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593 更新時間:09-07-30 13:19
寫完這個標題,我便樂了,感覺自己越來越有朝標題黨發展的趨勢了。之所以寫下這個標題是因為最近看蘇軾的一些傳記時,看到了他寫的人生十六件賞心樂事,心有所動,便又開始了我的閑言。
古人大多說人生四大喜事,不外乎“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說起來,這四大喜倒是深符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時運,知交,成家,立業,莫不是秉承著儒家思想的精髓。
而蘇軾的十六件賞心樂事則要則要風雅。清韻許多。
清溪淺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話;
暑至臨溪濯足;
雨後登樓看山;
柳陰堤畔閑行;
花塢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聞鍾;
月下東鄰吹簫;
晨興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開甕勿逢陶謝;
接客不著衣冠;
乞得名花盛開;
飛來家禽自語;
客至汲泉烹茶;
撫琴聽者知音。
反複讀這十六句話,亦會有心朗氣清之感,所謂的賞心樂事,或許便是一念之間也會讓人唇間上揚。
杜甫有句詩一直的印象深刻,“古來材大難為用”!對於這首詩,便也就一直記得這前後的兩句,其他的不想去查,也不願去記,有這一句已經足夠驚心。“誌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這不是杜甫的牢騷,更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最真實寫照,其中的酸澀辛苦,我們後人永遠無法真的體會。
蘇軾是中國曆史中難得的一位才子,所以與曆代才大者相同,“難為用”的命運在他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所以,他的命運更顯得坎坷。
二十一歲中進士,可謂春風得意,正當要一展抱負之時,母親離世,服喪三年之後舉家遷往京都。而不過六年,妻子病逝,再然後,父亡,又是三年守孝。三十歲之前的他一直都處在這些親人不斷逝世的打擊之中,而當他可以安心為官之時,宋朝早已不是仁宗年間那個政治還算清明的王朝,貶謫,貶謫,再貶謫,黃州,惠州,然後是當時還是荒夷之地的海南。
蘇軾並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性格中的忠直和人格中的固執都注定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但是儒家思想的“入仕”是每一個讀書人心中的信條,否則那所謂的四大喜中,也不會以金榜題名做為壓軸。宦海風波惡,真正的文人自然是行路難。幸而,蘇軾是中國古代文人之中難得的豁達灑脫之人,否則也不會有這樣風雅的十六件賞心樂事。
但何為豁達?又何為灑脫?瀟灑如李白還有在重獲宣召時的“千裏江陵一日還”,還要在年近六十之時投效到永王李璘帳下參軍。中國文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點,就是固執,雖然他們時常在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或佛家,但真正根植於血脈的還是儒家,這也就注定了他們終生心頭難解的悵然。縱觀我所識的為數並不算少的中國古代文人中,真正能豁然逍遙的,除了莊周和半個陶潛,隻有一個林和靖。
莊周之時,儒家還未有如此尊崇之位,陶潛在“歸”“去”“來”中終於了然,放下不不適於自己的“塵網”,海闊天空、而林和靖則是“梅妻鶴子”,好不暢快!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此時再將林和靖這首晚年之詩讀來,心頭卻沒了任何的感覺,沒有任何的偽飾,就如空氣般,流動的隻是自然,隻是平常。他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幸有人將其詩文竊錄,才有如今傳世的300篇,也才讓那個終身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逍遙於世的林和靖更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再來看蘇軾的賞心樂事,美則美矣,賞心也夠,風雅亦足,隻是多了牢籠枷鎖,仿佛是失意時強調之言。我相信在他眼中這些確實是賞心樂事,也真正都賞心開懷,隻是在那之後,從未能真正放下的他,心底是否還是會有那麼一絲的悵惋和不平?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湯顯祖這一句問的尤為精彩。之於大多數人,四大喜絕對是賞心樂事,之於蘇軾或許是那十六件的風雅,之於林和靖或許就是那梅花白鶴和廣袤天地。
也許,“心遠地自偏”,心若逍遙,又何必追問賞心樂事在誰家誰院?所有形式的拘泥不過是逃不脫的樊籠而已。不過,說歸說,這世上賞心樂事不少,當晚誰又能真正的逍遙?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