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3341 更新時間:11-03-17 09:27
走在金水橋上,我的思緒如同在大草原上奔馳的駿馬。
海拔七千多米的貢嘎雪山和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對峙,大渡河就在這奇峰峽穀中衝出,奔騰咆哮,洶湧澎湃,成了川康要道上的天塹。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6年),為了打通京城至西藏拉薩的通道,就在這峽穀上用了十三根碗口粗的鐵索架起一座鐵索橋,連接兩岸。九根鐵索為橋麵,四根為扶手,橋的北端緊鄰瀘定城,故稱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是萬裏長征中驚心動魄的一幕。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就在這裏展開了關係紅軍生死存亡命運,飛奪滬定橋的戰鬥。激越嘹亮的軍號聲震蕩這萬年峽穀,精選出來二十二名突擊隊員,腰纏手榴彈,背插馬刀,手持衝鋒槍,扶著橋邊的鐵索,冒著槍林彈雨衝向對岸。紅軍的英雄氣慨,令守橋的川軍驚恐萬分,狼狽逃竄。毛澤東曾作七律長征以抒懷: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一首七律《長征》,成為千古絕唱。
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飛奪滬定橋,是史詩,是神話。今日,我仰望天安門城樓和巨幅毛澤東主席畫像,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潮,緩步走過金水橋。天安門前的河叫外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七座橋,其中天安門前有五座,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前麵各有一座。天安門前的金水橋是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所建。這七座橋上的玉石欄杆都不盡相同,在封建年代,橋上來往等級森嚴。中間的橋是蟠龍雕花柱,橋麵最寬,是皇帝行走的“禦路橋”。“卸路橋”兩傍為宗室親王行走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為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的“品級橋”。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前的是兩座為四品以下官員行走的“眾生橋”。
橋,到底何時才出現,難以定論。宇宙洪荒的原始人類,利用自然倒下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梁和溪澗條石,山穀和溪流岸傍生長的藤蘿,跨越河流和峽穀。人類的祖先在大自然的啟蒙下,伐木搭橋,壘石為拱。架設獨木橋,大概是人類祖先活動中早先為溝通兩岸的一項創舉吧?直到現在偏僻的山區仍然還可見到橫跨小溪兩岸的獨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已建有梁橋和浮橋。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上就架有浮橋。到了東漢就建有石拱橋,現在尚存建於公元605至617年的趙州橋(安濟橋),淨跨徑達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拱。
橋按用途分為人行橋、過水橋、廊橋、機耕橋、公路橋、公鐵兩用橋。
按跨徑大小和多跨總長分為小橋、中橋、大橋、特大橋。
按結構分為梁式橋、拱橋、鋼架橋、纜索承重橋(斜拉橋和懸索橋)四種基本體係,此外還有組合體係橋。
按行車道位置分為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下承式橋。
按使用年限可分為臨時橋、半永久性橋、永久性橋。
按材料類型分為木橋、圬工橋、鋼筋混凝土橋、預應力橋、鋼橋。
盡管橋有以上多種劃分,種類繁多,但在現代漢語規範化詞典中將橋的定義為:“橫跨水麵連接兩岸的建築物”,言簡意賅。
以前多在河流上建橋,跨越河流連接兩岸。河岸以麵向河流的下遊方向,左手即為左岸,右手即為右岸。如果從地理角度考慮,由於地轉偏向力的緣由,在北半球,右岸肯定被衝刷得嚴重些,而在南半球,則是左岸被衝刷得厲害,陡峭是左岸,平緩的是右岸。不過在小溪流上這種衝刷現象就沒有那樣明顯了。
我走在金水橋上,腦海裏浮現當年工農紅軍飛渡滬定橋的壯舉,遙想童年走在家鄉黃村嶺後山莊龍溪橋上的情景。龍溪上的小橋流水,在我心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記憶。龍溪橋是由山間巨石砌成的單孔橋,橫跨在金溪和銀溪的彙合處,高約五米,跨距不足十米,橋麵寬不足二米,鋪就了細砂泥石,橋兩側日久天長長滿了杜鵑、黃檀、青藤、野菊花,成了天然的護欄,春日綠色的護欄點綴著爛漫的山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橋的下遊不遠處是碧水潭。雨季來臨,發源於仙人塘的金溪和銀溪,溪水陡漲,從仙人橋下奔騰而出,洶湧澎湃,衝擊著山間巨石,咆哮如雷。雨季過後,橋下細水長流,注入碧水潭,發出叮咚聲,十分美妙動聽。
橋東頭早年有一座五猖亭,橋西頭是一座土地廟。這裏自然成為嶺後山莊的水口,文脈傳承的園地。邁過橋西頭,沿著金溪溯源而上,源頭就是仙人塘,相傳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沐浴於此而得名。在金溪兩岸居住五十多戶人家,掩映在花木、果園、茶園中。跨過橋東頭,在銀溪兩岸也住著五十來戶人家,點綴在茶山、果園和林蔭深處。童年的我,有時到山舍上人家串門,當年多數都為青一色的茅棚,後來逐漸建成了冬暖夏涼的灰瓦土牆屋。在水口上與小夥伴們玩耍機會最多,做遊戲,攜手在橋上來來往往,或卷起褲腿在橋下摸魚撈蝦,或脫光衣褲在碧水潭中洗澡遊泳打水架。那時節溪裏魚蝦螃蟹多,摸魚、撈蝦、逮螃蟹。有時異想天開,在溪裏搭水埠,造小石橋。在這裏找到了童年的樂趣。逢年過節,殺豬宰羊人家要來土地廟和五猖亭祭祀還願。獵獲野豬、野牛、金錢豹,要抬到廟前獻祭,上香燒紙鳴炮。不過五猖亭和土地廟現已不複存在,但嶺後山莊上的鄉親們仍舊將土地廟視作神聖之地。2007年嶺後通往石門的公路開工,主持人還遵循當地習俗,在土地廟原址的一株大樹上拜“老郎”,希冀工程順利,平安無事,工程竣工之日再來還願。這種重視工程的安全意識,不管通過何種形式來表達,總是合情合理的。
說到龍溪橋,並沒有留下碑文記載,究竟何人何年建造,已無從查考。童年的我,常常愛打破砂鍋問到底,聽老人們說,這座橋用的千斤巨石那個人搬得動?隻有仙人才搬得動,造得起來。於是在我的心中想到是仙人造的橋,順其自然又將它叫做仙人橋。嶺後山莊上的鄉親一提到土地廟石橋,指的就是這座古老的石橋。
年逾七十有二的我,每每回憶童年往事,曆曆在目,在仙人橋上橋下的童年往事,成了最美好的時光和記憶。年齡稍長後,走過家鄉黃村橫跨在布射河上的河下橋,再後來進城讀書,又跨越徽州古歙的萬年橋和太平橋。再後來,來往於錢塘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濟南黃河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我究竟跨過了多少座橋梁不曾作過統計。不過,在金華工作生活的四十多年裏,來往金華通濟橋的次數算是最多的了。
橋,是曆史的演繹,人生閱曆的見證。長輩們常常在勸誡兒孫們時說,我過的橋比你們走的路還多。兒孫們一聽,不覺慚愧有加,悉心聽從老人們的規勸。
橋,是人類美好愛情的憧憬。民間傳說,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
橋,是人類戰爭的見證。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工程師茅以升主持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大橋,大橋將要竣工之際,上海“八一三”戰爭爆發了,錢塘江大橋還未交付使用就經受了抗日戰火的洗禮。1937年8月14日,錢塘江大橋工地就遭到三架日寇飛機的轟炸。
橋,是人類友好往來的象征。由於時代的進步,賦予了“橋梁”以新的詞義,將機構與機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溝通有無、建立合作關係、促進友好交流等諸如此類工作的人譽為橋梁和紐帶。他們從事的工作和職業也被譽為“橋梁工作”。
橋,從早年的木橋、磚石結構的石拱橋,到當今的鋼筋混凝土橋、預應力橋、鋼橋;跨度從架在山間溪流上的小橋到當今跨越江河湖海的大橋和特大橋,無一例外都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裏程碑。2008年5月1日開通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杭州灣海域,止於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裏,位居世界第一。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的前期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大橋的起點是香港的大嶼山,經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後分成“Y”形,一端連接珠海,另一端連接澳門。港珠澳大橋采用橋隧結合方式,大橋主體工程29。6公裏,其中海底隧道長6。75公裏。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將加速港珠澳經濟一體化進程,提升珠江三角洲的綜合競爭力,對保持港澳經濟繁榮穩定意義重大。還有更加偉大的輝煌設想,興建台灣海峽兩岸的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建成之日,對於正在啟動中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加速兩岸的和平統一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海峽西岸經濟區,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與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台灣地區僅為一水相隔,試想一橋飛渡台灣海峽,兩岸人民共享中華大團圓鼎盛之日,想來炎黃二帝欣慰含笑;假若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尚能視聽,定會釋懷頌揚。
走在金水橋上,思緒如在大草原上奔馳的駿馬,如史如詩如畫!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