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外交努力

章節字數:5168  更新時間:22-11-25 23:14

背景顏色文字尺寸文字顏色鼠標雙擊滾屏 滾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當上皇帝,改元洪武,大明王朝正式成立,由此開創了新的輝煌曆史。

    然而,帝國成立之時還麵臨著許多的問題,蒙元勢力仍然在北邊存在,張士誠和方國珍殘部逃到海島興風作浪,此外倭寇時不時就來侵擾。“倭”是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倭寇”,簡而言之就是侵擾劫掠中國的日本海盜集團。倭人從明朝初期就開始侵擾中國,在此後的清朝、民國時期,更是不斷入侵中國,給我們國家造成深重的災難。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元年倭寇入侵福建。洪武二年,倭寇進犯山東,掠民男女而去;倭寇多次侵掠蘇州、崇明,殺害居民,劫掠財物;還有倭寇進犯浙江溫州以及廣東的惠州、潮州等。洪武三年,倭寇進犯山東,被擊退後轉掠溫州、台州、寧波。洪武四年,倭寇再次侵犯浙江。洪武五年,倭寇進犯福建寧德,殺害百姓350餘人,焚燒房舍千餘間,劫掠糧食250石。。。。。。洪武年間,每年都有倭寇進犯,中國沿海地區深受其害。好在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采取措施予以有力打擊,才沒讓倭患嚴重起來。

    明朝初創時期,百廢待興,需要爭取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並不輕易對外用兵。他想到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試圖采取儒家的德治思想,通過以德懷遠,讓周邊國家誠服。洪武元年,他就派出使臣,帶上國書,前往日本,一方麵想告訴日本,元朝已經被推翻了,新的國家大明已經建立;另一方麵也想與日本實現睦鄰友好。但是,大明使臣到達日本九州後,想與懷良親王見麵會談,卻遭到日本南朝懷良親王的斷然拒絕。此時的日本為南北朝時期,國內有南朝、北朝兩個對立的朝廷。懷良親王為南朝的主政者。

    雖然首次出使失敗,但明太祖朱元璋並不氣餒。第二年,在倭寇進犯山東後,朱元璋派楊載等7人,帶上國書前往日本頒發詔諭。國書指出,倭兵數次入寇我國沿海地區,造成百姓傷亡,財產損失。如果你們覺得合適,就派遣使者來我朝修好彼此關係,否則你們就修兵自保。倘若一定要入寇從盜,我們將派舟師前來征討,逮捕寇盜,以此討伐不仁者。希望大王好好考慮。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想恩威並施,讓日本國王醒悟悔改。但懷良親王覺得該國書語氣較重,有傷日本自尊,一怒之下命令斬殺了5名明朝使者,並將正使楊載和吳文華關了三個月才放回。

    常言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但在非交戰的情況下,日本懷良親王一下斬了5名大明使者,實在是太過分了。明太祖朱元璋為此非常憤怒。但是,他終究還是克製住了,仍然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萊州府同知趙秩作為使者赴日。當趙秩等人到達日本境內時,起初守關的士兵拒絕趙秩等人入關,趙秩便將國書托人轉交給懷良親王。此時的日本局勢發生了變化,南朝重臣楠木正義投降北朝,南朝實力下降。受此影響,因此懷良親王對明朝態度起了變化,便同意接見明朝使者。

    懷良親王拿著明朝的國書,生氣地對趙秩說道:“看了你朝的國書,你朝在威嚇我。”

    原來,明朝國書寫著這樣的話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是古今不會變更的定理。我朝曾派遣使者持書到高麗、安南、占城、爪哇等國,他們都能順天奉命,稱臣入貢。而你們愚蠢的倭夷,出沒我朝海濱為寇,我朝已派遣使者責問,但你們很久都不回應,朕懷疑是你們國王故意來擾民的。現今我國國家安穩,猛將久無用武之地,智士無處施其謀。而且我國正建造大船,準備懲治你的國家。後來聽說那些倭寇來襲並非你們國王的意圖,我們才暫停建造大船。但是如果你們仍不安分,時常來侵擾,這必將引起神人共怒,天理難容。我們征討之師,隨時待命。如果你們能洗心革麵,共同維護太平,這不是很好的事嗎?”可以說,措詞確實十分強硬,既好好訓了一頓日本國王,又希望他們放下屠刀,共同維護和平。

    懷良親王又說道:“我國雖是小國,未嚐不仰慕中國的先進文化而上貢,隻是蒙古以小國對待我們,起初派出姓趙的使者說著好聽的話,實際是派出水軍和數十艘大船進犯我們國家,幸好天地顯靈,天空電閃雷鳴刮起大風,讓蒙古船隻傾覆蕩然無存,自此不來往數十年。現今新天子在華夏稱帝,也派出姓趙的使者前來,是不是像蒙古一樣說好話哄人再襲擊我們的?”原來,元朝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派出10萬大軍,渡海進攻日本,後因風暴船隻沉沒,遭到慘敗,但這場戰爭給日本造成不小的損失,兩國因此互不往來。

    懷良親王說畢,示意武士準備動武,武士們拔出刀威脅趙秩,現場氣氛十分緊張。但趙秩並不害怕,十分沉穩,不慌不忙地說道:“大明朝已推翻了元朝的統治,這也算是為日本出了氣。我們的天子英明神武,生於華夏,在華夏稱帝,不是蒙古可比的。我是大明的使者,而不是蒙古使者的後人。如果你們悖逆不相信我,那可以先殺了我,但你們的災禍將接踵而至。我朝的兵是天兵也,可以以一當百;我朝的戰艦,也是可以以一當百。況且天命所在,你們怎麼能違背呢?怎麼能將我朝對你們的禮,與蒙古對你們的襲擊相提並論呢?”

    在趙秩耐心和有禮有節的解釋下,懷良親王終於被說服了,於是向趙秩致歉,且禮遇有加,並表示願意派遣使者前往大明,重新修好兩國的關係。

    懷良親王這次說到做到,果真派出僧人祖來、明空及通事徐本元等9人組成的使團前往大明,讓使者奉上表文稱臣,表文寫得十分客氣,誇讚大明皇帝是聖神,非常智勇,整頓乾坤易如反掌等。並獻上貢馬以及硫磺、瑪瑙、槍、刀等貢品,此外還送還從寧波、台州擄掠去的人口七十餘人。明太祖朱元璋獲知該消息,大喜,心想付出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他好好宴請和賞賜了日本使者,還賜懷良親王《大統曆》及珍貴的絲綢等。

    經過與日本使者談話,明太祖朱元璋了解到,原來日本並存兩個朝廷,懷良親王隻是南朝的親王,日本還存在著足利將軍主政的北朝。他覺得有必要跟日本北朝也加以聯係。他知道日本極度崇尚佛教,於是密令僧人祖闡、克勤等八人以送使者回國為契機一同前往日本,設法與北朝取得聯係。祖闡到日本後,恰值日本南北朝發生戰爭,南朝擔心祖闡等使者與北朝建立聯係,於是很不客氣地將他們進行扣留。即便如此,祖闡仍寫書信設法讓人轉交給北朝,北朝室町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獲得消息後,派人迎接祖闡,雙方進行了接觸。

    由於被扣留較長時間,祖闡、克勤兩年後才得以回到大明國南京。祖闡向明太祖作了彙報。明太祖朱元璋對懷良親王的做法十分不滿。而且不久,又傳來倭寇入侵山東的奏報,朱元璋更加氣憤,罵懷良親王真是背信棄義、倭寇真是欺人太甚。

    此後,日本遣使入貢,但由於沒有表文,加上朱元璋正在氣頭上,因此加以拒絕。洪武九年(1376),懷良親王遣使前來,並獻上馬及方物,且寫了表文表示謝罪,但朱元璋覺得表文寫的歉意不夠真誠,在使者要回去時,朱元璋回詔諭,對日本進行批評指責。此後幾年,倭患依舊,日本也有遣使團前來,但朱元璋借故沒有表文予以拒絕,要不就回詔諭予以譴責,罵他們如井底之蛙,妄自尊大,肆侮鄰邦,傲慢不恭,縱民為盜,賊害鄰邦;威嚇他們大明不是好惹的,必將予以還擊,你們日本將迎來大禍,承受兵鋒攻擊。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懷良親王仍不思悔改,似乎也不害怕,有意跟朱元璋掰掰手腕似的,特意托人向朱元璋回了封信,《明史•日本傳》記載了信的內容,信中主要意思如下:

    你們中華有君主,難道就不允許夷狄之族有君主?天下是所有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我們也是有份的。我們倭國雖然是個偏僻弱小的國家,城池不滿六十個,封土不足三千裏,但我已存知足之心了。陛下您是中華的君主,是萬乘之君王,擁有城池數千個,封土百萬裏,但還存有不知足之心,常起滅絕異邦的意圖。這可是不妥的。要知道,上天忽發殺機,便會移星換宿;大地忽發殺機,便會龍蛇走陸;而人忽發殺機,便會天地反覆。我聽說貴朝廷有興戰的意圖,其實我們小國也有禦敵之策,我們的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然已有防備,豈肯跪在路途中遵奉你們?倘若是您勝我敗,尚且可滿足貴國的意圖;但若是我勝您敗,您就蒙受小邦的羞辱了。所以,我們還是以講和為上策,以罷戰為強計,免得生靈塗炭,希望貴國考慮清楚。

    此信表麵上誇讚明朝,但其實是極盡挖苦嘲諷,表明日本雖小,但是做好準備的,不怕打仗,當然最好是講和罷戰。朱元璋看到此信,氣得都要爆掉,他真想派軍隊好好教訓小日本,但是想到元朝曾失敗的前車之鑒,就作罷了。這也體現朱元璋還是十分克製的。

    在此前,明朝發生了十分轟動的宰相胡惟庸謀反案,也與日本有關聯。據《明史》記載,胡惟庸想憑借日本的力量助他謀反,於是以厚禮勾結寧波衛指揮林賢,佯裝向朝廷奏報林賢有罪,便把他貶謫到日本居住,命他暗中要聯絡日本君臣。不久胡惟庸又上奏朝廷請求恢複林賢的職位,派使者將他召回來,林賢則暗中致書信給日本國王,向日本借兵幫助胡惟庸企圖推翻朱元璋的統治。林賢回來時,日本國王派僧人如瑤率軍兵四百多人,謊稱入貢,進獻巨大的蠟燭,在蠟燭裏麵藏了火藥和刀劍。日本軍兵到達時,不料胡惟庸已經失敗被抓,因此該計謀沒能實行。而朱元璋開始並不知情,直至過了幾年,這事開始敗露,朱元璋下令滅了林賢的族,且對日本特別惱怒,決意斷絕與日本國的往來,專心一意致力於海防建設。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頒發《皇明祖訓》,將日本列入十五個不征之國之一。朱元璋以祖訓的形式告誡其子孫,像日本這樣的小國,隔著大海,偏在一隅,即便得到其土地,也不足以供給;即便得到其人口,不足以驅使。假設其不自量力來騷擾我們,那他是不道義的。如果它不構成隱患,而我興兵討伐它,那也是不道義的。我擔心後世子孫依靠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沒有理由就興兵,導致傷人命,切記不可無故去侵犯人家。

    朱元璋雖然靠軍事起家,但他特別謹慎用兵,不讓後代子孫做因小失大的事,像日本這樣的國家,就像雞肋一樣,討伐沒有什麼意義,還是少理為妙。人不犯我,我就不要犯人,當然,如果人要犯我,我必犯人,因此也要做好軍事準備工作。這也體現了他懷柔遠人、奉行和平外交的策略,也是對蒙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否定。

    曆史的車輪駛到了永樂年間。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他也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開創了永樂盛世。政治上,他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遷都北京;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文化上,修《永樂大典》;外交上,派鄭和下西洋,注重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朱棣也積極通過外交途徑,試圖與日本進行友好往來。建文四年(1402年)他即位後,便派遣使者帶上登極詔書告諭日本。永樂元年(1403年),又派遣左通政趙居任、行人張洪偕同僧人道成前往日本。準備出發的時候,恰巧日本貢使到達寧波。但是日本貢使帶來了兵器且賣給百姓,禮官李至剛奏報:“按慣例,番使來到中國,不得私自攜帶兵器賣給百姓。應讓官府審查他們的船隻,將違反禁令的人悉數押送到京師。”不過明成祖朱棣十分寬容,說道:“日本前來進貢,路途遙遠,十分艱險,花費不少,將他們的物品賣了以資費用,也是人之常情,豈能一概以禁令拘捕他們。至於他們的兵器,允許他們以時價銷售,不要阻止他們向化中國。”

    此後,兩國互派使者往來,每次日本上貢後,大明也予以重重的賞賜,十分大方,十分客氣。如永樂元年十月,日本使者到來,帶來日本室町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的表文及貢物。朱棣亦厚禮之,並派遣官員偕其使者一同回國,還賞賜足利義滿冠服、龜鈕金章及錦綺、紗羅等。永樂六年,日本使者回國時,請求賞賜仁孝皇後所製的《勸善》、《內訓》二書,朱棣當即命令各給百本書。

    特別是每逢大事時,兩國更加重視交往。永樂二年,當明朝冊立皇太子時,日本遣使來賀。當足利義滿去世時,日本國世子足利義持遣使報告其父親的喪訊,明朝命中官周全前往日本吊祭,給足利義滿賜諡號恭獻。當足利義持當上大將軍後,大明派遣官員持皇帝的敕令,封他為日本國王。從中可見大明在當時確實是天朝上國,還能封另外一個國家的人為國王,實在是太牛了!

    在禦倭方麵,日本政府能夠積極配合大明,共同打擊倭寇。當時日本對馬、台岐諸島仍有倭寇到中國濱海劫掠,大明告諭日本國王逮捕這些倭寇。日本國王十分聽命,果然發兵盡殲其眾,還將魁首二十人押送到大明,並上貢。明成祖十分高興,予以嘉獎,並派遣鴻臚寺少卿潘賜與中官王進出使日本,賞賜日本國王冕服及錢鈔、錦綺等,且歸還所獻的人,令日本自行處置。後來,日本決定將賊首蒸殺,夠狠的。永樂五年、六年日本頻頻入貢,且將所捕獲的海寇獻上。當足利義持主政後,沿海倭寇進犯的警報又響,明朝再派官員告諭足利義持進行剿捕。足利義持聽命,果真將海寇逮捕並獻給大明處置。朱棣十分滿意,進行嘉獎。

    據範中義仝晰綱《明代倭寇史略》一書統計,永樂年間,倭寇進犯大明共27次,平均每年1。23次,比洪武年間平均每年1。42次略有下降,但仍不少。此後的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正德、嘉靖年間,兩國仍然互派使者交往,但是倭寇不斷進犯,特別是嘉靖年間尤其嚴重。這也說明,外交對禦倭有一定的作用,但僅靠外交手段是遠遠不夠的。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標題:
內容:
評論可能包含泄露劇情的內容
* 長篇書評設有50字的最低字數要求。少於50字的評論將顯示在小說的爽吧中。
* 長評的評分才計入本書的總點評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