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8471 更新時間:21-05-23 20:50
據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2日消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獲頒“共和國勳章”。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曾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對手是饑餓,他贏了。
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麵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共和國勳章”頒獎詞稱,他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數十年來,袁隆平獲得的各類榮譽數不勝數。他十幾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糧食獎、沃爾夫農業獎,還有一顆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麵積種植,年種植麵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袁隆平畢生的夢想,就是消除饑餓。
正如2004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中所說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隻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簡介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50年來,他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踐行了他“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生產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發明特等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20多項國際國內獎勵,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於196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院士解決了三係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利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技術,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係的有效途徑,並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係、保持係和恢複係的“三係”配套;育成了強優勢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麵積應用;領導課題組成功突破製種難關,使製種產量逐漸提高,達到全國平均畝產350斤左右。
袁隆平院士解決了兩係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1989年,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係的不育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穀;後來又研究並提出兩係不育係原種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
1997年,袁隆平院士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麵取得重大進展,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第二期畝產800公斤、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並於2012年,領銜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攻關,同時提出了在原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理想株型和保持較高收獲指數的基礎上,以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生物學產量為核心的超級雜交稻育種新理念。
2006年,袁隆平院士針對我國人增地減的現狀,提出了運用超級雜交稻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現有4畝地的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提高農民種糧效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科學思路,即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實施,並迅速在安徽、廣東、廣西、河南、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市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兩分田或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糧豐工程,得到了政府和專家的一致認同,已在廣東和廣西實施,均達到了預期效果。
袁隆平院士還多次到美國、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地講學、傳授技術,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學員2000多名,並多次去印度、越南、緬甸等國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
袁隆平院士先後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出版《袁隆平論文集》、《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雜交水稻學》等專著7部,創立了係統的雜交水稻學學科。
文章大部分摘自湖南日報。
痛別!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您永遠都是我國的偉人。我永遠都會讓我盤中不剩一粒米。
等我十一點出頭聽到您病逝的消息,我十分的心痛,但是隨後我又看到了這隻是個虛假消息,我十分的慶幸,十分的開心,我還想著,憑著您的身體長命百歲,那是絕對的。
可是僅僅才一個小時以後,那個噩耗出來了。
我還十分記得您的感人名言和感人故事,在我珍藏的那份一七年的人民日報上。
感人名言:
1.書本和電腦很重要,但是書本和電腦種不出水稻!
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雜交稻
3.人就像一粒種子各方麵都要健康
4.我有70多歲的年齡30多歲的心態
5.我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6.不愛國就不能成為科學家
7.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8.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的水稻田種上雜交稻,每一公頃能增產兩噸,(這樣)來算的話呢,每一年可以多養活五億人。
9.幸好我們國家采取計劃生育政策,控製人口增長,控製人口成幾何基數的增長,我跟你說,馬爾薩斯是對的,馬爾薩斯是先知先覺,你批馬爾薩斯是批不了的。
10.我一個體會,隻要是大方向是對的,不是死胡同,你隻要堅持下去,他會達到光明的彼岸的。
11.第二個不要怕失敗。怕失敗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絕大部分實驗都是失敗的,不會那麼一帆風順的。這是我一點體會,是不怕失敗。
12.我不是那種書呆子,我這個人呢,思想比較解放,比較自由,考慮問題的時候看書。看書呢,一邊看,當場汲取他們的經驗,一方麵還要打問號,這裏麵很重要的,你專門是死記硬背的,那不行的,你必須根據我們的實踐,提出它的問題在哪裏。
13.科學研究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這個是關鍵。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
14.我搞不懂老外問別人多大年紀了要說“Howoldareyou?”(你多老啊?),所以我到國外問老太婆:“Howyoungareyou?”,對方高興壞了!
感人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1:給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回信
作為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著小朋友真摯的來信,袁隆平深受感動,立即鋪開紙,拿起筆,動情地題寫道:
“……生活是美好的,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而且會越來越美好。你雖然看不見,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圍的爺爺、伯伯、叔叔們都在關心你,幫助你。你是一個有誌氣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讀書,將來長大了,一定會有比別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聽過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沒有,這位大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卻從小發奮圖強,在鋼琴的鍵盤裏創作了美妙的樂章,讓音樂伴隨著人類走向史詩般如癡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雖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來,袁隆平回這封信是充滿著真切的情感的,對於一個素昧平生而來自遠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夠認真對待,並動之以情,情真意切地親筆回信,從中,我們不難讀懂這位科學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會責任感是何等的強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麗。
袁隆平的故事2: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
跟袁隆平很親近的人說,袁隆平穿著很隨便,一點也不講究。
有一段時間,他的購物欲非常強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場去購物。可他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櫃裏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說,太便宜了,加2塊吧,12塊一件。售貨員笑著說,你這位同誌真怪,人家買東西討價還價,你卻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髒了。”他對夫人笑笑說。深知他生活習性的鄧哲不多說什麼,隻報以莞爾一笑。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他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什麼意大利的“老人頭”、“鱷魚”牌等大牌服飾,他覺得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國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稱,袁隆平的身價為一千多億。如此看來,就個人的物質財富而言,除了他腦袋裏的智慧和知識值錢,袁隆平確實是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了。
然而這位最富有的“赤貧者”對自己清心寡欲,卻對社會極慷慨、極具憂患意識,至今,他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的故事3:騎摩托車去實驗田
袁隆平手裏掌握著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他的生活卻極其簡樸。
長年養成的習慣,他喜歡去田壟,一有時間就到實驗田去觀察,去呼吸田野的氣息。如果說事業的成功給他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的話,那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到實驗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來的自行車改成了摩托車。他覺得這玩意兒輕便、快捷。沒料到,玩摩托車、飆車成為他人生的一大樂趣。
田裏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揚花了,結實了……他跨上摩托車,一溜煙躥上馬路,拐入小徑,溜上田埂,矯健的身影閃動在片片綠意蔥蘢或金黃燦爛的稻田裏。十多年來,他先後換過八九輛不同品牌的摩托車。如今,雖已70餘歲高齡,他還是經常騎著摩托車在田間轉。
2001年底,在朋友們的勸說下,袁隆平買了一輛賽歐牌家用汽車。朋友對他說,騎摩托車是“肉包鐵”,開汽車是“鐵包肉”,還是開汽車安全一些。他興致勃勃地學起開車來,感覺還不錯。有時,他把汽車開到了田邊。他還笑著說,要去考一個駕駛證哩。
袁隆平的故事4:農民的“米菩薩”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塔水村農民,因為出生在糧食大饑荒的年代,小時候吃了不少苦。自從改革開放的春風拂暖大地,腦子活絡的曹宏球率先在村裏種起了雜交水稻,他家責任田的糧食產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種的蔬菜瓜果也比別人好,還培育出無籽苦瓜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以後,他將田裏的活交給妻子打理,他則改行專門養蜂,口袋漸漸鼓了起來,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對袁隆平心懷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費為袁隆平雕塑一尊漢白玉塑像的念頭。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給袁隆平寫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後,袁隆平請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說,“你和廣大農民的心願,在我看來,比諾貝爾獎還更榮耀。你們的這份情我就領了,但我為人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是應該的……因此,請你千萬不要把錢浪費在為我塑什麼石雕像上,我實在受不起你的這種厚愛。請你尊重我的意見,並恕我不給你寄照片。”
後來,曹宏球為了表示對這位“米菩薩”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五萬元的積蓄,請人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在鄉親們眼中,袁隆平是恩澤鄉裏的米菩薩。袁隆平聽聞之後很不高興。但後來聽說曹宏球家因為自然災害而陷入困境時,袁隆平趕緊讓人給他送去了兩萬元錢。而因為日曬雨淋,曹宏球無力維護雕像,這位老實的農民隻好又跑來長沙,希望袁隆平能資助一下,但這回他卻碰壁了,袁隆平聽說是要錢維護雕像,他堅決不同意給一分錢。
袁隆平的故事5:花錢“摳門”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剛結束對委內瑞拉的應邀考察,就乘飛機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的儀式。平時穿著極隨便的他根本沒帶領帶,為了出席正規場合穿西裝配領帶,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領帶,同伴都勸他買條金利來領帶,他嫌貴,不肯買,拉著同伴到地攤上去,買了一條花100元港幣能買到6條的領帶。他拿過領帶,在胸口上比試著,笑笑說:
“蠻漂亮嘛,怎麼樣,精神吧,這叫價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裏去,來來,你們都來買……”
“不買,不買,袁老師,你當然囉,身份不一樣,再差的東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們不行啦,要靠名牌撐門麵。”
見同伴都不願買,他隻好自己買了幾條,調侃道:“哦,我曉得了,你們不買是舍不得掏錢,我老袁大方得很,見人白送一條,怎樣?”
當時,袁隆平的三兒子和三媳婦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聽說此事後特意上街買了條金利來領帶,晚上到老爸下榻的賓館給他係上,囑咐老爸明天出席儀式時,係他們買的這條,但第二天,他還是係上了自己在地攤上買的那條,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了。事後,他將兒媳買的那條領帶留給了兒子。
或許有人會說,花自己的錢,當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錢,就不一樣。此言差矣!應該說,他花公家的錢,比花自己的錢更“摳門”。他是全國政協常委,2006年2月25日,他乘飛機到北京去開3月3日召開的每年一度的“兩會”,出發前,他就“沉下”臉交代買機票的人:
“別買頭等艙,就買經濟艙,就是買了頭等艙,你也得去退掉。”
原來,有一次買機票的同誌考慮他工作連軸轉了幾天,為了讓他在飛機上休息得舒適一點,就買了頭等艙。登機前,他才發現是頭等艙,硬逼著送行的秘書退掉頭等艙,換了經濟艙。上機後,頭等艙裏空著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請了他幾次去頭等艙,既然不花錢,他就去了頭等艙。事後,身邊的同事笑他專坐不花錢的頭等艙,他說,空著也是空著,浪費資源可惜。
袁隆平這位“中心”主任坐飛機花錢“摳門”,審批費用更“摳門”。當初,“中心”建好分子實驗樓裝修鋪地磚時,經辦人遞交給他一份購物清單,他一看,一塊600x600的地磚單價50元,嫌太貴,便仔細詢問怎麼回事,經辦人回答說,分子實驗樓搞實驗時經常用化學溶液,而這種地磚防酸、堿,防腐蝕,防滑,材料不一樣,所以價錢就貴。袁隆平這才同意購買。
袁隆平的故事6:“裝修要花錢,何必浪費呢”
由於工作需要,院裏幾次決定給袁老師換大一點的辦公室,再裝修一下,但袁老師不同意,說:“這間辦公室蠻好嘛,我都習慣了,有感情了,再說,裝修要花錢,何必浪費呢。”大家拗不過他,隻好算啦。袁隆平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手裏每年掌握著幾千萬元的經費。按理說,像他這樣的身份,弄一間大一點裝修得像樣一點的辦公室於公於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同意,讓人在當初的不理解之後,幡然頓悟,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潔,香自苦寒來”。
袁隆平的故事7:擔任小報的顧問
2001年8月21日下午,《致富快報》的記者走進了袁隆平的辦公室。袁隆平熱情地招呼記者坐在沙發上,請秘書給來訪者泡茶,又遞上香煙。他知道來訪者是江西老鄉,又是為“三農”服務的一份實用性很強的報紙的新聞工作者,向農民傳播黨的各種惠農政策,提供信息和可操作的技術,方向很對頭,農民朋友喜歡,長期堅持下去,報紙就有生命力。
他說:眼下農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當一部分農民朋友渴望著脫貧致富而又一時找不到門路,你們這些高參肩上的擔子不輕啊。聽說《致富快報》全年定價不到50元錢,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煙錢。我看農民朋友是訂得起的。你們的報紙是辦給“窮人”看的,是辦給弱勢群體看的,所以注定你們也是“窮人”。也是媒體中的弱勢群體,現階段,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依我看,不能小瞧“窮人”,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卑賤者最聰明”,因為“富人”、城裏人是靠數億“窮人”養活的……
當他明白記者代表報社大熱天遠道而來懇請他擔任報紙的顧問,以及請他題詞時,他爽快答應了:“好。我反正有60多個頭銜了,多一個無妨。不過頭銜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們的報紙是辦給農民朋友看的,我願意當這個沒有級別的顧問。”
然後,他伏在辦公桌上,頗認真地在白紙上寫下“祝農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報》越辦越好”兩幅題詞。
爾後,經記者請求,袁隆平和來訪者在辦公樓前的台階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譽中外的大科學家,多次請辭和推掉了許多聲名顯赫的頭銜,偏偏欣然擔任一張不起眼的小報的顧問,這段佳話很快被傳為美談。
袁隆平的故事8:“對錢不能看得太重”
在一些人眼裏,似乎袁隆平很有錢,但他是一位拿國家俸祿的科學家,每個月的全部收入連工資和補貼加起來,總共4000多元錢的樣子。他樂嗬嗬地說,這些收入不低了,夠我花的了,所以,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表彰和扶掖對農業科研有貢獻的人。此外,他還出資捐助過教育事業。
他對於金錢的觀點,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他說:“錢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沒有錢,飯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錢夠一般日常生活開銷,再小有積蓄就行了,對錢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對錢看得太重,被金錢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錢的奴隸,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呀。
對人生,對金錢,對地位,乃至對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徹明了,他向來對自己很“小氣”,對別人卻有一份古道熱腸,俠義肝膽,隻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會盡全力幫助他人。他是博士生導師,帶過許多博士生,其中有一個是從農村來的,家裏生活較困難,有一次,這位學生打電話給他,說是父親病重住院,急需用錢,他十分同情,從自己的工資收入中給那個學生寄去了兩千塊錢。
袁隆平的故事9:一位坦誠和直率的科學家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後,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知道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們想知道,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隻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鑒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慢。自由散慢,我就這麼一個人。至於學農,起緣於一次偶然的機遇。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麼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後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台下一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一。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輕鬆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袁隆平的故事10:“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在袁隆平連連獲獎載譽歸來後,有媒體的記者采訪他時問道:“對於您的貢獻,您自己作何評價?”
他平靜地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我隻是一個學科帶頭人,一名代表。我講一個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並被授予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人。我因為簽證的關係,遲去了兩天,在舉行儀式的頭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後,那12個中國人喜出望外,說,袁老師你終於來了,我們急死了,你來了之後,我們的地位就提高了。因為在5名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的人之中,其餘4名都是美國人。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您永遠活在我們十四億國人的心中。
正是這些一生盡心竭力為國家,為人民做勞動,做貢獻的人。國才富,國才強!
永遠銘記我們的民族偉人們!
此章完全隻為了紀念袁隆平袁老!
紀念時間:2021年5月22日13:07
他,永遠,離開了,我們!
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他,他那渺小但又偉岸的身軀。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