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初穿三國露鋒芒 戰績顯赫名天下  第十一章 得高覽 長安事變董卓被刺死(重新修正版)

章節字數:3246  更新時間:10-03-09 09:44

背景顏色文字尺寸文字顏色鼠標雙擊滾屏 滾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第十一章得高覽長安事變董卓被刺死

    (重新修正第三人稱版)

    話說高覽聽劉皓說當年大破黃巾軍及不久前擊敗呂布之人正是劉備。

    高覽隨即說道:“劉備我也有耳聞,他仁義孝廉,其兩個結拜兄弟更是武藝超群,正是他們三人合力擊敗呂布,好像還有一個四弟也甚有智謀,其實我都想過去投靠他,但卻苦於我不知道劉備在哪裏任職,更不知往哪找他。而最近又聽說韓馥讓冀州於袁紹,袁紹四世三公,甚有威望,之前更被盟軍推舉為討董盟主,且這裏離冀州不遠,所以我才選擇去投靠袁紹。”

    聽高覽所言,劉皓卻甚為疑惑,即問道:“剛才追殺我那人就是袁紹,你不認識他嗎?”

    高覽答道:“不曾認識,他的事我也是耳聞而已。”

    劉皓再接著說道:“我和袁紹共事過,因此他的性格我十分清楚,他那人生性傲慢,處事優柔寡斷,他雖然外表寬容,但內心猜忌,遇謀略而不能決,有好人才而不會用,他心胸更是狹隘,因妒忌我的才能卻不為他所用,所以才追殺我至此。”

    高覽聽劉皓如此分析,即問道:“剛才說你兄長是劉備,那你是……?”

    “劉備的四弟,劉皓劉子帆就是我。”劉皓微笑著答道。

    高覽聽了,立即抱拳說道:“久聞大名,在討董盟軍之中,劉備他們功勞最大,而你就是在背後出謀劃策者,怪不得袁紹會妒忌你。”

    劉皓又擺手微笑著道:“董賊暴行,人神共憤,我武藝不行,隻能出點主意而已。”

    劉皓和高覽相見甚歡,不知不覺也聊了很久。

    突然高覽和劉皓聽見遠處傳來一陣急速的馬蹄聲,劉皓大驚,連忙轉頭望去,卻見劉備、關羽、張飛和高順正策馬而來。

    劉皓見是劉備他們,這才定下神來,然後對高覽說道:“我兄長劉備他們找我來了。”

    隻見他們四人翻身下馬後走到劉皓麵前,而劉備卻見到劉皓腳部受了傷,連忙關切地問道:“袁軍被我們擊敗後退回城去,我們尋遍全軍卻找不到你,我等四人都十分擔心,幸好有士兵見到你被箭所傷後即往樹林裏逃去,於是我們便立即到樹林裏找你,你是被誰所傷的?”

    當下,劉皓就把被袁紹放冷箭射傷及袁紹單騎追殺自己,到最後卻遇到高覽把袁紹嚇退的過程說了一遍,眾人都認為袁紹可恨,妒忌心重,沒有容人之量,也慶幸袁紹他射術不精,不然早已命喪他的箭下。

    這時關羽卻說道:“四弟,你深有謀略卻武藝不精,上戰場總得要學會幾招防禦之術。”

    而張飛也在附和道:“是啊,等打完這仗回去平原縣後,讓我和二哥教你幾招,免得以後又被袁紹之輩追得如此狼狽。”

    劉皓十分高興,立即謝了關羽和張飛,而劉備感謝高覽義氣相救,彼此又客氣了一番。

    隨即劉皓便問高覽道:“高覽,你我意氣相投,你願意跟隨我兄長一同共扶漢室嗎?”

    高覽立即抱拳半跪著對劉備誠懇地說道:“高覽願立犬馬之勞。”

    劉備非常高興,連忙扶起高覽說道:“自從賢弟子帆你前來相助後,使我接二連三地得到了幾位大將相助,可是現在劉某官職低微,隻怕委屈了各位。”

    劉皓連忙說道:“當今天下大亂,漢室垂危,兄長又是漢室宗親且仁義布於天下,而在這群雄割據的年代,有才者隻要把握機會就能獨占一方,我幫兄長你測算過,以後將會有更多的謀臣武將投靠於你,隻要兄長你耐心等待機會,不久之後,必有出頭之日。”

    劉備微笑著再說道:“有了賢弟你相助,兄長我真是十分開心,你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因為日後兄長還要經常找你商討對策,兄長不想你再發生今日之意外,你以後上戰場之時還是叫典韋陪伴你左右為好。”

    劉皓見劉備如此關心自己,也甚為感動,接著說道:“子帆明白,但我義兄典韋有虎將之才,在我身邊作近身護衛實在浪費,我想典韋還是留給兄長所用,讓他能一展所長。”

    劉備又道:“在這段日子裏,你已帶給我幾員大將,我已甚為滿足,你可知道在當今亂世,光有武將而無謀臣相助,最終就隻有失敗,就像你不久前說曹操麾下猛將如雲卻獨缺一位謀臣相助,結果就被董卓所伏擊,最後靠你的救命錦囊才得已脫身,而這次公孫瓚也是一樣。”

    眾人聽完,都紛紛點頭為示讚同。

    說完,一眾人也紛紛上馬返回公孫瓚大營。

    卻說董卓看完劉備派人送去的信後,對李儒說道:“現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一帶廝殺,應該如何處理才好?”

    李儒想了想,答道:“袁紹與公孫瓚,亦屬當今之豪傑。可假寫兩份天子的詔書,命人出去和解,他們會感謝你的恩德,必然順從太師你的。”

    董卓聽完,連忙叫李儒去辦。

    再說,劉皓回到公孫瓚大營養傷多日,已近恢複。

    有一天,聽聞朝廷有兩位大臣前來宣讀詔文,劉皓連忙和公孫瓚等一眾人前去大營之中聽讀詔文,詔文的大意是說朝廷賞識袁紹和公孫瓚兩人,希望兩人能彼此團結,共扶漢室等。

    公孫瓚接過紹書,當即寫了一封信給袁紹,答應講和。

    而袁紹也接過朝廷的詔書及公孫瓚的來信,也答應講和。

    當下,兩軍各自收兵,而劉皓和劉備等一眾人隨即辭別公孫瓚,立即返回平原縣。

    劉皓在路上千叮萬囑眾人回到平原縣後千萬別把自己受傷一事說給典韋及趙倩知道,特別是趙倩,劉皓不想令她擔心,眾人聽了,均點頭應允。

    可是,事情最終還是敗露了。

    有一天,張飛與劉皓練完武後就找來趙倩、典韋一起去酒館喝酒,最後張飛卻喝到酩酊大醉,竟把劉皓被袁紹射傷並給追殺一事說了出來,而他說完卻埋頭呼呼大睡。

    劉皓心裏暗罵著張飛道:你這醉鬼,都是你酒後累事,日後我定要整治一下你。

    趙倩聽完鼓起她那粉紅的兩頰,掄起她的粉拳輕輕地打了劉皓幾下,又對劉皓說道:“當時我就叫你帶典韋一起去,你卻不依,非要把他留下,結果第一次出征便被射傷,你武藝不行,還逞啥英雄,要是換個射術精湛、武藝高強的,你早斃命了,還說什麼會用畢生的力量去保護我,你不是說你能知過去未來,能趨吉避凶嗎?”

    劉皓連忙握住趙倩的手,說道:“這是意外,當然就是意料之外的事,經過這事我以後會更加小心,也會努力學習防禦之術,使自己將來不至於連一些三四流之將領都敵不過。”

    典韋接著說道:“怪不得主公吩咐我,但凡你以後出征都要我緊跟著你,你對主公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看來你以後每次出征,我都要跟隨著你。”

    劉皓苦笑著又點點頭,隨即抱著趙倩,並安慰著她。

    劉皓知道在未來一、兩年間,平原縣內的劉備也沒什麼特別事情發生,於是劉皓隻是每天就跟著關羽張飛學習武藝,之後又找高覽切磋,跟他切磋就可以驗證到劉皓跟關羽、張飛學武的最終成果。

    而劉皓從最初隻接到高覽一兩招到最後和高覽大戰三、四十回合而不分勝負,眾人都說劉皓的武藝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家都甚是歡喜。

    但劉皓自己卻是有自知知明,雖然高覽現在在劉備陣中武藝算是最低的一個,且曆史上是被趙雲一槍刺死,但椐史書記載,高覽卻在官渡之戰上,能和許褚大戰五十個回合而不分勝負,可見趙雲那一槍,是偷襲的成分居多,就像關羽一招就砍掉顏良的首級那樣。

    高覽當起劉皓的陪練,一開始他總是讓著劉皓,但每當高覽一發力出招,劉皓便漸漸地抵敵不住,力不從心地敗下陣來,但能接著高覽三、四十招,劉皓已經甚是滿足。

    起碼這時的劉皓都不至於見到袁紹之流也立即拔腳起奔。

    很快就到了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

    話說這一年,孫堅跨江戰劉表,而孫堅卻中了劉表謀士蒯良之計,在峴山上中了埋伏,被山上伏兵所擲下的石頭和射的箭致死。

    同年,董卓在長安繼續施行他的暴政,朝中大臣人人怨恨,卻又敢怒不敢言。

    而在朝中有個叫司徒王允的大臣,卻使了一條連環計,就是叫自己府中的一個叫貂蟬的歌伎,先許配給呂布,後又獻給董卓,令到他兩父子為了一女子而反目。

    貂蟬雖為司徒王允府中的歌伎,卻擁沉魚落雁之貌,傾國傾城之美,難怪董卓和呂布都同時被她所迷惑。

    而董卓更是在鳳儀亭,怒擲畫戟退呂布,從此呂布就種下了仇恨之心。

    轉眼就到了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

    卻說這年呂布又受了司徒王允的離間,暗下決心,找個機會要刺殺董卓。

    而呂布、司徒王允還和朝中幾個憎恨董卓的大臣合謀騙董卓來長安並刺殺他,於是便找李肅當說客。

    果然,董卓毫不懷疑,便帶著一眾護衛班師回長安。

    進了長安城,董卓立即進宮見獻帝,剛進了宮門,隻見司徒王允等人站在門口擋住了去路,董卓問他們為何檔路,但卻無人作答。

    突然司徒王允大聲喊道:“反賊已到,快殺反賊!”

    董卓大驚,連忙大聲叫:“我兒奉先快來救我。”

    隻見呂布從後走出來,提起畫戟,說道:“我奉詔討賊,快納命來。”

    說完一戟刺下,董卓隨即一命嗚呼。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標題:
內容:
評論可能包含泄露劇情的內容
* 長篇書評設有50字的最低字數要求。少於50字的評論將顯示在小說的爽吧中。
* 長評的評分才計入本書的總點評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