透紅;冬日清華園裏的池塘,覆蓋上了厚實的冰層,一派北國風光。
清華大學,在明朝時還是私家花園,到了清末才改名為清華園。水木清華的幽靜閑雅,整體建築的西方式古典風格,一直讓人流連忘返。
清華園中的變遷,清華大學的誕生和發展,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近代艱難曲折教育的曆史縮影。1911年建立清華學堂,曾是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直到1925年清華學堂才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製大學生,同年開辦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那是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火燒圓明園之後,腐朽的清王朝屈膝投降,被迫做出了庚子賠款,才算了結。美國人總算是“仁慈”,將其所掠得的部分庚子賠款拿來辦了個清華學堂。當年美國的決策者們辦學的初衷,雖然未曾細述,但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大力培植親美和美國利益代言人的勢力,或者說用西方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來改變中國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大概是在情理之中吧?事物並不一定都朝著原先的設想方向發展,有民族氣節的中國人未必都肯落入圈套。當然,人類創造和積累的優秀科學文化也因此傳入中國,在客觀上對於推進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文化的啟蒙教育,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促進作用。但也免不了有少數人自覺或不自覺終於成了洋人的馴服工具和代理人。不過,更多的是反擊帝國主義列強的戰士和英雄,一批中華民族的脊梁,這大概是當年殖民主義的決策者們未曾預料到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戰亂中學校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辦校,組建起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再度遷校於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抗日戰爭中,清華大學的顛沛流離,令人扼腕長歎。國家的積貧積弱,就連昔日靠我大唐文化而開化的扶桑,這個彈丸之地的國民,在長期接受法西斯軍國主義者們的教育和驅遣之下,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而再,再而三,挑起中日戰爭,踐踏我中華大好河山,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妄圖滅我中華。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終於覺醒,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在聯合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鼓舞了全中國人民,也進一步激勵了清華師生員工,在1946年回到清華原址複校後,為國家的民族獨立和民主進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為了國家的科學發展與進步,做出了艱苦卓絕的探索。清華大學的教職員工,在民族危在旦夕,為了培養民族英才,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曆史必然而且應該永遠銘記他們。
清華大學早期雖然受到西方文化深刻的影響,但以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代表的清代學者,仍然十分重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瑰寶的傳承,對清華大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源於《周易》的“乾”、“坤”二卦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此來勉勵清華學子應有自然的剛毅執著,奮發圖強;應有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
近代許多名人學者曾執教於清華。數學家熊慶來、華羅庚和物理學家吳有訓、周培源以及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均曾執教於此。朱自清的一篇描寫清華園中的《荷塘月色》散文,那溫馨、幽雅的氛圍,給無數讀者帶來翩翩聯想。
清華大學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這是當之無愧的。建校至今,已經培養出10餘萬名學生。出自清華的兩彈一星功勳鄧稼先、周光召、彭恒武、中國理論化學奠基人唐敖慶、力學家錢偉長、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振道等足以讓清華人感到自豪;清華大學還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治黨、治國、治軍英才,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引起世人所矚目。
中國有句古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我讀的書不多,即便把到圖書館和新華書店從書架上取下,略微翻一翻的也算計在內,恐怕還不足萬卷。路行的也不夠遠,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未跨越過國門。但如果按照中國古代的活動範圍來說,走的路則萬裏綽綽有餘。遊學,大概是做學問的必修課,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攬名山大川,閱世間萬象,拜謁先賢聖哲,體悟人生哲理;用足去丈量大地,從中體味到人生的艱難曲折。孔夫子曾經遊學,始有《春秋》、《易經係詞》之作,司馬遷遊學,積累了豐富的史料,傾畢生精力寫成了《史記》,成為千古絕唱。近代,有許多仁人誌士,抱著為國為民,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隻身飄洋過海,遊學於世界各地,吃盡千辛萬苦,學成之後,報效於祖國和人民。曆盡人世間艱苦卓絕的萬裏長征,鍛造了新中國的奠基人才。
國家對清華大學從師資的配備到資金的支持,尚來給予傾斜,這也是應當的。在生員挑選上,與北京大學同等優先,每年都有省市的高考“狀元”錄入清華。每年出國深造的也不在少數,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也日益增多。雖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應有自己的祖國。以今日的中國條件與五十年代相代,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條件十分艱苦,華羅庚和錢學森等眾多的知名學者,仍衝破艱難險阻,回到祖國,貢獻畢生精力。這些應該都是每一位出國求學者的楷模。
我遊學清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清華旅遊熱還未提出的年代,我曾經先後多次到過清華園,幾近十年一趟。最近的一次遊學清華,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這次我是偕同妻子汪美君在五一節過後入京同遊,從清華的南大門入,再從西大門出。清華園裏的人流中,出現了不同膚色的男女人群,有大人和小孩,不同身份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用不同的眼光在審視和觀察清華園中的變化;在人群中有的正在欣賞清華大學的校園美景,吮吸清華園中得天獨厚的知識營養,或許在默默地暗下決心,或許在預祝自己的子孫,有朝一日進入清華求學。
讓我倍感親切的是,每次遊學清華,都覺得如同回到母校一般,門衛都那般親切,校園內那樣祥和、蓬蓬勃勃。這趟,在清華大學的西大操場南麵道傍,一批批研究生拍攝畢業照的場景,正好定格在我的相機的取景框中。
在校園中,我偶然聽見二年青學者在談論:“假如你具備來競聘清華大學校長一職的資質,您將提出何種理念來治校?”
對方似乎非常認真地闡述他的治校策略:“繼承、開拓、創新、探索、認真。繼承和發揚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培養具有為國家社會服務的健全品格的人才,開拓科學技術新領域,創新科學技術新成果,探索科學技術新理論,認真落實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規劃藍圖!”
清華大學誕生至今將近百年,走過了不平凡的艱難曲折道路,在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著,在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科學技術理論與實踐的征途中,奮勇拚搏著。我衷心祝願她有朝一日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燦爛的教書育人基地,育環宇英才!
近春園內的荷塘月色亭,或許是觀賞荷花的最佳地點。初夏,田田的荷葉,點綴在池塘裏,在陽光下折射出誘人的翠綠,荷葉的清香,漫舞和風,噝噝沁人心脾。含苞欲放的荷花還尚待時日才綻放。荷塘中輕盈地上上下下的遊魚,或追逐、或同遊,或嬉戲。
我走出校門,回眸毛澤東主席傾注深情,用那旋轉乾坤的巨手書寫出神采飛揚的“清華大學”!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