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3445 更新時間:12-10-27 13:16
當你真的麵對死亡,無論諳熟怎樣的真理,也無以解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情,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動畫電影大師的作品。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戰亂期間,母親在空襲中傷重死亡,身為海軍的父親也在戰爭中犧牲。14歲的誠田帶著年幼的節子寄居在嬸嬸家。但兄妹兩人不願寄人籬下,於是搬到湖邊的一個山洞居住。由於長時間的營養不良,節子的身體一天天虛弱,但身為哥哥的誠田卻沒有辦法,甚至走上偷竊的道路。最後節子在一個螢火蟲漫天的夜晚離開了他。黑暗中節子拉著哥哥的手,快樂地吃著糖果,漫天的螢火蟲歡快地飛舞,仿佛在慶祝他們終於找到了幸福……
昏暗的街道,陌生的路人,蕭條的生活氣象。隨著鏡頭的轉移,一個哀傷而絕望的眼神流露出對生命最初的美好的向往——飛舞的螢火蟲,妹妹甜美的笑聲。“戰爭真是一場災難,又死了一個……”一聲沉重的歎息,男孩的身體,不,應該是屍體,被拖走了。影片渲染的哀傷氣氛一下子讓觀眾的心一緊。接著,在通往死亡的“歸途”列車上,熟悉的男孩身影,天真的童聲,兩個瘦小的身影依偎在一起,仿佛有了彼此就是擁有的全世界。車廂裏還有一直散發著氤氳的光的螢火蟲,“哥哥,螢火蟲會跟我能一起走麼?”,誠田摸了摸妹妹的頭,點了點頭。背景音樂響起,妹妹困倦地陷入夢鄉,而他望著遠方,開始遙想從前……
從美好安逸的家庭生活到,顛沛流離的逃亡,兩個幼小的孩子經曆了,母親的慘死,嬸嬸的區別對待……終於,誠田帶著妹妹“自生自滅”去。誠田和節子也開始了帶著哀傷生活的旅途。
哀傷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因失去所愛的人或事而引起的反應。我們的一生中都無法避免經曆失落,隻要是我們原先擁有的、依戀的對象,無論是抽象的如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具體的如心愛的寵物,或有形的如愛人,無形的如青春,一旦為非自願或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剝奪,導致依戀關係遭到破壞,對我們而言都是一種失落。廣義的哀傷指任何一種喪失帶來的哀傷,如親友的死離婚、截肢、墮胎、失業、高考落榜等等;而狹義的哀傷專指死亡事件而引起的哀傷反應。
《螢火蟲之墓》正是兄妹倆麵臨死亡等一係列事件帶來的“哀傷”,以及,麵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時,兄妹倆的反應。
麵對哀傷,不同情況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哀傷反應的強度、持久度和形式。
1、親密性
與死者的關係越親密,哀傷的反應就會越強烈、越持久。比如戀人或配偶的死亡就更可能導致自殺危險的發生。而子女的夭折則可能帶來夫妻情感的破裂或一生都無法抹去的陰影。在《螢火蟲之墓》中,哥哥在麵對母親死亡所帶來的巨變時,因為還有年幼的妹妹,所以,他偽裝堅強。他一邊回想著母親還在時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一邊慢慢哀傷地行走著。但在妹妹,將死去的螢火蟲埋進土裏,說是,姑姑說,媽媽死了也是埋在地底下的時,哥哥的心理防線一下子崩裂,他痛苦地忍著哀傷,扭曲的臉滿是淚水。母親的死已經在他和妹妹的心裏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洞。
2、年齡
死者死亡的年齡與生者的年齡到很關鍵。繈褓中的嬰兒、未成年的子女的夭折都給家人帶來更大、更持久的。而白發人送黑發人也往往是人間最悲涼的一幕。從生者年齡的角度看,死亡對於兒童的打擊往往與成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哥哥,相對於妹妹是年長的,在麵對母親的死亡時,他的反應更深刻些,而妹妹因為年齡相對較小的緣故,在哥哥的哀傷轉移之下把對媽媽愛的期待轉移到哥哥的身上。最後,在妹妹因為饑餓生病死掉後,哥哥的精神支柱,坍塌了,打擊是巨大的,沒有的生活下去的動力,連飲食都提不起興致,隻有在臨死前出現幻覺看到妹妹時,露出了最真也是最後的笑容。
3、死亡的原因、形式
這是個很關鍵的因素,由於年老的死亡往往是人們最能接受的方式。而自殺、謀殺、交通意外等猝然的死亡方式則與強烈的哀傷反應相聯係。因為死者往往經曆一個相當痛苦的死亡過程。這可能會令生者在潛意識裏感到有很深的愧疚感,於是在意識層麵便需要找出一個人為死亡負責。如影片中的身為哥哥的誠田,在妹妹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內疚地以為妹妹的死是因為自己沒及時偷到東西給她吃。內心的失落感和負罪感最終壓垮了他。
4、死亡的地點
如果死者死在異國他鄉或是一些恐怖、肮髒或是無人關注的場所,都會令生者感到不安和痛苦。影片中的媽媽在空襲中被炸死,而重度炸傷的母親被裹得像個木乃伊的樣子讓母親死亡的哀傷在哥哥的心裏久久不能消逝。
5、其他因素
麵臨哀傷,失落乃至死亡帶來的落差與不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充斥著生者的生活。生者和死者之間物質和精神上的依賴角色與期生者自身的人格特文化與宗教方麵的因素等等,都會對哀傷的程度和持久性產生影響。
正常的哀傷反應引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不同時期這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初期
也稱為休克期或衝擊期,這個階段會持續說個小時到數天。一般會出現不相信或否認事件的發生以及麻木或震驚的情形。
2、中期
也稱為混亂期或退縮期,一般會持續數周到半年。這個階段,麵對死亡帶來的哀傷,人們往往會在情感、認知、行為與生理等方麵有一些典型的反應。
(1)、情感方麵
可能會出現傷心、憤怒、自責、愧疚、震驚、無助、無力感、孤獨、焦慮、遺憾、為死者慶幸、解脫、疲倦、麻木、渴望能見到或夢到死者等反應。
《螢火蟲之墓》中,導演鍾情筆墨於螢火蟲這一意象的表現。其實,螢火蟲的出現、夜晚兄妹倆與其玩耍、清晨螢火蟲的死亡以及最後的妹妹把它們埋在地底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在母親死後表現出來的哀傷寄托。從不斷回憶與母親有關的生活片段到捕捉螢火蟲表現出的是對死去母親的懷念,哥哥在哀傷中渴望見到她,對生活表現出疲倦和無助感,隻是在現實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繼續堅強,繼續生活,因為還有年幼天真的妹妹。
此外,處在哀傷中的人,一些很小的事情便會引發他們強烈的情緒反應。看到別的孩子跟父母在嬉戲,更為敏感的哥哥一下失落黯淡了起來。
(2)、認知方麵
可能會表現出否認死亡事件的發生、難以置信、混亂、腦中一片空白,沉溺於思念死者,感覺死者仍然村內愛等反應。
生者麵對喪失親人的傷痛,常常會出現內疚與怨憤兩種反應。內疚是一種內射反應,就是總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才致使親人死亡。而怨憤是內疚的外射反應,認為親人過世是其他人沒有做好才導致的結果。很顯然,這兩種反應都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極端現象。但對過度悲傷的喪失者來說,這是常見的現象,也是人類的一種自我本能,心理學上稱為防禦機製。在《螢火蟲之墓》中,我們很明顯地感受到,哥哥在妹妹死去後,一直十分自責,逃避不了這種折磨,他整日整夜地在思念妹妹,由於生活的窘迫和精神支柱的失去,他最終餓死在街道頭。
(3)行為方麵
會出現哭泣、睡眠問題、飲食問題、社交退縮、夢見死者、避免見到與死者有關的事務或提及死者,對外界缺乏興趣,強烈地思念死者,尋找和呼喚死者,珍藏死者的遺物,躁動不安等反應。
(4)生理方麵
哀傷者可能會報怨有胸口悶、喉嚨發緊、呼吸急促、對聲音過於敏感、全身無力等症狀。
但以上這四個方麵不是割裂的,正如人是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的。在影片各個片段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哥哥和妹妹在這四方麵的不同表現。親人的死去在生者的心裏留下巨大的空洞,死亡,這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巨大失落。
3、末期
也稱為解決期、適應重建期,可以持續數周到數個月。初、中期的症狀基本消失,過去歡樂的時光再次被憶起,又再參與社交活動與他人建立起新的關係。
在《螢火蟲之墓》中,由於塑造故事的需要,最後,妹妹病死了,哥哥也餓死了,最終,他們和象征美好回憶的螢火蟲重逢在去天堂的末班車上……
並非每個人麵臨哀傷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哀傷心理輔導,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遭遇創傷事件後都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並不一定就需要心理治療。但對於那些病態哀傷反應,則需要哀傷心理輔導的介入。哀傷心理心理輔導的目標有:第一,增進當事人對喪失事件的現實感;第二,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與未表達的情緒情感;第三,協助當事人在喪失事件後克服困難,重新適應生活;第四,鼓勵當事人向死者告別,做建設性的情緒抽離,並能坦然地將情感投注於新的關係中。
生命的曆程仿佛一扇扇不斷開啟的門,喜怒哀樂過後,最終進入一個沒有門可再次開啟的房間,幽閉在一個不可知的境遇裏。這個時侯,會有一扇窗戶開啟,讓愛過的人知道:隻要還有一絲希望,救贖便有可能。影片《螢火蟲之墓》在戰爭的背景之下,難免籠罩著陰暗的氣息,但一直忘不掉的是蒼茫夜色中飛舞的螢火蟲,生命之光雖微弱,但氤氳得美好。哀傷過後還有風景。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