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2435 更新時間:14-10-04 14:52
與這些當官的相比,皇帝對於軍隊的改造,真可謂是挖空了心思。他也不止一次的說過,兵在精而不在多,為了得到更多的精兵,他要求各地每隔時日都要勤加練習。
這些經過訓練的士卒不是為了保境安民,也不要他們去打仗,而是為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選拔,在全國範圍內(雖然當時地方有限)進行海選。
不過這個海選跟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大一樣,由於交通不便(隻能騎馬或坐轎),加之皇帝日理萬機,這位海選的總裁判無法親臨各地督促檢查工作,如果派自己的親信們去,地方太大估計人手不夠。
富有創新意識的皇帝很快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他在數萬禁軍中挑選出數千體格強健軍模。將這些人送往各地,並詔告天下,此次選拔的標準就是這些軍模,高矮胖瘦一目了然,出了身體原因之外;參選者的武藝必須嫻熟,武藝超群的軍模們會做最後的裁決。
為配合皇帝做好此次選拔,各地都盡心盡力,把最好的隊伍全部送給了皇帝。被地方上報上來的健兒們一時雲集東京,這次由皇帝親自主持盛況空前的總決賽,參加者包括禁軍和這些參選人。
經過一番選拔,皇帝對絕大多數還是比較滿意的,對於那些濫竽充數的人,皇帝毫不客氣的從隊伍裏清除了出去,一支強大的近衛隊正式成立。
那些沒有被選拔上的人,在地方上幹起了雜役,偶爾也追捕幾個零零散散的逃犯盜賊,作為他們的特殊功勳,有一點值得強調,打仗與他們從此無緣。
說到禁軍其實由來已久,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皇帝和皇宮的安危,可以說是最讓人羨慕的兵。在漢代,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羽林軍,為國羽翼,如林之盛。後來,又更過很多的名字,最為人熟知的是禦林軍。
安史之亂後,一支名為神策軍的戍邊部隊徹底改寫了禁軍的曆史,經曆了兩次救駕,這支隊伍成了皇帝的心腹。這個心腹已是帝國最後的力量,守衛宮廷、護衛京師、出師征伐都成了禁軍責無旁貸的事。
從那時起,在往後的歲月裏,禁軍成了無所不能的軍隊。但凡想有成就的人(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如此),都必須領導這支萬能的軍隊,攻防堅守、開疆拓土、無往而不勝。
從禁軍起家的趙匡胤自然之道這些人的能量,如能善加引導,必能無敵於天下,如稍有不慎,必將死無葬身之地,那位傳奇的唐莊宗就是最好的例子。
要安撫這些人,光靠賞罰是不夠的,特殊的人要用特別的辦法。經過認真的考慮,他總感覺這些人身上的擔子還不是太重,經驗告訴他,隻有忙的不可開交的人才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
對於跟在自己身邊的禁衛們,在閑暇無事時,他會讓他們來幾盤圍棋或是象棋什麼的,在武力很牛逼的情況下,腦力也得開發開發。說實在的,下棋確實很耗腦子,身處棋局的人往往心無旁騖,一旦迷戀上就難以自拔。
剩下的禁軍們自然而然又要添加新的任務,皇帝說話了,根據自己多年的軍旅經驗,他本人感覺有一種極不公正的現象存在。
戍邊之軍異常辛苦,常年在外駐守,得不到很好的休整,而禁軍卻整日閑暇無事(這不都開始下棋了),說到底還是皇帝沒有做好工作。
從今往後,戍邊之軍都有禁軍接替,按規定,各支禁軍都將輪番戍邊,均勞逸習戰苦。經常可以看到,身為皇家禁衛的禁軍在換防的路上來回奔波,這正是皇帝要的效果。
他們的換防地,除了邊關的重要據點,就是那些散布於帝國各個角落的軍州,一種純粹的軍事要塞。
和禁軍一起換防的還有他們的主帥,這些將領在各地來回頻繁的調動,其頻率絲毫不低於禁軍換防。皇帝的理由是要他們多跟士卒們接觸了解,更換的頻率太快,哪有接觸了解的時間?剛感覺熟絡了,皇帝的調令又來了,不得不說皇帝的時間掐的剛剛好。
一個將領隻帶著幾號人行走在寬大的官道上,著實有點寒酸,就連那幾號人也可能是暫時借用的。皇帝三令五申,將領絕對不允許選拔精兵做親兵,當然最好是不選親兵。
有了皇帝的淳淳教誨,將領們都不怎麼選親兵,怕給皇帝添麻煩,也怕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沒有了士和相,這個主帥就是一個光杆司令,暴露率極高,死亡率就更不用說了。
死就死吧,反正死的不是皇帝,將領們多得是,沒了張三還有李四,大不了他們死後多給點慰問品,再加上皇帝的兩滴眼淚。
過了禁軍這一關,皇帝又遇到了新的難題。自建隆二年開始,中原之地災情連連,旱情時有發生,黃河在滑縣等地幾度決口,大災加上大役,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
皇帝幾次下令,要求各地賑災,搶修河堤。可問題是流民依舊無法生存,他們開始向各地流竄,各地老弱病殘的軍士對於流民完全放任不管,再說也沒法管。
再讓這些人流竄下去,萬一他們有目的的彙於一地,那後果不堪設想。幾十年前的黃巢大軍依然浮現在很多人的腦海中,趙皇帝的腦袋開始高度緊張,他絞盡腦汁的在想應對之策。
並多次入大相國寺求雨,或許是他不夠虔誠,諸般神佛對他的祈禱異常冷淡,災情似乎還有繼續蔓延的趨勢。
最後,他終於想到了一條妙計,為此,他多次在臣下麵前炫耀自己無比傑出的智慧。史學家們也拍起了皇帝的馬屁,極盡其能事的大書特書皇帝的這一妙計,似乎有了它之後,江山足以永世不朽。
先來看看皇帝想出的妙計,在對兵役製度做了仔細的研究後,皇帝發現一條規律。寓兵於農的府兵製早在唐中期就已經消亡,隨之而來的是以雇傭形式而來的招募,三教九流,但凡想吃軍餉的,都可以應召入伍。
隨即一個致命的缺點馬上暴露出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有平頭百姓、商人、草寇、囚犯等等。這不像是去打仗的軍隊,更像是各行各業組成的觀摩團,臨陣脫逃的事時有發生。
為防止這些人逃跑,但凡新兵都要在臉上刺字,跟那些刺字發配的犯人沒有兩樣。這是一個永遠的標記,一個深入骨髓的恥辱,凡是刺上字的人,不論他們跑到天涯海角,差役們都會把他們帶回來。
趙皇帝的辦法是,既然這些流民沒飯吃沒地住,那好辦,把這些無家可歸的流民收入軍營,帝國用軍餉養活他們。聽說有飯吃,流民非常願意參軍,刺字就刺字把,總比丟了命強,隻要自己一入伍,家人也就有飯吃了。
流民如潮水一般向軍營湧去,天災依舊,可流民猛然間從中原大地蒸發了。這些流民被皇帝終生買斷,買賣做的非常成功,錢能解決事那都不是個事。
與此相比,那些流民的家鄉,災情過後土地荒蕪,幾十裏沒有人煙,或許有老弱婦孺在荒田邊張望著,他們又能做些什麼?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