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是皇帝,勝似皇帝  第二節 三個男人一台戲

章節字數:8669  更新時間:09-04-05 15:25

背景顏色文字尺寸文字顏色鼠標雙擊滾屏 滾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2、三個男人一台戲

    武帝後元二年(前84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年僅八歲(應該是虛歲)的太子劉弗陵繼皇帝位。有三個人受漢武帝遺詔輔佐這個少年皇帝,分別是霍光,金日磾(音di,)和上官桀。

    以上出場順序同時代表官職和地位,簡單說來。霍光是首輔,其次是金日,再次是上官桀。武帝前腳把劉弗陵立為太子,後腳就頒布詔書,在他的病榻邊進行了一項重要的人事任命:霍光――大將軍;金日石單――車騎將軍;上官桀――左將軍;桑弘羊――禦史大夫。要說明武帝為什麼給這幾位朝中大佬這麼分配官職,就得先大概介紹一下西漢的官位分級。也是為了以後方便,之後出場的人物直接以頭銜冠之,如果不是很特殊,區區在下就不再另做說明了。

    西漢的中央政府的組織結構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字:三公九卿。具體的名稱可能會稍有變化,但是總的來說換湯不換藥。

    先從三公說起。

    丞相,主管國家政務,後來改名為大司徒。東漢的時候去掉了大,變成了司徒,權利地位因此也就沒有叫大司徒那會大了。丞相府最主要的兩個屬官是丞相長史和丞相司直,都是兩千石的級別。

    太尉,主管國家軍事,武帝元狩四年之後稱大司馬。是軍隊和國防事務的最高長官。主要屬官包括長史和主簿。

    禦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相當於最高檢察院院長(不受同級政府首腦領導的)。後來還叫過一段大司空,然後又改回禦史大夫,總之大家記住它的職能就好。屬官主要是禦史中丞。

    以上的三公,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職官員,其中禦史大夫的地位最低,相當於副丞相。

    從理論上講,還有三個比三公的品級更高的文官,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其中以太師地位最高。但是這三個屬於是榮譽職位,通常情況下沒有什麼實權。

    再說說武將的級別。在武職裏麵,最高的是大將軍。要單獨說明的是:雖然大將軍名義上是武職,但是事實上從武帝之後漢朝擔任大將軍的人大多數的時候是大權獨攬,什麼事情都管的,比如衛青、霍光、王鳳等。而到了東漢,大將軍更是成為了攝政的同義詞。

    僅次於大將軍的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

    驃騎將軍為漢武帝始置(專門給霍去病設的),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

    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重要的輔政文官也可加此銜,領尚書政務,成為帝國權力中心的官員。

    衛將軍由漢文帝設立,設衛將軍一員,總領京城各軍,是防衛部隊的統帥,也是第二品,與車騎將軍同。文帝後不常見,宣帝朝張安世曾任此職務。

    再往下就是前、後、右、左將軍,但是這幾個並不是常設官職,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僅次於9卿,在武職中也算是極品將軍。舉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前後左右將軍的地位,諸葛亮在街亭之敗之後,自貶三級,從丞相降為右將軍,領丞相事。可見這個前、後、右、左將軍的地位。

    下麵說說九卿。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待在下一一道來。

    太常,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祭祀事宜,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為光祿勳)由秦郎中令演化而來,主管宮廷的警衛(相當於皇帝的警衛團),所以郎中令或者說光祿勳就相當於皇帝的近衛團長。聽起來這個機構非常重要,因為它是皇帝的貼身護衛,負責皇上自身和皇上家前後院的安全事務,這個職位充分顯示著皇帝對就任者的信任。事實上,這個機構比聽起來還要重要許多倍。光祿勳名義上的下屬包括大夫和郎官。具體關於光祿勳和郎官在後麵會有詳細的敘述,這裏就是打個底。

    衛尉,秦時官名,西漢景帝初更名為中大夫令,武帝後元年間又改回叫衛尉。長官叫做衛尉,掌管宮門衛屯兵,武職,基本相當於皇帝的皇宮禁衛司令。

    太仆掌管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這個職位一半相當皇帝的車隊儀仗隊長,另一半則是國家馬匹部門部長(注意不能簡稱馬部長)。鑒於馬匹在漢朝時的重要作用(主要是作為騎兵的重要戰備資源),太仆卿的地位也不容小視。

    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最高檢察院院長+公安部部長+國家監獄監獄長。

    大鴻臚,原稱為典客,景帝時更名為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等相關事務。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中央民委(但是不會歧視漢族)外加外交部。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係都由宗正來記錄。簡而言之,就是管理皇帝家的家譜,保證皇室血脈傳承的正統性。

    大司農(初期稱為治粟內史,景帝時更名為大農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主管全國的賦稅錢財,是漢朝的中央政府財政部,凡國家財政開支,軍國的用度,諸如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均輸漕運,貨幣管理等都由大司農管理。相當於財政部長+人民銀行行長+商務部長+廣義交通部部長(陸海都管的)+國稅總局局長……有夠霸道吧!

    少府,主管皇室的財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項事務以及山海池澤之稅。

    少府和大農令的區別在於,大農令掌管國家的財政和經濟大權,而少府則是皇帝私人財產的直接管理者。當時的賦稅劃分是這樣的,農業稅、人口稅、鹽鐵專賣等所得全部歸大司農;而山林、河海等雜項(比如漁民打漁的,伐木的,到深山裏麵打獵扣野生菌類等等)的稅收和鑄幣利潤所得則歸少府,即皇上所有。少府手下有幾個重要的屬官要介紹一下:水衡都尉和上林三官。

    說到水衡都尉和上林三官,就不能不提上林苑。

    上林苑是漢武帝在秦始皇的一個舊上林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是個典型的有多種功能宮殿。上林苑地跨長安、鹹寧、周至、戶縣、藍田五縣縣境,縱橫300裏,有霸、產、涇、渭、豐、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據《漢書•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可見其規模之盛。司馬相如的名篇《上林賦》即是描寫上林苑的壯麗和武帝遊獵的奢華場麵。

    水衡都尉管什麼呢,他主要管兩件事情,準確地說主要是一個東西和一件事情。一個東西就是上林苑,一件事情就是鑄錢。另外還有點兼職:兼保管皇室財物、造船、治水等。

    水衡都尉官階不高,但是地位卻很重要。因為他可以說掌管了皇帝家的錢袋子。上林苑由於地域廣闊其每年的各種產出收入客觀,鑄幣收入就更不用說更是皇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等於說皇帝把自家倉庫、小金庫和後花園都交給了水衡都尉保管,充分說明了皇帝對擔任此官的人選的信任。

    上林三官是水衡都尉的直接下屬,他們的職責通俗的說是印鈔票的,用文點話叫作掌管鑄幣。

    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就是管鑄造工藝的)、辨銅(掌原料,)、均輸(掌製範,就是管造母錢的)。關於鑄幣的事情,後麵會有專門篇章論述,上林三官就簡單介紹這麼多。

    以上就是三公九卿的具體職責。

    除了九卿之外,還有三個職務享有和九卿同樣的俸祿和地位,分別是執金吾、將作大匠和大長秋(友情提示:各位韓劇粉絲,不是大長今)。

    執金吾。西漢兵製在京師有南北兩軍,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前述的衛尉統領,掌管官門內屯兵。可以近似認為是京城衛戍司令。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長安初次見到執金吾看到執金吾出巡,前呼後擁,車騎很盛,發出感慨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半句他倒是實現了,前半句沒把握好,一不小心用力過猛,直接當上執金吾的老板了,可見造化弄人,出人意表啊。

    將作大匠,曾用名將作少府,主要是掌管宮廷的相關工程事宜,比如建個樓、裝個修什麼的。

    大長秋的職能就更簡單了,就是後宮皇後的官署。負責宣達皇後旨意,管理宮中事宜,為皇後近侍官首領,多由宦官充任。

    另外還要單獨介紹的的官員是:京兆尹、右扶風和左馮翊,以上合稱“三輔”,是京城地區的行政長官,分別管轄京城的不同地區,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有幸被在下列在上麵的官職,都是俸祿兩千石的,就是行政體係塔尖上的人物。其中的諸卿並不僅僅是一個人,他們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機構,都有配套的全班人馬,在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地方上主要行政單位是郡和縣,行政長官為牧、太守、縣令等,以後如果有涉及地方行政的時候再詳細解釋。

    每次看到秦漢時的政府機構設置,都不得不佩服華夏民族先祖們的智慧,在西方公元紀年(也就是耶穌出生的那一年)以前好幾百年,就有了結構如此複雜、分工如此細化的政府機構,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強大的統一帝國領先世界近2000年。而回想近一百五十年吾國吾族落後挨打,忍氣吞聲,也頗讓人覺得有負於秦漢先祖。(隨便兩句感慨,與正文無關)

    介紹完政府結構和官員級別,大家對霍光等幾個人的地位也應該有大概的印象了。那麼這幾位輔政大臣都是何許人也呢?

    先說說武帝時代漢朝第一權臣、重臣霍光。

    霍光。《漢書》裏麵開篇是這麼介紹霍光的:“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這個,看來高幹出身自古就有先天優勢…。。

    先說外貌,根據史書中的描述,身高中等偏上,皮膚白皙,頭發和胡子很漂亮,眉毛有些稀疏但是眼睛明亮,標準的一帥哥。

    主要家庭關係:

    父親,霍中孺,平陽縣裏的小文官;

    兄長,霍去病,漢驃騎將軍,冠軍侯;

    舅舅,衛青,漢大司馬,大將軍,常平侯;

    阿姨,衛子夫,漢武帝前皇後…。。。

    表哥,劉據,戾太子。

    表哥的孫子(汗,這個不知道該怎麼說,表孫?),劉病己,漢孝宣帝。

    他們霍家的家庭成員關係,稍微有點亂,在這裏要詳細敘述一下:

    霍光的哥哥霍去病是個私生子。他們的爹霍中孺在平陽侯府上混飯吃的時候,與平陽侯的婢女衛少兒(也就是衛子夫的姐姐,衛青的妹妹)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種下了愛情的種子並結了果,就是後來的霍去病。

    霍中孺離開平陽侯府後,又另娶妻生子(霍光),而且好像和前女友也不怎麼聯係了。所以可以想象,前女友衛少兒作為一個未婚媽媽,拉扯霍去病長大是多麼的不容易。

    不過還好當時的漢人還沒有被程朱的那些個道學禮教束縛,所以衛少兒麵臨的輿論和生存環境應當還不算太惡劣。

    後來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當上了皇後,衛家從此開始飛黃騰達。

    而霍去病要在二十一歲領兵進擊匈奴路過平陽縣的時候,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生父。

    出征完匈奴回來之後,霍去病倒是沒有計較他爹管生不管養的前嫌,給霍中孺廣置田宅和奴仆,並把弟弟霍光帶到京城去發展,這也徹底改變了霍光的命運。

    要是按照現在的標準,霍光是絕對的太子黨,而且是後台倍兒硬的那種。

    但是霍光的性格沉穩,處事低調謹慎,在他哥哥霍去病去世後,仍然能夠在仕途上一番風順,最終位極人臣。這是後話,稍後再表。

    霍去病剛把霍光帶到長安時,他不過是個十幾歲的毛孩子,霍去病給他謀了個差事――郎官。

    霍去病為什麼要給他的弟弟安排這個職位呢?現在就接著第二節裏麵沒有完的話,繼續談光祿勳及其屬官。

    光祿勳的屬官分為三類:大夫、謁者和郎官。

    大夫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武帝時將中大夫改名為光祿大夫(這個官名要記住,霍光榮任大將軍之前的官職),俸祿比二千石(準部委級官員);太中大夫俸祿比千石(準廳級),諫大夫俸祿是比八百石(準局級)。

    大夫為皇帝近臣,同時也是皇帝的高級參謀和私人智囊。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重要。西漢晚期,九卿等高官常常由光祿大夫升遷上來。

    大夫隻是光祿勳名義上的下屬,不過因為大夫們的活動主要在宮內,所以習慣上列於光祿勳係統。

    實際上,大夫們都是直接和皇上對話的,所以他們是不怎麼搭理光祿勳這個名義上的上級的。

    謁者掌司禮儀,以及承擔一些臨時任務,比如賑災啊、作為皇上特派員去地方查個什麼事情啊等等。謁者的頭頭叫謁者仆射。俸祿是比六百石。

    郎官則是光祿勳的直係下屬。郎官也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叫做議郎,是文職意義的郎官。議郎的數量也沒有定員,其功能和大夫很接近,也是屬於皇上的私人參謀,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是統屬於光祿勳的。

    第二類是真正意義的郎官,即武職郎官。包括中郎、侍郎、郎中。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郎的職務是持戟守衛宮殿門戶,皇帝出行則充車騎。換句話說就是諸郎平時給皇帝上夜,出行時充任車隊警衛。

    武帝時還設置另外兩種非常出名的皇帝侍從軍,分別叫做期門郎(平帝時更名為虎賁軍,電視劇漢武大帝裏麵把虎賁的名稱提到武帝時期,估計是嫌期門的名字沒有虎賁聽著響亮)和羽林郎。

    當然這兩個郎成色就要差點了,相當於皇帝近衛團的小兵。

    郎官不僅是皇帝的親近侍從,更是一個備用官員的基地,很多地方長吏令都以郎出補。

    如果一個人有幸做了郎官,那麼要恭喜他,因為他的仕途前景是相當光明地。

    你想啊,郎官經常陪伴在皇上左右,別的不說,咱首先混個臉熟。人再機靈點,會來點事,很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和欣賞。而一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權利會有的,金銀美女也會有的。

    當上了郎官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後,加上霍光本人謹慎、沉穩的性格。使他仕途一路平坦,之後他曆任諸曹、侍中。

    (侍中可出入宮廷,擔任皇帝侍從。這個職務任務很雜,須分掌乘輿服物;因總在皇上身邊晃悠,也難免兼顧點顧問應對的事情)。

    在霍光到長安,兩年後,霍去病去世,一代將星隕落,霍光在朝中最有力和可靠的背景沒有了。然而,霍光則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謹慎,仕途一路平坦,最終晉升為奉車都尉兼光祿大夫。

    《漢書》記載:“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嚐有過,甚見親信。”

    霍光的謹慎到什麼地步呢?他的手下曾經悄悄把霍光每天上殿議事走的路線偷偷地標下來。結果發現霍光進門走幾步,每步多長,到哪裏要停下來,要拐彎,都是分毫不差。

    關於霍光的成長過程,區區在下實在是想多寫幾句,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史書中關於霍光的事跡大都是他榮任大將軍之後的事情。

    沒有辦法,我們的曆史就是一個個王侯將相的年譜。您想遺臭萬年嗎?喪盡天良可很重要,恬不知恥很重要,賣祖求榮(比如洪承疇、吳三桂之流)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您得是個腕。

    否則,對不起,您的惡行沒有資格被錄下來。如果您不是個腕,頂多臭個幾十年到頭了,想接著臭下去?兩字:沒門。

    因此,霍光的故事,絕大多數還是集中在他當上大將軍之後。

    金日磾,字叔翁,身世比較離奇。他原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金日磾來到漢朝是因為武帝元狩年間霍光他哥霍去病出擊匈奴,斬獲頗豐。順手把休屠王祭天用的金人帶回了漢朝,作為本次西域遊的紀念品。

    屢次被漢軍擊破的休屠王和昆邪王怕匈奴單於跟他們算總賬,就商量著投降漢朝。誰知道半道上金日磾他爹休屠王後悔了,結果昆邪王一不做二不休把休屠王給殺了,然後投降漢朝。

    結果昆邪王封侯,可憐的金日磾和其家人則因為他爹的反複無常被納入皇宮當了奴隸。

    那一年,他剛剛十四歲。金日磾在漢宮中的具體職責是養馬。

    要是沒有什麼意外,金日磾同學會老老實實地在皇宮裏麵養馬,並且把他這個光榮的職責傳給他的兒子。

    那樣的話,也許漢朝不會有秺侯匈奴人金日磾,而會出現一個金姓養馬世家。

    但金日磾注定不會養一輩子馬。一次武帝在酒宴上突然心血來潮,要看看他的各馬圈養的馬怎麼樣。

    於是乎,皇帝後院召開馬匹鑒賞大會。那些養馬的人牽著自己的,不對,應該是皇帝的馬供皇帝禦覽。要說這些馬夫平時也沒有什麼金教授銀教授講講禮儀,所以一個個手裏牽著馬,眼睛則機不可失地賊溜溜地偷窺著皇帝老爺和其他人。

    唯獨金日磾則目不斜視,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這些武帝當然都看得一清二楚,再加上金日磾人高馬大,長得挺也嚴肅正派(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嚴),牽的馬也是膘肥體壯(匈奴人看來養馬是有傳統地)。

    武帝看這個馬夫不同尋常,就叫過來問了幾句。得知金日磾的身世後,武帝覺得這個孩子不一般,當天就賜給他沐浴和衣冠(插一句:可歎我華夏衣冠上國,現在竟然大部分人漢人認滿族的馬褂旗袍為我漢家衣冠,可謂數典忘祖啊),升為馬監(和齊天大聖剛上天庭的官銜弼馬溫差不多)。

    金日磾因為舉止得當,很得武帝喜愛和信賴。“出則驂乘,入侍左右”。後來依次升遷為侍中、禦馬都尉,最後官至光祿大夫。

    金日磾的做事風格和霍光很像,謹小慎微而又忠心耿耿。他的風格,從下麵幾件事情中可見一斑。

    殺弄兒。他的兩個兒子很受漢武帝的喜愛,經常被皇帝帶在身邊當作解悶的弄兒(主要是大兒子)。

    久而久之,弄兒就不太注重君臣之禮了。有次弄兒從後麵抱著皇上的脖子撒嬌,不巧被金日磾看到,就惡狠狠地瞪著弄兒。

    弄兒嚇得撒開手邊跑邊哭:“我爹發怒了!!”武帝自然是偏袒著弄兒,問金日磾說:“幹嘛生我孩子的氣?”。金日磾自然就沒有脾氣了。

    在武帝的恩寵下,弄兒自然是愈發有恃無恐。再大一點後,弄兒在宮殿內和宮女打情罵俏,結果又被他爹看到了。金日磾厭惡弄兒行為荒淫無禮,於是把他給殺了!!!

    漢武帝聽說弄兒被殺,大怒。金日磾叩頭謝罪,原原本本地把自己處死弄兒的緣由上奏給武帝。武帝雖然很為弄兒的死傷心痛心,但是心裏卻暗暗敬佩金日磾的行為。

    武帝賜給金日磾的宮女,他一概不碰。武帝想把他的女兒納入後宮,他死活不幹。《漢書》中也有一句評價:“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視者數十年。”他和霍光還真是一類人。

    上麵的事情說明了金日磾的謹慎。

    從莽何羅案中則可以看到金日磾的忠誠。

    侍中莽何羅和戾太子案的罪魁禍首江充過從很密。後來莽何羅弟通因為在討伐戾太子時立了功被封官。戾太子被平反後,江充被滅族。莽何羅兄弟怕自己也被秋後算帳,所以就琢磨著謀個反討條生路。

    大家都是皇帝身邊的人,金日磾察覺到這小子有點不對勁,就暗暗留心他們的舉動。莽何羅也感覺到了金日磾對他的戒心,所以遲遲沒有動手。

    後來莽何羅兄弟在武帝一次巡幸林光宮的時候矯旨起兵造反。當時金日磾陪同武帝在林光宮。正好金日磾身體有點不適,大清早的正準備如廁,突然預感到有什麼事情不對。於是也不如廁了,轉身坐在武帝寢室外邊。

    這會子武帝還沒起床呢,隻見莽何羅袖子裏麵罩著明晃晃的刀子從東廂房溜了過來。莽何羅大約也沒有想到這天蒙蒙亮人睡得最死的時候還能碰到金日磾,有點心慌,就想趕緊衝進武帝臥房去行凶。

    結果還是做賊心虛,不小心撞到馬桶上,楞了一下。說時遲,那時快,金日磾一個餓虎撲食上來抱住了莽何羅,大聲喊:“莽何羅造反啦!”

    武帝驚醒,周圍的侍衛立刻圍上來準備,幾十把刀子就準備把莽何羅直接做成肉醬。武帝擔心傷到金日磾,阻止了侍衛。

    要說金日磾也不是蓋的,揪住莽何羅的脖子一個背摔就把丫摔在地上,侍衛們七手八腳把丫綁了。相關造反人員也先後成擒。史書上說金日磾:由是著忠孝節。

    這裏麵的孝字還得再多說兩句:金日磾的母親是個教子有方的女性,漢武帝曾嘉獎過她。她病死後,武帝命人畫了她的畫像貼在甘泉宮,上書她在匈奴的王後名號“休屠王閼氏”。金日磾每次看到母親的畫像都會跪拜涕泣,然後才離開。

    金日磾的謙虛謹慎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結束。由於在莽何羅案中有功,武帝遺詔封金日磾為秺侯,金日磾以昭帝年齡太小為理由拒絕接受印綬。

    昭帝即位後一年多點,金日磾得了重病,眼看時日無多。霍光上書要求封金日磾時,他才在病床上接受了印綬。並於次日病逝。

    金日磾的行事作風和性格,被他的子孫們很好地保持了下去,因此金日磾的後世一直到西漢滅亡,都在宮中擔任內侍。班固稱讚金家說:“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何其盛也!”

    末了加一句,因為當年霍光他哥霍去病在虜來這批俘虜的時候順帶著把人家祭天的金人也給捎回來了,所以金日磾他們家族才被賜姓金氏。這也是漢族中金姓幾個來源之一。

    上官桀。這個人故事就更少了。

    霍光是靠他哥進入皇宮做了郎官;金日磾是靠人長得帥、馬養得好、做事本分被武帝發現並賞識;上官桀最初被武帝賞識的理由就比較搞了---臂力出眾。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話說上官桀那會兒還是個羽林郎(嗬嗬,又一個郎官出身的)。在一次護衛漢武帝前往甘泉宮的路上,迎麵刮來了猛烈的大風。大風使得車隊發生了一陣騷動,不得不停了下來。

    這時上宮桀在隊伍中看到漢武帝的黃綾傘蓋在大風中搖搖欲墜,他急忙衝上前去,雙手握住了傘蓋的支把。憑借強壯的臂力,上官桀在狂風中保持紅旗,不對,應該是黃綾傘蓋沒有被狂風從漢武帝禦車上卷走。

    漢武帝於是對這個與狂風角力的郎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回頭就把他提升為未央宮廄令。

    武帝是個愛馬的人,所以經常查看馬匹。上官桀是個很會討武帝歡心的人,因此把馬匹照顧得妥妥當當,得到了武帝的好評。

    後來有一次武帝生病,休息了一段日子,沒有來看馬。上官桀估摸著武帝一時半會不能來看馬匹了,於是就偷了點懶,對馬的照料比較鬆懈。誰知道沒幾天,武帝病好了,立刻又來查看馬匹。結果可想而知,馬匹一個個像精肉火腿,幾乎沒有膘了。

    武帝不禁火冒三丈,對上官桀說:“廄令是不是以為朕再也見不到馬匹了?”

    上官桀不曾想漢武帝這麼快就來看馬,心中驚恐異常,他看到漢武帝大發脾氣,知道自己要吃苦頭。但他到底精明,立刻編出一段鬼話來。上官桀低頭說:“臣聽說聖上龍體欠安,所以日夜為皇上憂心上火,根本沒有心思來喂馬,乞請陛下恕罪。”說完還擠出了幾行眼淚。

    漢武帝見狀心軟了,心說:“這是個關愛朕的忠心的好臣子!”

    於是就不再追究上官桀的責任,並且此後愈加信任上官桀。加上他在評定莽何羅叛亂中也立了功,上官桀後來逐漸升至太仆,位列九卿(忘了這個官職的朋友請參見前麵西漢官職介紹)。並最終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之一,在昭帝朝官拜左將軍。

    依區區在下看來,上官桀最出色的恐怕並不是臂力,而是是演技(擱在今天,拿個什麼金雞獎百花獎什麼的估計十拿九穩);贏得武帝的信任靠得是心機,而不是忠心或者蠻力。

    上官桀是一個標準的逐利之人,而非重義之臣。所以從他的這些品性來看,上官家族日後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謀反也就不足為怪了。

    總的來說,武帝搭好了戲台,準備讓三個男角好好唱一場輔佐幼主的好戲。但是沒有想到第二男主角身體那麼差,剛彩排了幾次就不幸病逝了。

    於是乎三人輪唱變成了兩人對唱。三號男主角上官先生倒是很好地履行了配合男一號唱戲的職責。

    隻不過,他唱的是對台戲。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標題:
內容:
評論可能包含泄露劇情的內容
* 長篇書評設有50字的最低字數要求。少於50字的評論將顯示在小說的爽吧中。
* 長評的評分才計入本書的總點評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