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4852 更新時間:09-09-20 01:58
問道武當(1):何出仙山
清晨,鍾聲敲醒了漫漫沉睡。武當山的道人們在紫霄大殿吟誦經咒,開始了一天的修行,這是一種因循了幾千年的生活。在道人們心中,太陽升起的時候,萬物蘇醒,靜坐修煉可以保養精氣神,屏棄一切凡塵雜念。
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測。而高聳入雲的山峰,是人們能夠看到的離天最近的地方。武當山最重要的道場之一——紫霄宮便坐落於群山之中。與山中其它道場不同的是,紫霄宮是以女道長居多的道教宮觀。
早課結束後,紫霄宮開始了另一種生活。對於世人來說,這座大山處處充滿傳奇,武學宗師張三豐是如何創立了武當派,那些看似普通的道人們是否身懷絕技。與這座大山一同構成風景的他們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這個幽靜的院落是道人們居住的地方,她們稱這裏為丹房。兩年前,李道長從老家來到武當,從此不問出處、年齡和姓名。因為出家便意味著與塵世的了斷。在這裏,她和其它的女道長一起,有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坤道。它來源於《周易》中乾為陽,坤為陰的說法。所以,男道士被稱為乾道,女道士為坤道。
入道門前,李道長曾在北京學了兩年的古箏。現在,她最大的的心願就是進入誦經班,用琴音向神靈訴說自己內心的虔誠。清心寡欲,修身問道。從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修道之人開始,這種生活在武當山已延續了二千五百年。
對於這座大山來說,二千五百年前的那個春天,春色似乎來的特別遲。在等待中,一個叫尹喜的中年男子闖入了寧靜的山林。他似乎已經走了很久很久,山路崎嶇,無數次跌倒的他繼續前行。這是武當日後被納入史冊的一年,正是這個孤獨的來訪者,改變了這座大山的命運。
道協副會長張繼禹認為曆史上應該說是實有其人的,老子《道德經》的遺傳就是因為有尹喜真人才有的。中國有一個故事叫紫氣東來,紫氣東來說的就是尹喜真人在這個函穀關當官吏的時候,他觀星望氣,看見東方有紫氣飄來。
今天,武當太常觀詮釋了那一段傳說。那是一個秋天的清晨,紫氣從函穀關山穀升起。尹喜在等候一個騎著青牛、須發皆白的老者。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等候,他因為這次等候而位列真人、名垂青史。他等候的這個人叫李耳,人們更習慣他另一個名字——老子。
不久,就有一個白胡須的一個老者,騎著青牛從東方過來,尹喜的手下趕緊報告他,他下到關口親自去迎拜老子,他認為老子要歸隱了,所以就要求老子能留下一點著作,老子就應尹喜真人的邀請留下《道》《德》二篇五千言。
今天,我們已無法找到老子的手稿。武當山隻遺留下這一本清代手刻本《道德經》。當年,在昏暗的燭光下,尹喜讀完了全本經書。這是一個不眠之夜,他似乎在瞬間被撥亮了心燈,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頓悟後的尹喜決定棄官歸隱。這一條漫長的問道之路究竟通往何方呢?尹喜當時在考慮要去修仙學道,要選擇一個適合隱居的地方。他在函穀關當關令時間比較長,知道函穀關周圍哪些地方可以隱居,函穀關的東北邊是雲台山,函穀關的西南邊是太華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華山。
此時的華山早已是道家極為重視的洞天福地,而武當山還不為世人所熟知。宋代《太平寰宇記》中明確的記載著:武當縣治到各地的路途裏程,“東北至東京九百八十裏;東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裏;西北至長安九百裏。”不難看出,武當山因為遠離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不為統治者所注意。然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武當山比華山、雲台山多了另一個機會。
尹喜認為這兩個地方離當時的統治中心太近,或者離戰亂的地方太近,不太適合他歸隱,他繼續向南走,越過秦嶺,經過伏牛山,感覺這些地方也不太適合他。最終他繼續向南走,從漢水北岸,過漢水南岸,他遇到一個巍峨的大山。
這座大山就是武當山。它的西北部是秦嶺山脈支脈,西南部為大巴山脈東端主峰——神農架。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水穀地從西向東延伸,武當山正好聳立於其出口處,正是道家夢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曆經艱辛,這一刻,尹喜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武當呢?
從函穀關一路奔波而來,尹喜終於找到了心靈的皈依。他成為了武當有記載的第一位修道者。二千五百年前,就在這塊岩壁下,尹喜開始了寂寞修行。這是一場一個人的精神盛宴,從此天為被,地做床,青山為友,流水知音。後世的人們向往這神仙般逍遙自在的生活,便將這兒稱做隱仙岩。
當年的尹喜從岩洞仰望蒼茫群山,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衝霄漢的山峰,那裏常年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的大頂讓尹喜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尹喜開始不由自主的留意這座山峰,他發現,這是武當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的大柱屹立於群山之上,所以被稱做天柱峰。這是怎樣神奇的一種偉力,使得周旁的山峰都像它聚攏。天柱峰仿佛是君臨萬方的天帝,其它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直到這時,尹喜才恍然頓悟,原來,這一次問道之旅才剛剛開始,他還要穿過逍遙穀,越過展旗峰,登上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頂。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巔峰或許意味著宗教的高遠至境,在與天相接的絕頂修身問道才是最終的理想。
又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尹喜再次啟程,朝著自己的夢想出發。然而,這趟旅程遠比他想像中更加艱難。
尹喜當年到武當山朝拜大頂的過程當中,是非常艱難的一次旅行。這個旅行並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經過若幹年,因為武當山深山密林當中人沒有辦法通過,除了高大的喬木之外,還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在灌木之間還有藤蘿密布,人要通過去非常的困難,尤其是在夏天秋天那種季節沒有辦法通過去,可能隻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時候,才能向前推進兩華裏、三華裏,慢慢地接近大頂。
冬天的時候,尹喜終於來到了位於半山間的展旗峰。朝拜的路已被白雪覆蓋,綿延八百裏的武當披上了白色的盛裝。這裏海拔700多米,距離大頂還有一段最艱苦的路程。走在冰雪覆蓋的山路上,尹喜需要格外的小心。稍有不慎,就會墜入萬丈深淵。大雪讓動物們早早冬眠,安靜的大山帶給尹喜一個迫在眉睫而又無可奈何的問題,如何充饑,怎樣取暖。這恐怕是尹喜渡過的最漫長的一個冬天,未知的前程使他一度想要放棄。然而,被白雪包裹的金頂顯得聖潔而高貴,它似乎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
尹喜當年走過的路成為了如今的古神道。即便是後來人們精心設計後劈山搭路,一段段台階仍沿著山崖筆直而上。從山底直達金頂的石階多達上萬階。當年,尹喜一定無心欣賞風景,因為,他要麵對的不僅是自然的險惡,還有動物們或警惕或貪婪的目光。
這是一次常人無法完成的旅程。對於已經人到中年的尹喜來說,被考驗的不僅是體力,還有堅強的神經。而朝聖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著那神聖的追求又邁進了一步。
我們無法得知尹喜究竟跋涉了多久,身體的傷痛和心靈的愉悅伴隨著他整個的旅程。在神道越來越接近大頂的地方,後人修建了一座名為朝天宮的宮殿。傳說中,朝天宮是人界與仙界之間的分界線。從這裏再往前行,便是道人們心中的仙境了。當年的尹喜是否曾在此稍作停留,沐浴更衣,焚香祈禱。在他的心中,即將踏入的仙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那是無數道教信徒冥想中的完美世界。道教信仰天神,認為天界分為若幹重,各路神仙居住其中,逍遙自在。從最初的欲界六天到元始天尊居住的最高天大羅天,仙界裏由低到高共有“三十六天”。這是一個神秘而奇特的數字,它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深意呢?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它恰好是9的倍數。
中國人講九五至尊,皇帝是九五至尊,道教供奉的玉皇大帝,包括玄武、真武大帝,他戴的冠上麵有九條冕旒,就象征著他們極尊的一個地位。
或許,正是源於如此富有道家意蘊的解釋。後來的人們看到眾多的山峰都俯身朝拜天柱峰時,為彰顯大頂在修道人心中至尊無上的地位,將這一罕見的奇觀命名為“七十二峰朝大頂”。
幾千年來,通往大頂的神路上來來往往著絡繹不絕的朝拜者,他們追尋著前人的足跡去往心中的聖地。古代的設計師們仿照天宮在人間設立了三重天門。遊走於天門之間,方能體會登峰的艱難和大頂的神聖,也更能明了修仙是一個從低到高,不斷進取的過程。
兩千五百年前,尹喜跋涉了千山萬水,沿著這長長的神道穿過層層天門,他是否按耐著內心的狂喜,一步一步,夢想幾乎觸手可及。在跨入最後一道門的刹那,來自大頂的陽光讓他感覺到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幸福。
登高遠眺,夢境與現實完美融合。沒有人知道在尹喜平靜的外表下,是如何的暗流洶湧。
這一刻,尹喜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幾千年後,人們在一次航拍時,終於了解當年的尹喜究竟看到了怎樣奇妙的景觀。
那是公元1994年的春天,攝影師在武當山金頂周圍航拍時,無意間拍到了這張從太和宮南麵空中俯視天柱峰的照片。早在宋朝的武當《道經》裏邊就說,武當山山勢徘徊,如天關地軸之像,所謂天關古人就是指的是蛇,地軸指的是龜,因為武當山的山勢從這個大巴山蜿蜒曲折過來像一條蛇,而整個天柱峰和腹頂就組成一隻龜,我們現在不能理解的就是古人沒有航拍技術,他們怎麼知道武當山金頂就是一隻龜的形狀。
或許,當年的尹喜在無數次的攀爬中發現了這個驚人的秘密,他被自然強烈的震懾了。因為他清楚的知道,龜蛇合體在很久以前就被古人稱為“玄武”。在經過曆朝曆代的不斷演變後,“玄武”成為傳說中鎮守武當的水神。
武當山金頂上的山峰就是一隻神龜,因為武當山位於南方,南方五行叫火方,它又像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焰,中間火苗非常高,周圍山峰都朝向大頂,上對著天上的火星,武當山地區火太盛,在這個火非常盛的地方有一個水神鎮壓在山頂,這樣武當山就有了非玄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水神鎮壓著火,水火既濟,陰陽協調,所以名字為武當。
如今的大頂之上屹立著一座朝向東方的金殿。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刻,道人們都會來此敬香朝拜。在他們心中,金殿正是水神玄武在人間的居所。他端坐於群山之上,守護著連綿不斷的八百裏大山。明朝的帝王為表達對玄武神的敬仰之心,特意為他修建了這座銅鑄鎏金仿木式宮殿建築。這座金殿,屋頂采用的是皇家專用的重簷廡殿式,與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製相同。如此高規格的建築,全國僅此一座,體現了“萬乘獨尊”的皇權與神權思想。
兩千五百年前,尹喜並沒有看見今日大頂的輝煌。但是,麵對天地神奇造化,他是否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這恐怕是尹喜一生中最不舍,最難以決斷的時刻。將要轉身的刹那,過往的一切清晰的浮現於腦海……
元代《武當福地總真集》中這樣記載:尹喜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之下,石門、石室,喜之所居。尹喜是在武當山繼續的修道,他並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所以還要繼續在三天門下修道,既然三天門離大頂非常近,所以他修到了他自己認為是最高境界的時候,就更容易到大頂去,然後羽化而登仙。
今天的三天門石壁之下,依然保留著一個長寬不足3米的岩洞,當地人稱它為尹喜岩。從這裏仰望,金頂幾乎是咫尺之遙。當年的尹喜就這樣停留在仙宮門外,守望著他心中的那一份神聖。
史書記載,悟道後的尹喜與老子在武當山青羊橋相見。隨後,一同仙去,不知所蹤。
正是二千多年前,尹喜、老子與武當山的結緣,使《道德經》從這裏流傳。這一切,為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幾分不同凡響的仙氣,也注定了武當山與中國道教相交相融的曆史宿命。此後,老子成為道教的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尊奉為道教護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經》也成為道士們課頌的經典。綿延八百裏的武當山為無數香客所信奉。大明王朝三百年間,武當山被帝王將相頂禮膜拜,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皇家道場。
除了每天必須的早晚功課,李道長還會幫助料理一些老道長的生活。這也是觀裏年輕道長的另一種修行。
道教的教義以清淨無欲為主旨,他們的許多生活對我們來說充滿神秘感。但大多數時候,這些人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這個隱於深山中的道教聖地,使李道長從多年前俠影仙蹤的想象進入晨鍾暮鼓的現實。李道長說,她希望在道的世界中獲得一種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
如果尹喜此時來到山中,眼前的一切並不會令他感到陌生。今天,在武當山的宮觀中,數百名道人嚴格地保持著古老的道教儀式和傳統生活。據記載,在明清兩代的鼎盛時期,山中的道人曾經超過千人。
夕陽西落,鼓聲漸起,武當的道人們開始頌習晚課。道教信徒們認為,長夜即將來臨,此時應反省自已一天的對錯,方能平靜身心,修成正果。
落日的餘暉中,玄武神傾聽著眾生的祈禱,他微笑著俯瞰蒼茫群山。
這座大山有著太多的傳奇,而一切才剛剛開始……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