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501 更新時間:09-04-14 15:39
貞妃渾身一顫,皇上知道她是誰,皇上知道!一時間,她不知道該喜該悲,愣愣地看著皇上,隻能默默垂淚。
福臨拉起她的手,牽她來到後殿,烏雲珠的梓宮就靜靜地停在那裏。
棺內的烏雲珠麵容安詳如生,眉梢微微上揚,嘴角似乎噙著笑意。她淡雅如蘭,溫潤如玉,嫻靜如水。雙眸
低垂,仿佛隻是誰著了,隨時都會睜開她那充滿智慧的眸子,笑著向他們走來。
多麼高潔出塵,多麼聖潔無暇!
福臨的五髒六腑都攪在了一起,就要滴出血來。貞妃捂住嘴,狠命不讓自己哭出聲。
福臨拉著她在梓宮前枯坐了許久,他把頭輕輕靠在棺上,仿佛這樣就能感受烏雲珠最後的體溫。
不多時,承乾宮外喧鬧起來。前來抬送梓宮的二三品大員們已在殿外恭候。
福臨終是緩緩抬眸,深深望向貞妃,“你越來越像她了。。。連我都快分不清了。。。”
貞妃不知如何回話,隻能任由淚水滑落。
“可你,終究不是她啊。。。”福臨這一聲渺遠的歎息狠狠刺進貞妃的心髒,卻也讓她有說不出的釋然。
“誰讓你來這裏的?”冷不丁福臨問出這麼一句。
貞妃惶惑地答道,“不是您。。。昨夜派吳公公來傳旨。。。”
福臨兩道濃濃的黑眉一揚,眸中掠過一絲理智的光亮,“你。。。跪安吧。”
“是。”貞妃施施然起身,那步態身姿竟都與烏雲珠無甚差異!福臨不忍再看,對外朗聲道,“進來吧
!”
殿外恭候多時的八旗二品官員們魚貫而入,隊伍的最後,正是為福臨剃度的行森和尚。
自董皇後仙逝以來。行森曾多次應召到承乾宮為她上堂或對靈小參。福臨猶記得有一次行森念的偈語是,
“幾番拈起幾番新,子期去後孰知音,天心有月門門照,大道人人放腳行。”
一語觸動福臨心事,他忽然想起烏雲珠生前常參的話頭,待到行森走近,顫聲問道,“一口氣不來,向何處
安身立命?”
行森躬身不忍看少年天子悲戚的麵容,沉聲道,“謝皇上重重供養。”
福臨忍住淚水,不再言語,大步跨出承乾宮。
這一天,是順治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董皇後的梓宮自承乾宮移至景山暫安。抬梓宮的居然都是八旗二三品大臣,
這在當時,成為京城一道奇觀。
事後福臨不願留在宮中,搬去萬安寺暫歇,正整日與玉琳,行森幾位大師探討佛法。
剛從江南遊曆回來的玉琳大師再見福臨不禁大吃一驚。才幾日光景,這位少年天子竟已斬斷青絲,削發為僧了!
何其幸運,何其不幸?
虛榮心與責任心在玉琳心中天人交戰著。
能渡得人間天子皈依佛門,這是何等的榮耀!縱觀中華曆史幾千年,誰曾有這等偉業?
然而玉琳畢竟是得道高僧,激動過後理智仍占上風。這麼多年來的風風雨雨早已浸濕他的心,雖說佛門清淨,可又怎能不為世俗所擾?況且這位少年天子一再親近,朝廷上下早就頗有微詞。如今皇上又削發為僧,這不是把佛教推上了風口浪尖?清軍入關數年,天下好不容易日趨安定,百姓剛有點盼頭皇上便要出家,無異於掀起滔天巨浪!皇子年幼,國無儲君,滿漢不和。。。。。。每一樣都牽係著大清命脈,牽係著天下蒼生啊!
玉琳打定主意,說什麼也要勸皇上蓄發還俗!
這些天,福臨一直吃齋念佛,敲魚頌經,儼然一副入室小和尚之態。聞說玉琳大使遊曆歸來,心下十分高興,竟然親自出迎。
請安問好一係列禮節過後,兩人分主賓落座。
玉琳細細打量福臨,發現他眉宇間的清愁已然消散,清瘦寧靜的臉龐,澄澈無讕的眸光,從容淡定的表情無不透露出安詳。
玉琳暗暗稱奇,小心試探道,"董皇後喪期之內,陛下一直歇於本寺麼?"
"恩,去七之前我打算一直在此念佛,惟有親自為她祈福我才能安心。如有叨擾之處,還望大師見諒。"
"豈敢豈敢,陛下言重了。"玉琳笑著搖頭,"隻是不知陛下以後如何打算?"|
福臨笑道,"大師又要說教了。"
玉琳雙手合十,|讓皇上見笑了,玉琳的確有話要說。"
福臨有些黯然地垂下眼簾,隨即又輕聲道,"大師請講,行癡洗耳恭聽。"
[Endofchapter7。]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