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曆史服飾潮流——漢代

章節字數:3158  更新時間:08-11-24 01:25

背景顏色文字尺寸文字顏色鼠標雙擊滾屏 滾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製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繡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製。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長冠服"。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樸,自己穿黑色絲織衣、皮鞋。一般官員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製",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紅色的鞋。深衣形製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裏麵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別,隻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麵料做裏;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麵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製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隻是在所係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製。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製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春秋時期各國衣冠服飾麵目不一的狀況,在秦漢時期有了改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製度,包括衣冠服製。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製,隻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短,服飾製度僅屬初創,尚不及詳盡完備,隻在服裝旗幟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應該是水德,色尚黑,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而完整的服飾製度則在漢朝得到了確立。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製度多所承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麵。地主階級統治地位業已鞏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強(如以絲綢為主的貿易商隊曾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加多,漢代的服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製與三代古製,重新製定了祭祀服製與朝服製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製得到了確立。

    在漢代初年,基本上沿用秦朝的舊有服製,即用“袀玄,長冠”。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時莽紺袀服,紫璽綬”。意思是說,王莽時著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裝印的裝飾物。當時的長冠是指漢高祖采用楚製之冠,名為劉氏冠或長冠,後漢書《輿服誌》中說‘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定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員還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製”。其特點是蟬冠、朱衣、方心、田領、玉照、朱履。所服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漢書《彙充傳》中說“充衣紗觳禪衣”。朝服用黑色,做為祭服,限用紅色鑲邊。從形式上官民服用無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襜褕”。這種服式由於既長且寬男子服用較為普遍。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樸,自穿“弋綈(黑色絲織衣)革履”。百官在朝會時均著黑色禪衣。

    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朱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後的祭祀服,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深衣形製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的形式,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隻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區別在於內穿和外用。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而漢代婦女的禮服,以深衣為主。隻是這時的深衣已與戰國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顯著的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擺增大。

    總體來看,漢代著衣有以下一些特點:著外衣時,由於領大且彎曲,有人稱這種交垂的領型為“古者文領”;著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著衣必用白色麵料做裏;袖寬為一尺二寸;衫無袖;著裘毛朝外;腰帶極為考究等。我們從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見到漢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掃地夫和牧羊人。以長衣覆地不露足為多,服裝寬大,袖子端立或雙手攤開或作握物姿勢,也有的微露雙足。女人一般在頭後挽髻,形象端莊持重,敦厚樸實。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織繡技術相當高明,華美的紡織物成為西域諸國的最愛。刺繡在漢代是民間婦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藝術,在服飾文化中不僅是裝飾美化的手段,更是婦女們表達愛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襪子上都能夠發現。

    衣長130厘米,通袖長236厘米,袖寬41厘米,袖口寬30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57厘米,領緣寬29厘米,擺緣寬38厘米。它的衣式形製有交領、右衽、胡袖、直裾,袖與下擺均鑲大幅的寬緣。此件衣服有一大特點,就是有一個寬大的續衽,即衣襟(古代稱“衽”)自腋下鑲於下裾部位,直通與下擺平齊,好象是右衽的繼續,故名“續衽”。這種續衽寬邊直裾式深衣是西漢長沙地區流行的款式,但保持著以前的直裾形式,這在當時是為了與剛才介紹的“曲裾”形式相適應。它可以將寬大的衣襟覆包於身後,再用腰帶束緊,在冬天能起到取暖的效果。

    此件深衣的麵料是透明的紗(一種有著方孔的輕薄平紋絲織品),其經緯絲的纖度為10。2旦,絲經非常纖細。由於它的經緯密度較接近,所以紗的質地較為密致。

    這件衣服的色染工藝也非常傑出。衣料以絳紅色為底色。這種絳紅色是由茜草素經媒染後染成的,時至今日,這種紅色仍豔麗無比。在絳紅色的紗地上進行印花並加以彩繪,古人稱為印花敷彩工藝。其所印刷的花紋為藤本植物的變形紋飾,是用朱紅、粉白、銀灰、金、棕灰、黑色等顏料,經過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工藝,製作了花、葉、蓓蕾和花苞,最後用粉白色勾繪雲水紋和點,花地分明,華麗多姿。

    該衣穿著時,裏衽掩入左側腋下,外衽折到右側身旁,底擺呈喇叭狀。雙手平放,大的袖胡呈弧形下垂,衣紋顯示出當今蝙蝠袖的外觀。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標題:
內容:
評論可能包含泄露劇情的內容
* 長篇書評設有50字的最低字數要求。少於50字的評論將顯示在小說的爽吧中。
* 長評的評分才計入本書的總點評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