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6220 更新時間:21-01-06 15:32
序言
大學期間便想寫一部屬於自己的小說,奈何為應付各類考試而終日忙得焦頭爛額,且當時專業知識有限,閱曆尚淺,不知到底該從哪方麵入手,是浪漫言情、職場都市、仙遊靈異、玄幻戰爭抑或曆史穿越、武俠傳奇、科幻偵探。直到工作多年,對南、北方城市不同的風土人情、方言、及各朝代曆史、政治背景、文學貢獻、地理位置、服飾(包括某些少數民族)等均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後方才動筆,以免太落俗而被讀者歸為流水帳之類。本人策劃整部小說曆盛唐末期(公元735-756年),分上、中、下三卷,依次為《越唐傳奇之開元盛世》、《越唐傳奇之古今交替》及《越唐傳奇之曆史改變》。
出場人物
1.張煜璘
21世紀畢業於西安某名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80後碩士研究生,時年32歲。在永寧門廣場參加一場漢服活動,儀式結束後卻莫名暈倒穿越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成為一位古代儒生,後中進士官至宰相。
2.韋令儀(公元659-738年)
雍州萬年(今西安杜陵)人,武周朝宰相韋待價長子,曆任梁州都督,宗正少卿,襲父爵扶陽郡公(正二品),中唐詩人韋應物祖父。
3.韋鑾(公元690-740年)
字雲澤,開元年間善花鳥、山水鬆石的知名畫師,曆任江州司兵參軍,宣州司法參軍,韋令儀第四子,韋應物之父。
4.韋冰縈(公元720-?年)
韋鑾之女,韋應物之姐。
5.韋應物(公元737-791年)
字義博,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生於京兆杜陵(今西安杜陵),中唐著名詩人,韋鑾第三子。年少時萌補右千戶,曆官高陵尉、洛陽丞、京兆功曹。“安史之亂”後失官,更折節讀書,後曆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世稱“韋江州”或“韋蘇州”。性行高潔,詩如其人,閑淡簡遠似陶潛,世稱“陶韋”。有《韋蘇州集》傳世。
6.上官燁(公元708-769年)
陝州(今河南三門峽)人。高宗朝名相上官儀之玄孫,家道中落,故求學於長安。
7.李白(公元701-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因其先人隋末曾流寓西域,故李白出生於當時安西都護府所屬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城市—托克馬克附近)。神龍初年(公元705年),遷居蜀中綿州彰明縣青蓮鄉。天寶初年(公元742年)入長安,經賀知章、吳筠等人推薦,任翰林院供奉。以蔑視權貴,遭讒出京,遊曆江湖,縱情詩酒。後因參與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不久病逝。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譽為“詩仙”。善飲酒作詩,生性豪放不羈,追求自由。存詩900餘首,詞若幹,文60餘篇,有《李太白詩集》三十卷傳世。
8.杜甫(公元710-772年)
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字子美,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舉進士不第,安祿山攻陷長安後至京兆鳳翔任左拾遺,後棄官入蜀,嚴武推薦他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逝世後,杜甫出蜀入湘,病歿於衡陽至耒陽的湘江途中。唐代著名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以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見長,語言精練,被稱為“詩聖”,存詩1000餘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9.張九齡(公元673–740年)
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名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唐玄宗即位,賞其才識,改任左拾遺。開元六年,因開大庾嶺有功升左補闕。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升司勳員外郎。後得宰相張說舉薦,開元十一年任中書舍人,開元十四年,因張說被罷相,張九齡亦受牽連,改任太常少卿。開元十八年,轉任桂州刺史、嶺南道按察使、禦史中丞。開元十九年被召入京,擢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
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八月,兼知製誥。開元二十一年五月,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同年十二月拜相(同門下省平章事),開元二十二年升中書令,開元二十三年又加封金紫光祿大夫。開元二十四年,因受李林甫讒言所惑,玄宗遷其為尚書右丞相,免知政事。開元二十五年,因犯舉薦不稱職之罪,降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開元二十七年,累官受爵“始興開國伯”。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去世,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有《曲江集》傳世。
10.唐玄宗(公元685-662年)
即唐明皇李隆基,睿宗李旦第三子。通音律,善騎射,多才多藝。景雲元年(710)與其姑母太平公主合謀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及其黨羽,擁護其父相王李旦即位,即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受禪即位,改年號先天,翌年改元開元。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在安史亂軍圍攻長安之際,倉皇逃至四川成都,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隨行禁軍嘩變,殺死楊國忠,迫使玄宗賜楊貴妃自縊。太子李亨(唐肅宗)在群臣擁戴下於靈武即位,遙尊其為太上皇。至德二年(758)末返回長安,鬱鬱寡歡,死後葬於泰陵。
11.楊貴妃(公元719-756年)
唐玄宗貴妃,小字玉環,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東南)人。初為壽王妃,後入宮得寵於玄宗。史載其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天寶四載(公元745年),晉封為貴妃,家人由此顯貴。其堂兄楊國忠官至宰相,敗壞朝政。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次年攻陷潼關,玄宗攜她出逃至馬嵬驛時,隨行將士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又迫使玄宗將其賜死。
12.王維(701-762年)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後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縣),遂為蒲籍。字摩詰。開元九年(公元721年)進士,天寶末年(公元755年)任給事中。“安史之亂”後,曾受安祿山偽職,後授太子中允,晚年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大家,以詩、畫聞名於盛唐,時人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畫以蕭疏清淡見長,詩以清麗自然見譽。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13.高適(公元704-765年)
字達夫,滄州渤海縣(今河北省景縣)。盛唐時期邊塞詩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投靠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記。拜左拾遺,轉監察禦史,輔佐哥舒翰把守潼關。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護送唐玄宗進入成都,擢諫議大夫。出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李璘叛亂。討伐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入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冊封渤海縣侯。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去世,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忠”。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14.岑參(公元718-769年)
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盛唐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岑參進士及弟,守選三年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公元756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曆四年(公元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主要作品有《岑嘉州詩集》等。
15.劉長卿(公元718年-790年)
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中唐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天寶年間,進士及第。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授監察禦史,遷長洲縣尉。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出任江淮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坐貶睦州司馬。剛直犯上,兩度遷謫。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主要作品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澈上人》。
16.崔顥(公元704-754年)
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出身“博陵崔氏”,唐朝著名詩人,儒客名家,曾擔任許州扶溝縣尉,官位一直不顯,後遊曆天下,天寶九載前後曾任監察禦史,官至司勳員外郎,卒於天寶十三載。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考中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期為司勳員外郎。《全唐詩》收錄其詩四十二首,原集已佚,有輯本《崔顥集》二卷,《唐人集》本。
17.王昌齡(公元698-757年)
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龍標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授汜水縣尉,坐事流放嶺南。開元末年(公元741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18.王之渙(公元688-742年)
字季淩,祖籍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盛唐詩人。
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後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於文安任上,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19.常建(公元708-765年)
祖籍邢州(據墓碑記載),可能是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字號不詳。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期仕途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天寶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現存文學作品不多,其中《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詩較為著名。
20.祖詠(公元699–746年)
字、號均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雲:”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後歸隱汝水一帶。代表作品有《終南望餘雪》、《望薊門》等。
21.顏真卿(公元709-784年)
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曆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諡號“文忠”。
自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柳公權並稱“顏柳”,史稱“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22.安祿山(公元703–757年)
本姓康,字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粟特族。唐朝時期藩鎮、叛臣。
安祿山出身西域康國,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於右羽林大將軍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從此改為安姓,精通九蕃語言。開元初年,逃離突厥,成為幽州都督張守珪的部將和義子。驍勇善戰,屢建功勳,遷平盧軍兵馬使、營州都督。天寶年間,平步青雲,兼任平盧、範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東北地區。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為名,悍然發動安史之亂。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兩京。建立偽燕政權,年號聖武。晚年失明,寵愛幼子,引發晉王安慶緒不滿。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為嫡次子安慶緒指使宦官李豬兒所害。
23.李龜年(生卒年不詳)
開元年間著名樂工,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堯縣西部)人,被後人譽為“唐代樂聖”。李龜年善歌,還擅長篳篥、羯鼓,也長於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鶴年兄弟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安史之亂後,流落江南(此處指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憂鬱而死。
24.吳道子(公元680-759年)
又名道玄,盛唐時期著名畫家,史稱“畫聖”。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曆任供奉、內教博士。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
25孟浩然(公元689-740年)
字浩然,自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盛唐著名詩人,世稱“孟襄陽”。
孟浩然早年有誌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鹿門山。四十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被宰相張九齡招致幕府,後返故居。其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26賀知章(公元659-744年)
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唐代詩人、書法家。
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開元中,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其入書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後接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改授工部侍郎。俄遷秘書監。他為人曠達不羈,嗜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甚。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裏,詔賜鏡湖剡川一曲,禦製詩以贈行,皇太子以下鹹就執別。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年八十六。肅宗贈禮部尚書。《詠柳》《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尤其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共十九首。
楔子
唐玄宗統治前期(公元713—741年),任用賢能,勵精圖治,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製造業、商業等,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人口倍增,國家財政收入穩定,軍事實力逐漸增強,由此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西域、南亞、東南亞、東亞、東非、歐洲各國商人、使臣、學者、藝術家、探險家、僧侶、留學生、傳教士、樂姬、工匠等紛紛慕名來中國參觀交流、友好訪問、學習先進文化,長安遂成為當時整個亞洲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因而享譽全世界,共計二十九年。
長一千五百餘丈,寬一百一十餘步的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將唐長安外郭城一分為二,西稱長安縣,領五十五坊並“西市”(坊為方形生活配套居住區,市為大型商業區,區別在於西市為國際互易,東市主要麵向達官顯貴及富商,各占兩坊之地。坊的大小不一,每坊麵積0.5平方公裏左右,人口概數平均為“大坊千戶,小坊百戶”,但也有個別例外。);東曰萬年縣,領五十四坊並“東市”及興慶宮、芙蓉園(興慶宮占一坊,曲江池及芙蓉園共占兩坊,因此長安城共計一百零九坊。),寓意“萬年長安”。兩縣分治,統歸京兆府直屬管轄。
至於為何是一百零九坊?因隋文帝於開皇二年(公元582年)下令建造大興城時,“工部尚書宇文愷規劃以東西十四條大街和南北十一條大街來分割,本可以劃為一百一十坊並東西兩市,並且在分布上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城東與城西數目相等,各有五十五坊。但事實上大興城東南隅皇家園林曲江一帶占了兩坊之地,所以是一百零八坊。此為隋初至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城中的裏坊數目。”但隨後,坊數又發生了兩次變化,分別是唐高宗龍朔二年與唐玄宗開元二年。高宗朝修建大明宮,為開辟一條宮前的南北大街,將外郭城東北部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來庭四坊。如此一來,城東便又增加了兩坊,與城西合為一百一十坊,這是高宗年間坊數;而玄宗時,為改建興慶宮,占了城東隆慶坊之地。這樣,城東又減為五十四坊,與城西五十五坊合為一百零九坊,此即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之後長安城中的總坊數。
作者閑話:
本人新作,若是喜歡的話歡迎大家收藏閱讀!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