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随论读书

章节字数:1312  更新时间:06-12-25 17:15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中国的传统读书人喜欢说自己少年束发受书,至老无成,我觉得有一半是谦虚,另一半也是实话。说谦虚,指的是老而无成,但是毕竟少年开始的时间不算晚,有一些读书人的矜持在,阐述了自己能与高人论答的可能与可为;说实话,那就是这些读书人认识了吾生也有涯这个道理。  

以前的读书人看古书籍,以为浩如烟海,究竟有多少,论点不一,以唐五代雕版印刷术到辛亥革命止,论点主要有几种:王树伟先生在《中国古籍知多少》里说“总数在二十万种以上”;北京图书馆杨殿珣先生根据书目,在《谈谈古籍与古籍分类》里说估计有十五万种;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李一氓先生则说有八到十万种。这么多的古籍,确实是浩如烟海,该怎么读?  

晋陶五柳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当然是一种读法,我个人就比较喜欢,觉得这么读书是个趣事,很容易把古人所谓三余之类的方法操作起来。但是内心还是比较佩服那些读丛书的人,以为那样读书的才算文化者。  

不过什么是丛书还比较费踌躇,因为论点也不一致,比如清钱大晰在《潜研堂文集》第三十卷中提出“荟萃古人书,并为一部而以己意名之”;  清王鸣盛在《蛾术篇》里提到“取前人零碎著述,难以单行者汇刻”;  清李调元在《童山文集》的《函海后序》中说“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提一总名者”;  清缪荃孙则在《校刻儒学警悟七集序》中说“至取各书之全者,并序跋不遗”。以上说法,正所谓对汇总的范围各执一辞,很难说哪种说法完全欠妥。但是回到“丛”这个字上来,就可以咀嚼一番。许慎的说文里提到“丛,聚也”,《尚书.无逸》里说“是丛于厥身”,汉马融注解为“丛,总也”;《后汉书.冯衍传下》中说“恶丛巧之乱世兮”,唐李贤注为“丛,细也”。对于这些说法,我认为都只是说了丛这个字作为动词或者形容词的某一方面意思,比较权威的还是新版的《辞海》。  

开始有丛书这一说法的是唐陆龟蒙的《笠泽丛书》,有一次一个朋友和我说韩昌黎的《剥啄行》就有“门以两版,丛书其间”,年代一定更早,这厮定然忘了这两句是说书很多的意思,而不是将它们拢在一起做七级宝塔。  

丛书的前身是类书,也就是以特定的体例加以分类,或以韵目,或以字头部首,或以字头笔画,这种形式是工具书。明确显示类书的出现大概是魏的《皇览》,这是由儒臣们为魏文帝曹丕“稽查考核”而编纂的书。  

丛书出现的阶段比较模糊,先前说的唐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只不过有其名而已,不能算真正的丛书。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最早的综合性丛书是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此书成于嘉泰元年(1201年),刊于次年,共收录宋人著述六种四十一卷,分做七集四十卷。但是也有学者推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的《百川学海》,后来被清缪荃孙得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有了武进陶氏刻本。但是这两种划分法都有失公允。南齐的陆澄编辑《山海经》以下一百六十家地理著作,共得《地理书抄》一百四十九卷,到梁代宋昉《地记》出现二百五十二卷的完成,应该说,中国第一部丛书是地理学方面的。之后的唐代《九经》、北宋的《七经正义》都很早。  

读丛书也有方向,因为丛书本身就分类别。比如明代王志坚的《四六法海》、清代姚鼐的《古人辞类纂》属于通代文集子,而宋代姚铉的《唐文粹》、清铁保的《熙朝雅颂集》就属于断代文的集子。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