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乾隆中葉,大清王朝氣運鼎盛,秦腔興盛;孫星衍與洪亮吉酷嗜秦音

章節字數:1216  更新時間:20-03-06 09:35

背景顏色文字尺寸文字顏色鼠標雙擊滾屏 滾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作者:史遇春

    一

    我是秦人,自幼即愛秦音。

    這裏所謂的秦音,即眾口所說之秦腔。

    對於秦腔的愛好,雖然沒有到癡迷的程度;但是,閑來無事,聽它、學它,倒可以說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大日常必備之事。

    要說秦腔可以為樂,對我,倒是不盡然;但是,秦腔在我,可以解憂,確是親身經驗。

    關於秦腔的種種、關於秦腔與我的諸端,在其他文字中,我已多有提及。

    今天,不說我看秦腔、不寫我思秦腔。

    本文,說一說清代的人是如何看待秦腔、如何記述秦腔的。

    本文出自清人李嶽瑞的筆記《悔逸齋筆乘》中《孫淵如、洪北江嗜秦音》一節。

    清朝時,中國的曲歌,以徽腔與秦腔為兩大宗。

    所謂徽腔,即徽調,既是徽劇的舊稱,亦指徽劇所用的腔調。徽腔主要為吹腔、高撥子和二黃;後也用西皮、高腔、昆腔等。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年間,徽班進京演出之後,徽腔對京劇腔調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年間的舉人徐珂在其《清稗類鈔·戲劇·徽調戲》:“程長庚亦挾技入都,於是始有徽調。”

    說到徽腔,重點介紹一下二黃。

    作為戲曲唱腔的二黃,一般而言,都說是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稱“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在皮黃中,二黃凝重,西皮明朗。清代初期,西皮是漢調的主要唱腔,二黃是徽調的主要唱腔。清中葉,西皮、二黃開始合流。至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年間,徽、漢二調在北京成為京劇的基本唱腔。

    不過,二黃調名的來由,秦人也有其說,道是,二黃是陝南地區僅次於南路秦腔(即漢調桄桄)的大型劇種。音樂唱腔,與皮黃係統各劇種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幹,幫與京劇接近。其二黃由來,在陝西省有各種說法,皆與湖北“黃崗”說、江西“宜黃”說、安徽“石牌”說不合,而與陝西直接關係。據安康漢調藝人世代流傳,都說二黃是在本地土調“黃腔”基礎上受南北曲與兄弟劇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成。而所謂“黃腔”,在陝南三共本屬“出格”、“變調”之意。如此,則“二黃”也許是西秦腔在陝西的“變調”之意。在漢水流域,舊有“一清二黃三月(兩湖寫作“越”)調,梆子跟上胡吵鬧“之說。二黃名稱或與此相應。至於有人寫“黃”為“簧”,是否因原來曾用笛和嗩呐伴奏,尚待查考決定。清代鹹陽劉古愚、蒲城張東白、民國時富平王紹猷、乾縣範紫東等前代學人,相繼考察,同謂二黃乃“秦聲吹腔古調新聲”。這種說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與“西皮調”東傳的時間,雖然有先有後,但其淵源則同屬早期“隴東調”、“西秦腔”在江漢流域的分支,與現稱的梆子秦腔同源異流,以致在清朝中葉秦腔藝人、漢調藝人與微調藝人先後同台,才成為可能,也因此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這一劇種。

    (未完待續)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標題:
內容:
評論可能包含泄露劇情的內容
* 長篇書評設有50字的最低字數要求。少於50字的評論將顯示在小說的爽吧中。
* 長評的評分才計入本書的總點評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