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662 更新時間:20-03-28 12:14
作者:史遇春
三
剛唱了半闋,平陽中丞大哭,某伶就止住聲音,不再唱下去了。兩人相對,眼淚就像穿起來的珠子,斷不了線。
打這以後,某伶每天早晚都會來獄中,看顧平陽中丞的冷暖,伺候平陽中丞的飲食,比那些孝子對親人的侍奉還要周到。
平陽中丞行刑當天,某伶為他準備了棺槨,將他厚斂。之後,他又全權負責,安排護送平陽中丞的靈柩和妻子兒女一同返回故裏。他還為平陽中丞的眷屬準備了家居的費用,估計這些費用夠她們以後的生活用度後,他才放心。
後來,某伶的去向無人知曉,也無人知道他的結局如何。
人常說:知己難求、知音難覓。這天下,
也隻有對知己的感懷,才會讓人沒世難忘。
可惜的是,平陽中丞隻夠當某伶的知音。他要是能當民眾的知音,那該有多好啊!
“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唐李德裕對貧寒士子的愛護,竟得如此高譽。
嗚呼!
李德裕的高德,真是讓人想見其風采啊!
這又是怎樣的人物啊!
至此,某伶與平陽中丞的事情已經講完。
這裏,再來補充一下文中相關資料。
巡撫。
巡撫,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是巡視各地軍政、民政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得名。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禦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撫權,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須知,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係臨時差遣,“巡撫”亦未成為官名。
承宣布政使。
承宣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製,於各地置行中書省。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與按察使同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以後,因軍事需要,專設總督、巡撫等官,都較布政使為高。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並稱兩司。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後,每省設布政使一員,不分左右,均為從二品。但江南省(後分為安徽、江蘇兩省)、陝西省(後分為陝西、甘肅兩省)和湖廣省(後分為湖南、湖北兩省)設有兩布政使。二司的長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稱藩台、臬台。一般省裏設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第三個負責指揮軍事,很少參與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中丞。
中丞,官名,漢代禦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禦史丞,一稱禦史中丞。中丞因居殿中而得名。掌管蘭台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因負責察舉非案,所以又稱禦史中執法。東漢以來,禦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禦史台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置禦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禦史台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禦史即相當於前代的禦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禦史或僉都禦使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禦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工尺。
工尺,中國民族音樂音階上各個音的總稱,也是樂譜上各個記音符號的總稱。符號各個時代不同,現在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中國傳統音樂中,在笛上翻七調的宮調係統。唐、宋以前,俗字譜(燕樂半字譜,或稱古工尺譜)一般用固定唱名法;歌舞伎音樂被戲曲音樂代替以後,近代工尺譜為適應不同角色采用同一唱腔的需要與便利,逐漸改用可動唱名法。由此,應運而生的即工尺七調。這種民間宮調係統,重宮而不重調。七調隻為表明調高(宮音位置)而設,其調式涵義一般隻隱藏在“煞聲”(具體曲調的結音)中。
李德裕。
李德裕(公元787年~公元850年),字文饒,唐代讚皇(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宰相李吉甫之子。少好學,以父蔭補校書郎,唐穆宗時,擢為翰林學士,累遷為中書舍人,禦史中丞。常常援助那些出身寒微的讀書人,後被被貶為崖州司戶,士子們都為此垂淚。當時有人作詩雲:“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
(全文結束)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