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2145 更新时间:10-08-19 12:41
第一章首都的梦魇
“猫有九条命”——华盛顿居民提起这个典故时,并不总是觉得戏谑的,因为实际情况可是一点儿都不好玩儿。这还要追溯到3年以前,温斯顿•萨尔图那桩扑朔迷离的凶杀案。当时,因惊吓致死的人,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惨遭“黑猫”毒手的亡魂,而受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而成人们无谓的恐惧到底会让孩子们承受什么样的心灵创伤,恐怕要等到心理医生深入追踪下一代的精神状况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得以了解。
虽然后来专家们众说纷纭,但是有几项指控却是他们都一致同意的。其中之一便是对报界的指控。对那个时候所发生的一切,华盛顿各家报社的确难辞其咎,可是,正如《华盛顿邮报》一位编辑所说的:“我们只是如实地告诉普通读者有关这一事件的发生,它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发生了多久。”这样的辩词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可是却解释不了为什么报纸非要把“黑猫”的行径添油加醋地告诉普通社会大众。不仅如此,字里行间还点缀了许多有关被害者亲友悲痛欲绝的情景描述。一则新闻竟这么卖力地处理,其目的昭然若揭——这个目的的确是达到了。一家报纸的发行部经理私底下甚至承认:“我们真正把首都给吓坏了。”
而与此同时,广播节目则被指责为同谋。有些电台曾经声援卫道人士,共同斥责某些电台播放的悬疑节目是美国青少年歇斯底里、行为偏差、不合群、固执己见、性早熟、咬指甲、做噩梦、尿床、神异及种种反社会行为的罪魁祸首,然而在“黑猫”案件发生后,这些电台竟然拒绝承认巨细无遗地报道“黑猫”的恶行有任何不妥,仿佛正因为报导的内容并非虚构,他们甚至还加上音响效果……后来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光是一则报道该杀人恶魔最新骇人暴行的五分钟新闻,其戕害听众神经系统的效力就早已超过所有电台悬疑节目的总和。但为时已晚,伤害已经造成了。
其实我们并不难看出,“黑猫”的罪行当中确有某些特征拨动了人们心中最深层次的恐惧,例如,他所采用的杀人手法就是其一。生命存于一呼一吸之间,断绝气息就是死亡,而“黑猫”的牺牲品正是死于“扼刑”。另一个特征是,“黑猫”对他的受害者并不挑剔,这一系列恐怖行为的对象都是被“随机选取”的。而通常,人们只有在认为自己是为了某种目的去死的情况下才能最心平气和地接受这项事实。但是“黑猫”毫无规则可循地挑选他的猎物,无疑是藐视人存在的尊严。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方式的抵御——尤其是以道德为名的防卫,都派不上用场。在无处可躲的情况下,产生这些惊慌的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个特征,那就是我们对这个杀人恶魔一无所知。没有一个人能活着看他完成骇人却又缺乏动机的罪行——他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肤色、习性、口音、籍贯,甚至他到底属于何种生物,都未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从所有可得到的资料看来,他最可能的身份是厄运的黑猫,或者根本就是撒旦本人。就是因为人们什么都不知道,想象力才恣意驰骋,使噩梦成真。
哲学家们此刻则惺惺作态地胸怀世界,尽其所能地为当前所发生的事件提供一个可以窥探全景的窗扉,“我们的民众要培养世界观!”他们举着拳头高喊着。
这一代的美国人,是经历过经济大萧条而活跃过来的一代;他们很不幸地都见证了这个国家的骄傲与失败,也见证了犯罪率的激增;而同样是这一代人在世界和平的诱饵下游过时代的血腥的水域,但最后却又忍不住怀疑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原本也是不了解也不想要了解为何需要对犯罪和暴力产生恐慌的一代;是无助地看着外交人士为那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世界大决战献计争宠的一代;他们是一会儿被拉到这边,过一会儿又被拉到那边,被人恳求、劝告、怀疑、拍马屁、炒鱿鱼、煽动、遗弃……时时刻刻都处在压力和冲突下的一代——是全球“精神战争”的真正受害者。
哲学家们说——毫无疑问——这一代会在神秘未知的一切初试其凄厉嗓音时,被砰然震惊并齐声惊嚎。在这样的一个感觉迟钝、不负责任、饱受威胁的世界里,歇斯底里并不是一个值得大惊小怪的现象——而它已经侵入华盛顿了。倘若它袭击世界上任何别的什么地方,那里的人也一样会毫无招架之力。然而哲学家们又强调,人们必须了解——人们其实是欣然地接受惊慌的状态,而不是抗争失败后才对它俯首称臣的。当一个城市已经在平民的脚下摇晃成了碎片,保持理智与清醒反而是种痛苦,幻想才是可靠的避难所,才是解脱。
但是另外却有一个普通的首都人——一个才20岁的法律系学生,他始终都保持清醒,而且用一种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叙述这个案子。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丹尼•韦伯斯特(19世纪前期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他说,“在处理一个棘手案件时,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还有一位凶手未能伏法,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都将大打折扣。’如果你是住在我们所处的这种疯狂的世界上,有一个叫做黑猫的怪胎无缘无故地到处乱杀人,但却没人能理出一点儿头绪——而且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变态会继续勒死人,直到棒球联赛的观众席上都塞不满观众——你会怎么想?你觉得我这么说无聊吗?还有,顺便问一下,最近洋基队到底怎么了?”
这个学生名叫德罗•歇斯特,他是在接受美国早新闻一位记者的街道采访时说了以上这些话。自此之后,他的这一段话分别被转载在《纽约客》及《读者文摘》上……连脱口秀后来也邀请这位歇斯特先生在摄影机前把这段话重新说了一次,首都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事情大概会这么发展吧!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