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235 更新時間:09-11-26 02:57
是日,黃昏後,漸猛的西北風把雨雲吹散,陸康和叢碧一前一後沿著洛水畔信步晃悠。抬眼望向城東北隅,但見翠樹成行,高樓瓦屋,紅磚碧瓦,家家戶戶炊煙嫋嫋上升,在茫茫暮色中,猶如紛紛揚揚的江南煙雨般朦朧和美。
他們偶爾交談幾句,心情少有的愉快。
不多時,他們來到天津橋遺址附近,迎著江風,默默無言徘徊在被毀重樓的斷瓦殘垣上,看著水麵漁火點點,對岸模糊的遠山房舍,心中感慨萬千。
古都洛陽原來並沒有橋,隋朝楊廣在登基的同一年,就決意在故洛陽城以西二十裏處重新選址修建新都,新都南跨洛河,麵朝伊闕,為交通方麵,必須在洛河上建一座橋。
這座橋,構思非常巧妙,用鐵索鏈起無數大船,形成一座大浮橋,兩岸各有一座重樓。用以固定鐵索,晝夜有專人看管,根據河水漲落來調節鐵鏈高低,確保浮橋安全運作。
橋建成後,為使高大的樓船可以順利通過,橋體還可以自由開合。橋北端,與皇城的端門相對應;橋南端,與十裏長街——定鼎門大街相連,南北通衢,一橋橫,氣派非凡。
“這天津橋,足見宇文前輩何等博學,何等氣度!”陸康仰望那穿行雲層的半輪月亮,不由得喃喃道。
叢碧慨歎:“祖父……離世時,我才兩歲……這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這橋,也早已灰飛煙滅,不複存在。”
“締造這繁華東京的人,都不在了。”陸康溫和地說:“毀掉這天津橋的人,也都不在了,世事之無常,人生之短暫,可見一斑。”
叢碧望穿彼岸,悠然追思:“小時候到洛陽,聽家父提起,當年因楊素把洛陽比作紫微宮,洛水如銀河,故命名為‘天津橋’,子俊,你比我年長,不知道有無見過天津橋?”
“記得,那年九歲,中秋時節……隨家人到此……月華如水,浮橋如長龍臥波,橋上燈火通明,行人熙攘,絡繹不絕……河麵波光粼粼,洪亮悠揚的鍾聲夜空中回蕩……”陸康眯起眼,沉浸在如詩如畫的記憶片段裏。
“後來,我曾多次要把這場景用色彩表現出來,可惜,強差人意……”陸康用雙手在空氣中比劃著,他一直覺得畫紙不能久存,故此獨愛壁畫,但能用於壁畫的顏色非常受局限,原料除了粘土,泥岩,主要就是含顏色的礦物質,色彩單一厚重。
這樣的顏料,非但難以調配出理想的色彩,還要在使用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黏合劑,如膠,漆之類,才能持久。而且,壁畫做好之後,必然會在日照潮濕等外界因素影響下,會產生劣化,日子長遠,變得麵目全非。
叢碧在心裏回憶著兒時的印象,翹起唇笑道:“一幅月下津橋,居然把江南才子難倒!嗬嗬!緣何不退而求次?先畫在宣紙上也聊勝於無呢。”
她轉過身,拂拂額前亂發,注視著對方:“子俊,你何不把眼前的一切,宣之筆墨?”她指著滔滔江水,說:“你看,江水逝如斯,沒有一刻鍾停留,恰似人的心境,從前的感覺,失掉了就不會再回來……昔日的良辰美景留不住,留下的這殘垣斷壁,也未嚐不是種美麗啊!”
這幾句話,旁人聽來也許如春風拂耳,對陸康來說,卻仿佛虔誠的信徒,乍聞來自西方的遙遠呼喚……他從小追求完美,尤其在韻律和色彩上,稍有瑕疵都不能接受,寧願毀了重來,以至心中常遺憾,叢碧的這番話,似乎在暗示自己,殘缺也是種美麗,何必太過執著。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