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1325 更新時間:14-11-29 08:35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1]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複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施夷光世居越國苧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與範蠡設計:“得臨浦苧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於吳王。大夫範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麵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範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2]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隻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馮寶寶版西施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係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結局
西施的結局一共有三種說法。
西施根據傳說在吳亡後和心愛的人範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還有一種是吳亡後被沉溺於江中,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隻好千古存疑了。但人們普遍流傳的版本更傾向於前者,那麼,西施無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也有人認為西施最後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後追隨他而去。
名字由來編輯本段
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的父親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
紗女。
西施五官端正,粉麵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遊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鬆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西施浣紗編輯本段
西施,原名無人所知,原姓王,浙江諸暨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後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溪。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係一巨大方石,古樸蒼褐。上鐫“浣紗”二字。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雲:諸暨苧蘿山,有西浣紗石。《輿地誌》、《十道誌》、《嘉泰會稽誌》亦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曆代文人學士喜作歌驪之行,唐大詩人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雲:“西施越溪女,明豔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浣紗石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名勝辭典》列有條目。1964年原《人民日報》社社長範長江,遊覽苧蘿後時,寫有“浣紗石上留蹤跡,越女英名傳四方”長律一首。如今在浣紗石上方,重修了古色古香的浣紗亭,又修建了遊步道和棧橋,還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西施浣紗處”摩崖。
曆史典故編輯本段
沉魚
西施天生麗質,婀娜迷人,浣紗時魚見其美而忘記了遊水,漸沉於水底,故譽其有“沉魚”之美。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鬆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西施賣相
據說,當年越國選美,西施名列榜首。在進京途中,行人爭相圍觀,結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難行。護送西施的越國相國範蠡,見此盛況,心生一計,索性叫西施住進路旁旅社的一幢華麗小樓,而後四處張榜: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
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3天下來,範相國所得金錢無數。進京後,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仰慕範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範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後代的“美女經濟”開了先河。
西施與珍珠
珍珠被人類利用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傳說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宮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來拯救吳越兩國黎民百姓脫離連年戰亂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西施
西施
原來嫦娥仙子有一顆閃閃發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愛,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時則命五彩金雞日夜守護,唯恐丟失。而金雞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備,偷偷將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宮的後麵玩賞起來,將明珠拋上拋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從月宮滾落下來,直飛人間。金雞大驚失色,為逃避責罰,也隨之向人間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後,急命玉兔追趕金雞。玉兔穿過九天雲彩,直追至浙江諸暨浦陽江邊上空。正在這一天,浦陽江邊山下一施姓農家之妻正在浦陽江邊浣紗,忽見水中有顆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撈,明珠卻像長了翅膀似的徑直飛入她的口中,並鑽進腹內。施妻從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個月過去了,女子隻覺的腹痛難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禱告上蒼。忽一日隻見五彩金雞從天而降,停在屋頂,頓時屋內珠光萬道。恰在這時,隻聽哇的一聲,施妻生下一個光華美麗的女孩,取名為西施。故有“嚐母浴帛於溪,明珠射體而孕。”之說。
西施西施長大後,化解了吳越兩國的仇怨之後,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間,為黎民百姓的健康長壽、養顏美容繼續做出貢獻。自此諸暨變成了世代養殖珍珠之鄉而馳名中外,這一傳說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美中不足
西施大腳。素有“沉魚”之譽的西施雖然美麗,但是腳卻比一般人的大,於是她想方設法地掩蓋這個缺點,因為她喜歡跳舞,所以她經常穿長裙,又為自己特製了一雙木屐,結果因為鞋子高了一塊,不但看不出來腳大,還因為走路時左右搖擺,加之長裙飄飄,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風姿。
西施與舞蹈
西施是中國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也是人們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計的主角。但是大家並不一定知道西施同時還是曆史上著名的舞蹈家。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家。越王勾踐為了顛覆吳國的政權,設計把美麗的西施姑娘當作禮物送給了吳王夫差。吳王首先為西施的美貌所傾倒,當知道西施擅長舞蹈時,命人將禦花園的一條長廊的地下挖空,然後放進大缸(如同現代的共鳴箱),上麵再鋪好漂亮的木板。西施在裙邊綴滿了小巧的鈴鐺,穿上木屐,每當她的木屐在地板上跺步時,腳下就會發出有節奏的“叮叮塔塔”的回聲,裙邊的小鈴鐺也會跟著響起“叮叮鐺鐺”的清脆悅耳聲音,加上她的美貌和優美的舞姿,迷倒了吳王。吳王擁著美人,
把西施跳的舞蹈稱為“響屐舞”,並把這個長廊命為“響屐廊”。
東施效顰
【原文】西施病心而顰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譯文】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隻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這一天,東施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素描《西施》這個醜女人隻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寓意】
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長處,而去生搬硬套,結果事與願違。也泛指機械的模仿者愚蠢可笑。
曆史考證編輯本段
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但在曆史文獻中卻找不到蹤跡。專記越史的《國語·越語》、《越絕書》、《史記·越世家》以及《吳越春秋》、《史記·貨西施
西施
殖列傳》均不見範蠡與西施的戀愛關係。從史實考察,範蠡故裏在楚國三戶(河南南陽境內),西施家住越國諸暨苧羅村,年輕時範蠡與西施都沒離開過家鄉,不可能有見麵的機會,更不能成為情侶。範蠡入越後,身居高官,也不可能去諸暨去見浣沙女西施。勾踐為了腐化吳王夫差獻美女西施、鄭旦於吳,此時範蠡有見到西施的機會,但範蠡也不會從中插上一腳,去和西施談戀愛。
關於是誰把西施獻給夫差的,史書記載不一。《越絕書》說是文種送去的,範蠡就成了局外人。《吳越春秋》說是範蠡送去的,在此國難當頭之際,範蠡隻會敬佩西施為國獻身精神,哪裏還有心思去和西施談戀愛。但小說戲劇為什麼把範蠡與西施的關係,描繪的那樣情意綿綿,溫情脈脈,難舍難分,甚至還說範蠡離越後,攜帶西施遨遊四海。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文學家們對西施的同情,《西施浣紗》想給西施找一個理想的歸宿,而這個理想的歸宿,則非範蠡莫屬,但這隻能是個美好的願望而已。據史書記載範蠡確實有一位夫人,生了三個男孩,但這位夫人絕不是西施,盡管我們在感情上希望她就是西施。基於同樣感情,希望戲劇中範蠡與西施的情侶關係,永遠演下去,小說中的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永遠傳下去。
臧勵龠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設有“西施”條目,說“越王勾踐敗於會稽,範蠡取西施獻於吳王夫差。吳亡,複歸範蠡,從遊五湖,或雲吳亡,沉西施於江,以報鴟夷,未知孰是。”這是根據傳說而采取存疑態度。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隻好千古存疑了。(重點本人可不知。。。)
吳國滅亡編輯本段
說吳越爭霸,不可不提西施;說勾踐從奴仆到霸主的曲折而又輝煌的奮鬥史,也不可不提西施。這倒不是西施為勾踐滅吳獻上了什麼錦囊妙計或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是因她乃勾踐實施文種亡吳九術中的一件重要工具,並且是個名滿天下,流芳百世的絕色美女。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而西施又名列四美之首。其實,這四個姑娘,既未留下照片,也未留下畫家寫真,別說她們美到什麼程度,連鼻子眼睛嘴巴是啥樣兒,都沒誰見過。咱們對這幾位美女的認識,全靠後世文人墨客的文字描寫,或一些畫家憑借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四美肖像。西施等人之美,其實已經成為一個符號,成為一個中國人公認的美的名牌。
西施隻因吳國終被越國所滅,而且西施是被越國派往吳國的,她肩負著讓吳王夫差荒淫腐敗沉湎色欲與刺探吳國政治軍事機密的光榮使命,因此,被後世讚之為巾幗英雄、愛國女傑……然而,若勾踐複仇並未成功,吳國乃為晉、齊、魯、楚等國所滅,西施恐怕就不會有上述美名,而很可能被正統史學家、文學家打入“禍水”的行列。
西施入吳後,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春秋宿姑蘇台,冬夏宿館娃宮,整天與西施玩花賞月,鳴琴賦詩。靈岩山上有一眼清泉,夫差常讓西施對泉水梳妝,他親為美人梳理秀發,想那為西施梳理秀發的鏡頭,恐怕與周潤發、劉德華做的“百年潤發”洗發膏的廣告相似。他又與西施泛舟采蓮,或乘畫船出遊,或騎馬打獵,總之沉醉於美色,以姑蘇台、館娃宮為家,把國家大事丟在腦後。伍子胥求見,往往被拒之門外,惟太宰伯嚭常侍左右。因此他所能聽到的,皆阿諛奉承之聲。無數史例證明,大家夥一旦到此地步,也就離垮台不遠矣。
西施既然與夫差形影不離,對於吳國的政治鬥爭、軍事機密,也就無所不知,且伺機向越國傳遞她所得到的情報,以致被今天一些精於考證的史學家稱之為中國曆史上的頭號色情間諜。她挑撥吳國的君臣關係,特別是夫差與伍子胥的關係,隻要稍微吹一吹枕頭風,殺傷力比伯嚭說上一大堆讒言譖語不知大上多少倍。夫差賜劍令伍子胥自殺,恐怕也少不了她一份功勞。勾踐的大軍能長驅直入,直抵吳國都城,讓夫差無還手之力,與西施小姐把夫差迷得暈頭轉向荒廢軍政密切相關。因此可以說,西施是勾踐滅吳雪恥的功臣之一。明代西施祠有楹聯雲:“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便是對西施在越國滅吳中的功勞的肯定。
相關作品編輯本段
西施是中國美女的代表,有關她的詩詞和繪畫作品多。
1。西施詠
——王維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班嘉佳版西施(3張)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韻譯】:
豔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
美麗的西施怎麼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
後來卻成了吳王宮裏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
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
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
光學皺眉而想取寵並非容易!
【簡析】
這是一首借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豔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語雖淺顯,寓意深刻。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此言頗是。
2。西施
——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曆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3。沉魚醉
——翎翼
玉指撥弦萬籟衰,姑蘇台外水波開。
美人笑靨驚天色,惹醉魚兒沉下來。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沉魚”指的就是西施。西施的美能讓魚兒如喝醉一般,沉入湖底。翎翼的這首七言絕句通過對沉魚如醉的描寫,形象的表現了西施的美,給人一種清新豁然之感。
4。現代人詠西施
君子愛做西施夢,未見月貌賞花容。
今日女郎來效顰,惹得遊客心驚恐。
——(江蘇)選自《讀月樓詩存》
範蠡審美世間無,管莊名篇早記述。
若問西施有多美,夢露戴妃總不如。
——(上海)張誌真
《西施》
一心救國赴吳營,歸來卻懷夫差種。
縱使將功能補過,怎料越人冷血性。
——(李昭偉,山東大學)
西施
——林振
越溪魚猶在,西施曾再來?
秀色不可餐,不見吳王骸?
西施去不返,夫差同塵埃。
吳宮砌猶在,一一生蒼苔。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西施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物死因編輯本段
對於西施的結局,曆來也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她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西施和範蠡本來是情侶,後來西施為了救國,兩人隻能為國犧牲自己的愛情。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後,範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建議西施隨他一起逃走,歸隱江湖,不知所終。因為有範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悲慘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歸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根據曆史記載,勾踐這個人很有心計,早在他被吳國俘虜做人質之時,一次夫差生病,勾踐前往探病,竟口嚐了夫差的糞便。夫差很奇怪勾踐的這種做法,忙問其故,勾踐說:“臣聞嚐糞便之類,可知病情的發展;味甘則不佳,味苦則漸愈,今味苦,知大王之聖躬無礙也。”通過勾踐這些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狠手黑、陰險毒辣的人。範蠡輔佐勾踐幾十年,對勾踐算是看透,所以等到越國滅吳複國之後,範蠡便退隱江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縱觀中國曆史上的許多統治者,功成以後就殺功臣,這似乎是一個規律,所以勾踐不會輕易地放過西施。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即使是西施逃走,為什麼會一定跟範蠡一起逃走呢?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這樣寫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裏的“鴟夷”代指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關於範蠡這樣的記載“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根據這些記載,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了頗具影響的《浣紗記》。他說:“範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亡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範蠡卻認為越王雄猜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激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據說範蠡和西施歸隱五湖後,每天早上,西施對著青銅鏡梳妝,隨手將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宋有張堯曰詩雲:“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一奩秋境好,猶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寫過這麼一首詩:“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範蠡祠。水低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說的也就是這件事。西施
西施
然而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同泛五湖去”這段文字,另外幾段關於範蠡和西施歸隱江湖的記載都是根據唐朝版本的《越絕書》,這是曆史更迭的時間鏈中的佚文還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愛情故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記載說:“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西施被沉於水中解釋為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禦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到皮囊裏沉到江裏去了。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誌》和柏楊先生的《皇後之死》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把西施擄回了越國,第一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夫差能夠與你同床共枕,我為什麼與你不能?”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久留?”當了“美人計”的工具,事成之後,被人棄之,還是合乎情理的。
同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說法,她在《西施》詩中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詩中後兩句意思是:不要去笑東鄰那個效顰的醜女,她卻能平平安安地在溪邊浣紗直到白發。這詩的主旨就是是說,靚女命短,醜女長壽。絕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計”,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時,也就是這些薄命女子的壽終之日了。
當然,還有人認為西施被沉水並非皇後所為,而是她的戀人範蠡。這種說法頗為殘酷,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範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於太湖中了。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越國滅吳之後,範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為什麼在越國時候範蠡姓範名蠡,後來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改名叫“鴟夷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範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範蠡並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他已決意離開越國,他對於自己的戀人還不至於下此毒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施沉水是勾踐吃醋而為。《吳越春秋》記載,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在宮中三年學習期間,與範蠡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越王勾踐顯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動,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隻能將西施獻於吳王。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踐和範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範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他不會讓自己心愛的女人落到別人的手中,於是下令將西施鴟夷沉江。
另外還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國滅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於諸暨城南苧籮山麓的西施故裏,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1986年重修,建築群包括西施殿、鄭旦亭、古月台等。浣紗江畔,有西施浣紗處,臨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麼關係。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隻是人們的一種猜測罷了。
顯然,這幾種說法盡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認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現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鬱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隻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西施到底是隨範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隻能由後人自己評說了。
相關古跡編輯本段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遊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1986年,諸暨請中國美術學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作西施塑像;同時,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西施是我國古進時候一位絕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西施原名夷光,是戰國時代越國苧羅山施姓樵夫的女兒,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長得紅顏花貌,芙蓉之姿。
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戰俘,越國大夫範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範蠡,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嚐膽,準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采用範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憑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吳王日日深宮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複國。
曆來,由於在評書、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及戲劇中,把影視劇中西施
影視劇中西施
西施作為愛國愛民、勤勞樸實、美麗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廣為傳頌。特別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吳越關係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後,西施的優美傳說在民間更是世代流傳不衰。
但是,近年來,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認為,曆史上實無西施其人,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該書作者管仲係春秋初期人,可見,“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麼能夠說到200多年後的西施呢?又據《莊子·齊物論》雲:“故為為是舉莛與楹,曆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從司馬彪注文看來,這個“西施”又比吳越交戰早100多年。據此,“西施”一詞是古代對美女的豔稱,並非專指某一個人,漂亮女子都可稱為西施,如樂府中多處出現的“羅敷”一樣。先秦諸子之後,賈誼《新書·勸學篇》、劉向《說苑·尊賢篇》、陸賈《新語》以及《淮南子》中雖然也都提及西施,但僅僅把她作為一個美女的形象,而且多與毛嬙雙雙並出,一點也看不出西施與吳越兩國的政事有什麼糾葛。
那麼在吳越交戰中是否也有個“西施”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與範蠡有什麼關係。西漢人的著作中出現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參與吳越交戰之事。如賈誼《新書·勸學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到了東漢,才有勾踐報仇用美人計的記載,袁康的《越絕書》雲:“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種陳述破吳謀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是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苧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身吳心越,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主要是根據袁康的《越絕書》的記載逐步演變而來的。
用史學的眼光看,一個國家的興亡,自有它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原因,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
對西施的結局,曆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其中說:“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禦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裏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裏沉到江裏去了。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麼關係。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裏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範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範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於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總之,曆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一個人幸福不幸福,隻有自己知道,就好像是你的鞋是不是合腳一樣。沒人說她幸福,也沒人說她不幸福。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