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2871 更新時間:08-01-27 13:35
公元一千七百二十一年暨康熙六十年仲夏,深夜,紫禁城月朗星稀,萬籟俱靜。養心殿裏已近古稀之年、風燭草霜的康熙帝正被怔忡之疾所困,又覺頭惱迷暈、腿膝疼痛。侍寢太監忙喚來太醫給康熙醫診,觀了顏,看了舌,切了脈,聽了胸,太醫說道:“無妨,皇上仍是怔忡疾發,想是近來國事操勞所致,喝下湯藥就好了。”
康熙服下湯藥後,漸而始覺頭清痛去,精神好些。然而輾轉反側,卻仍是難以入眠,忽又頗感燥熱、煩悶。於是,康熙索性披衣下床,由侍寢太監摻著在養心殿外信步俳徊。少時,一陣夜風透著涼意撲麵吹來,康熙悠悠然伸伸腰腿,麵露出一許神怡心愜。“今忒躊躇,或許又有事了!”八歲即位、十四歲登基的康熙有著天縱地賦的敏感,每當他偶有不安情緒在周身浮動時,華夏就會掀起一陣風波。今晚又會發生什麼呢?康熙在心忖。康熙沉吟片刻,突然麵對著院中的幾棵老槐樹,吟起了元代陳草庵的《山坡羊》:“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迢,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吟罷又慨歎道:“這首元曲《山坡羊》,其立意之妙全在‘鬧’字和結尾二句。朕每每讀來常唏噓窗前,眼觀上空浮雲,縱透地麵紅塵,腦海總不得平靜。試想:金戈鐵馬同類相殘何為?追逐名利同室相煎又何求?豈不知: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為君者,應以寬仁愛民為本才能不負上天所托;為官者,應以勤勉廉政為責才能不負社稷所托;為民者,應以忠孝和諧為懷才能不負人性所托。古曰:屋漏在上,知者在下。屋漏者,君臣也;下知者,民生也。人生短暫,就要各安本分,君臣惟天惟民,民眾崇儒重道,此社稷之福啊。‘鬧’又如何?‘功名’又如何?終都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侍寢太監聞聽後不由詫異,一向是以詩言誌、以誌勵行的康熙大帝此時忽然柔情惜時起來,他暗忖:皇上或是被爭儲刺激所致,或是年老心聲。
侍寢太監的揣測是對的。康熙晚年疾病纏身,讓他已感到自己的餘日不多,因此對身後大清王朝的前途產生了憂慮和悲觀,而這種憂慮和悲觀主要來自於他的幾個兒子為儲位的角逐已然是鬥紅了眼。自從康熙五十一年再廢太子允仍後,為了防止諸皇子的爭儲角逐再度重演,康熙示諭不再立儲,諭下後,表麵上那爭儲的風波似乎平定了下來,然而,隨著康熙的身體每況愈下,諸皇子對最高權力的覬覦是愈演愈烈,相互傾紮,相互下套,相互拉幫,相互攻擊,甚至相互大打出手。以致使晚年的康熙六夕不能安寢。剛才,康熙的一番感慨多是衝此而來。
“皇上,臣張廷玉跪安。”康熙轉身,見是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南書房大臣張廷玉,心裏一沉:這張廷玉今晚在南書房當值,深夜來見,定是有大事了。康熙緊顏問道:“愛卿深夜求見必有大事,平身奏來。”
“皇上,確有天大的事。這是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的八百裏快馬急報,報稱:台灣已被顛覆。台灣縣內門賊人朱一貴以不堪台灣知府王珍的貪暴苛政為由,假冒明裔宗胄,聚眾數萬人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造反。僅七日,便襲殺了總兵歐陽凱,副將許雲與周應龍,參將苗景龍,遊擊遊崇功,守備羅萬倉等,迫使台灣道梁文煊和台灣知府王珍出逃。朱一貴現已攻陷了除澎湖以外的台灣一府三縣,自稱‘中興王’,立國號為‘永和’,同時令兵民蓄發、換裝,恢複明朝體製。”
這突如其來的禍亂急報驚的康熙帝差點就一個趔趄跌倒當場。張廷玉和侍寢太監忙上前扶住,張廷玉顫道:“皇上,保重龍體。”
康熙畢竟是一代英武雄主,他文韜武略,堪稱千古一帝。親政後,他曾身經百戰,無一不捷,諸如滅明裔,除鼇拜,掃叛王,服俄羅斯,平葛爾丹,收台灣等等,為王朝社稷創下了聖德神功。須臾,康熙又威嚴地站定,一雙鷹般的眼從因患天花留有斑痕的臉上掃出,益顯堅毅。“愛卿,台灣斷不可失,事關國之一統。速宣眾皇子和各王爺、貝勒、文武大臣們齊集乾清宮議事。”
“是。”張廷玉快步而去。
康熙利用間隙回到了養心殿的書房,即令太監們在中牆掛上了台灣地理全圖,立時那東南一隅的兩塊島嶼便映入了他的眼簾。他左手持著老花鏡,右手在圖上點著,如數家珍般地喃語道:“這是台灣府,原曰赤嵌;這是安平港,原曰熱蘭遮;這是鹿耳門;這是風山;這是諸羅;這是澎湖媽宮城;這是澎湖牛心灣。”康熙的思緒一下子就被全圖拉入了東南海疆的經緯中。
神洲的東海之上,煙波浩渺似虛無,海市蜃樓如仙境。於那茫茫風濤噴薄雲深處,突兀起幾座島嶼,大者有五: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諸島上均氣候宜人、山川秀美,遍布著罕稀之木、長春之花和不黃之草。此境處向是華夏曆代君主和達官顯貴尋求長生不死仙藥的神幻甸園,也是庶民百姓夢寐以求的安生樂土。相傳,秦始皇命方士徐福率五百名童男童女入東海尋求神山仙藥,結果是去而不返,想是那徐福和童男童女們都貪戀仙境,遂散落諸島而居,以至後嗣不絕,從此諸島之上人煙方始漸起。方壺者,即今天的澎湖也;瀛洲者,即今天的台灣也。這兩地一衣帶水,互為唇齒,雄鎮海峽,早在隋朝時就歸入了中國的版圖。當時的隋煬帝就遣派了將軍陳棱率兵千人在此兩島駐防經略,視為化外之治。我國古史所稱琉球者,便就是指台、澎地區。自那時始,福建漳、泉一帶的沿海百姓遂陸續遷來台、澎,他們環水而居,以漁牧耕鹽為業。後來,廣東潮、汕的沿海百姓也紛至踏來,他們則依山為舍,墾地辟田,獵鹿製皮,與當地的土番人並肩勞作,不侵不釁,和諧為生。一時那兩島之間是一派原始和平,幾為逸靜之世。時光荏冉,到了明朝初期,因當時宇內未平,戰事頻起,明太祖朱元璋焦心內地已無力東顧,結果台、澎之地遂淪為了海寇的巢窟。那島上的人眾,從此缺乏管束,勢分了閩、粵、番三個大幫,常為爭奪膏腴之地而火拚械鬥,秩序頓亂,致使人性趨劣、世風日下。這台、澎靜土便成了多事之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九年秋,荷蘭酋帥瑪威郎趁亂以要求與明朝互貿互市不成為由,率巨艦、攜大炮薄抵澎湖,驅走了明朝軍隊,繼而占據了整個台、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四年,清軍入關,明滅清立。鄭成功在廈門募兵抗清,後來在進薄南京的途中中計兵敗,遂退師到廈門和金門,鄭成功始覺地狹軍孤,前途渺渺。後聞“紅毛夷”占據台灣,享受那沃野千裏,便決意收取,以作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於是鄭軍揮師先克澎湖,再攻台灣,迫使荷人投降,台、澎從此複為中國所有。公元一千六百八十三年夏,大清朝正締盛世,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蒸蒸日上。康熙帝聞台灣發生內亂,認為統一台灣的時機已到,便在內閣學士李光地和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力保推薦下,大膽地任命了原鄭氏集團的降將施琅為清福建水師提督,並賦以了專征之權使之伐台。這施琅果不負使命,他采用了“因剿寓撫,以戰逼和”的戰略,在浴血攻克了澎湖後,又以大兵壓境的強大攻勢,迫使鄭氏集團向清庭投降,幾乎是兵不血刃,收複了台灣。自此,康熙帝結束了台灣鄭氏集團的分裂割據,完成了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政治統一大業。大清在台灣設立了一府三縣:即台灣府;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廳,隸屬台灣縣治下。同時,明確了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並派兵一萬駐守。於是,台灣社會漸顯昌榮,一時是士讀於廬,農耕於野,工居於津,商販於市,百姓各安生業,共享承平。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