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3718 更新時間:11-10-22 10:36
前幾天連嬸家的四姐來評文時曾提到過本書曆史典故的問題,疆覺得是個不錯的建議。之前沒有想過寫說明,是因為讀者沒有問過,自己囉嗦會顯得有點自作多情……(嗬嗬)結果,今天又有讀者問到本文的時代和國家等問題,疆覺得每次在章節下加按已經不夠了,有必要單寫出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本文的時代和國家:
時代肯定是架空古代(咳咳),國家是外國,至於國家具體位置在哪兒,文章中其實有所交代,第一卷就有,按照設計,應該是大西洋上的亞特蘭蒂斯大陸。古代交通不便,完成橫渡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壯舉的麥哲倫千年後才能出世(話說太平洋上不太平,麥哲倫走到菲律賓就因故被當地土著打死,也沒能真的完成環球航行)。所以,當時除了美洲,隻有從這裏向東航行能到達歐羅巴(歐洲)。不過疆當時寫文時沒覺得一定要說清楚。因為亞特蘭蒂斯是早已被歐洲文學、影視開發濫了的題材,硬要拉扯上去反而拾人牙慧了。所以疆故意沒有直說。大家隨便吧,反正是架空,想是哪兒就是哪兒。
二,書中人物的名字:
嗬嗬,這是一個好問題。既然是外國人,名字本應該都是外文的,可是疆故意對他們的名字進行漢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以前聽朋友說過,外文名不親切,拗口,字麵意思沒有漢語名字的美感……而且更糟的是,她記不住外國人名(話說這位朋友已經是某部著名翻譯,不知還記得當時她對偶說過的話嗎?汗……)。所以,出於對祖國文字的強烈熱愛,除少數次要人物外,疆把主要人物的名字都漢化了。對應如下:
菲:全名菲蕾亞。源於《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菲”字是取“霏”字音,配草頭而成的。書中所有女性角色,都是草字頭起名的。
狄:全名狄奧爾。“狄”這個名首先是因為疆喜歡Di發音的美感。“狄”者,戎狄也,古代西北方之少數遊牧民族,當時肯定有貶義的,在這裏代表“狄”的貧賤出身,更代表一種堅毅不屈的人格,以及向往自由、率意、叛逆、自然的生活方式。“狄”後來改稱的“狄奧爾”為法國名牌Dior的諧音,取義名門貴胄也。
槿:全名槿塞羅。“槿”意指木槿花。《詩經》有雲: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舜華”者,木槿花是也。槿花美則美矣,但朝榮夕隕,古人常用其比喻花容易落,紅顏易衰,情之易變,如王僧孺之“妾意在深鬆,君心逐朝槿”。疆小說中的“槿”取義其瞬間芳華、一世孤寂的悲情情緣,沒有貶義,多的反而是同情。至於“塞羅”,則是受了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的啟迪。
連珈:全名弗雷德裏克-連珈。“珈”本是女性飾品,《詩經》雲: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在此僅取象征義,暗示他乃是世家出身,地位高貴。弗雷德裏克是北歐神話中勇士的名字。其實暗示北海氏遠祖北歐而已。
柃:鐸柃,是我一個朋友客串的名字,取諧音而成。
費隆:飛龍也。飛龍在天,蛟龍在淵,人中龍鳳,曠世俊傑。
蓮:全名愛蓮(真要寫成外文就是Helen,嗬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端莊妍麗,清雅光華,如皎皎銀月,皚皚白雪。
薔:全名薔薇(Rose,其實還是玫瑰啦,咳咳),美而多刺,花色如血,是一種美麗、嬌豔且霸氣的花。正應著白居易《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的妙句:“風朝舞飛燕,雨夜泣蕭娘”說的是它的美,下句“桃李慚無語,芝蘭讓不芳”寫得則是它的驕,“蕙慘偎欄避,蓮羞映浦藏”則是它的霸。正宜用在《雪都》這個女子身上。
其他人物起名較為隨意,此處略去不談。
三,部分曆史典故。
文中用到的少量真實的曆史典故,疆一般都加注放在每章的後麵了。不過有一些不是很明顯的,可以在此給大家解釋一下。因為比較長,也比較複雜,對歐洲曆史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讀到此為止。
1。關於歐洲帝王的婚姻(亞特蘭蒂斯雖然不是歐洲,但典章製度都從歐係),由於宗教原因,帝王們名義上實施一夫一妻製,與東方文化的一夫多妻製相反。在實際情況中,則表現為合法的正妻隻有王後一人,但帝王隻要願意,大可與其他女子發生關係。不過,這些女子不會被稱為妃,而是情-婦maitresse。雖然隻要與國王發生關係就能成為情婦,但是真正能夠得到國王青睞而獲得正式認可(被稱為官方情婦),登堂入室,左右政治的,則很少很少。這裏舉兩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兩位情婦:蓬巴杜夫人(MadamedePompadour),和杜巴利夫人(MadameduBarry)。
蓬巴杜夫人出身中產家庭,美貌動人,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才女政治家,左右了路易十五時代近二十年的政治。她熱愛文學藝術,資助文藝事業,是“洛可可”風格的推動者。
可惜紅顏薄命,蓬巴杜夫人一直體弱多病,終於四十二歲便不幸早逝。她臨死時消息傳到國王處,正在做彌撒的國王本來立即要去看望她,卻因為“宗教責任”而被迫留下(彌撒未曾結束),終於錯過了與她見最後一麵的機會。
杜巴利夫人與前者則恰好相反。她出身底層,以美色誘惑權貴而獲得貴族頭銜,實際上是一位高級妓-女,後來被推薦給路易十五(當時蓬巴杜夫人已去世),大受寵愛,連當時的太子妃瑪麗-安東奈特(後來成為路易十六的王後)都不得不向她屈服,屈尊與她交談(如果不是高等貴族首先開口,低等貴族不能與其交談)。但在路易十五臨死時,她被勒令離開王宮,據說國王臨死前老淚縱橫,不是因為即將死去,而是因為無法再見到她。
這位以美貌著名的一代妖姬,最後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殺。
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雪都中非正妻的寵姬們的境遇:即使身受國君萬千寵愛,但國君一旦去世則頓失依靠。就算這些情婦在國王在世時翻雲覆雨,權傾一方,但沒有任何正式地位,不會受到法律保護。
2,情婦所生的孩子,除非被生父(也就是國王)公開承認,否則沒有任何法律地位,也不會因此受封爵位。如果該情婦已婚,則算在其丈夫的名下。
舉例如路易十四,他與王後有三男三女,但除了王太子長大成人以外,其餘都早夭。王後去世後與一情婦曼特儂夫人秘密結婚。此外他有16個經承認的子女,都是情婦所生的。
3,關於國君的離婚:
天主教傳統實行一夫一妻,是不承認離婚的。真正向這一傳統挑戰的,是英國著名的國王亨利八世(1491-1547)。提到帝王的婚姻,他是絕對不容錯過的例子。
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後而與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會反目,推行宗教改革,並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並解散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權力因此達到頂峰。
亨利八世的第一個妻子是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她原本是亨利的長兄,太子亞瑟之妻。不過亞瑟早夭,亨利的父親考慮到與西班牙的聯盟,便有意讓次子亨利與長嫂結婚。這裏出現了兩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弟娶寡嫂的婚姻違反天主教教規,除非得到教皇特許。凱瑟琳因此宣稱其婚姻並未圓房,無需教皇特許,隻要宣布婚姻無效即可。後來英西合意教皇特許仍是必要,以建立再次結婚的合法性。凱瑟琳的母親伊莎貝拉一世遂求得教皇發布教皇訓令(Papalbull)表示允準。
而後來,凱瑟琳連續多次生育均未能誕下男嗣,從此被亨利冷落。1525年,亨利認定凱瑟琳不能為他生下繼承人,且和女侍官安妮·博林(又稱安·波林)發生戀情。於是他指使親信托馬斯·沃爾西(樞機主教、大法官)向教皇申請離婚,理由就是凱瑟琳與亞瑟的短暫婚姻裏有圓房事實。這給教皇克勉七世出了大難題,因為他不想得罪勢力強大的西班牙(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是凱瑟琳的侄子),況且此一婚姻是前任教皇親自批準的。
教廷遲不批準離婚,沃爾西也無能為力,安妮·博林卻已經懷孕。亨利著急起來,遂采取多項行動。1529年,他撤職並拘禁沃爾西,續提拔其他逢迎的人,如托馬斯·克蘭麥和托馬斯·克倫威爾。這兩人都支持安妮·博林,也同情當時歐洲大陸興起的新教改革風潮。
1533年1月,亨利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6月1日,安妮·博林加冕為英格蘭王後。三個月後,她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後來的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同年7月,教皇廢除亨利教籍。
英國教會從此脫離羅馬天主教會,轉變為聖公宗。它是基督新教的一個獨立教派,也是改革最不徹底的,因為其目的隻放在合法化亨利與安的婚姻。聖公宗和舊教天主教沒有理論原則的任何分歧,隻是不承認教皇權威,再簡化部份的禮儀。
很關鍵的《王位繼承法》否認“外國的王室和君主”對英國王位有繼承權,英國成人都必須宣誓承認該法案條款,拒絕者將處以終身監禁;任何人出版或印刷文字宣稱亨利與安妮·博林的婚姻非法,必然處以叛國罪,可以處死刑。亨利進而快速鎮壓對其宗教政策不滿的人。部分不妥協的修士被拷問並處死,一些拒絕立誓的主要異議者被判處叛國罪。
不過安妮-博林費勁心機要成為王後,卻也未能在這寶座上坐多久。她並未如願產下男性繼承人,一次流產和一次死產又使亨利對其失去興趣(亨利這時已經有了新歡)。最後她被控“叛國罪”而被斬首。
囉嗦了這麼多,結論隻是想說明歐洲宗教傳統的強大勢力對於國家政治的左右。亨利八世的例子又從另一角度證明君王的個人意願反作用於國家政治與宗教所造成的結果與影響。
如果讀者對歐洲文化特別是亨利八世的婚姻史感興趣,疆強烈推薦美劇《都鐸王朝》,帥哥美女,精彩紛呈,絕對好看,不容錯過。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