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华电视  第十一章 金华电视调频转播台的勘测定点

章节字数:2831  更新时间:11-03-15 08:25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一九七一年五月初,我仍在杭州北高峰。浙江省广播事业局通知我,近日内将赶赴金华北山,进行《七一一工程》,即金华电视调频转播台的勘测定点,要求尽快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我马上通过电话向单位领导蒋文青做了汇报。第三天勘测人员就从杭州动身,参加此次勘测定点工作,省里派出了王正珩(军代表)、黄邵林等,我随同返回金华。

    次日就上北山。那时金华北山的公路只能通到双龙洞前,还要爬上十五里步步上岭的山路。单位从电讯部门借来了几公里通讯电缆,向电力部门借来了小发电机组,又从原林业部第六森林调查大队借来野外用的帆布帐篷,由北山人民公社的社员肩扛人背搬运到了山顶。

    这次勘测选址工作,一开始就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人民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空驻金某部的大力支持。南空驻金某部的营地成了我们的后勤保障和中转基地。

    电视调频转播台台址要求具备如下的基本条件:首先要求位于中心覆盖服务区;二是要求相对高度尽量地高,以利于电视和调频广播的电磁波传输距离尽量远一些,从而扩大覆盖面;三是要避开干扰源,有利于电视和调频广播信号的接收;四是有利于机房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包括生活用水的保障;五是尽量避开雷击区,避免遭遇雷击的危害;六是有利于安全保卫工作。尽管金华山绵亘三百余里,但符合上述条件的还真的不是很多。

    当年卫星广播电视在世界上还处于实验阶段,为了扩大电视和调频广播的覆盖面,电视和调频广播转播台大都选在高山上建台。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都按照《八二0》工程的规划要求,建起了电视和调频转播台。浙江在金华北山、宁波四明山、台州括苍山和丽水项梁岗先后建立起电视调频转播台。在金华北山的群峰之中,大盘山、大盘尖、西湖峰、九龙岗四个地段的条件比较符合上述要求。

    目光首先瞄准了九龙岗。在九牛龙岗上撑起帐篷,电话线一直联接当地驻军营地,以便与外界联络,移动式小发电机组安装就位。测试设备为一台上海104—5型黑白电视机和一部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熊猫牌全波段晶体管收音机。

    作为《七一一》工程,调频广播的收转是首要任务,金华北山将来将担负着中继的任务。首先,要将安徽黄山上的调频广播向浙江全省和福建的武夷山转播。白天收听到黄山上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信号,清晰明快,没有中短波那种干扰和噪声。电视信号只有在晚上18:30至20:30才有。当第一次在北山上接收到了浙江电视台在北高峰上发出的电视信号时,欢呼雀跃。五月的夜间,金华北山不时还飘着雪花,山风吹来,更加寒冷,尽管披上了驻军为我们送来御寒军大衣,还是冻得直抖擞。但当收看到了电视,收听到了黄山的调频广播,一切疲惫和寒冷都似乎随着高山上的寒风呼啸而去。在此地前后花了三天时间进行了收测,并在南坡和北坡勘探水源。当时,陈正财和陈学正穿过布满荆棘的山林,爬到南北两面山坡上用茶杯测量泉水的流量,获得的流量数据实显示水源紧缺。山顶场地也相当狭窄,建筑机房和安装发射塔的场地太小,生活设施建设也难以安排。视距范围内,偏离了金华市的中心覆盖区。综合条件的评估,不太理想。

    下一步,我们准备上金华最高的大盘山上勘测。当地驻军首长告诉我们说,他们曾经在大盘山顶驻军十年,终因那里的生存环境实在恶劣,不适宜长久驻扎,特别是生活用水难以解决,每年到夏秋干旱季节,当地老百姓还经常送拥军水。从半山腰挑一担水到大盘山顶来回要半天,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最后呈白色盐花。当时任连长的王亭珍和副连长汤宗喻,指导员张训轮和副指导员刘春松一致提出,是否到他们的驻地西湖峰进行收测,验证一下,能否做到互不干扰。如果能满足互不干扰的要求,又经过上级批准立项,那将是一个十分好的方案。后来我和连长王亭珍、副连连长汤宗喻攀谈起,原来都是安徽老乡,一位来自太和县,另一位来自芜湖。指教员张训轮,副指导员是刘春松,是福建人。事务长陈望海,对我们的生活关怀备至。作为省里派来的军代表,自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随后的几天就在西湖峰进行调频广播和电视的收测。测试的效果也颇为理想,并未发现有明显的干扰。西湖峰南坡高差九十米处,又有近千亩山间盆地,盆地中央有山泉涌出,碧波荡漾,人称西湖淀。掩映在绿荫丛中的北山林场工区和驻军营地相依,在苍翠的山岭怀抱下,显得格外幽静。在这里建台当然十分理想。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到大盘山踏勘一番。大盘山是金华山绝顶,爬到山顶,倒也相当平坦,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但东面和北面都是悬崖峭壁,南坡山崖裸露,西头连接大盘尖,孤峰绝顶,水源短缺。当我们沿着大盘尖山脊南坡,穿过荆棘丛林,回到盘前村,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尽管大盘山有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的优势,但综合优势条件远不及西湖峰。

    当晚,在驻地进行了讨论,驻军也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做了汇报请示,上级答覆是:在经过实测,确认在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同意将此方案呈报上级审批。当晚决定我与王治平翌日下山,赶赴杭州,调用一部功率为五百瓦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和配套设备。省广播事业局又增派了孙祖尧和李金宝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傅,一同赶赴金华北山,负责调频广播发射机的调机和实测。第三天,调频广播发射机就由北山公社盘前大队的社员搬运到了西湖峰。在西湖峰早已架设起帐篷,调频广播发射机就安装在帐篷内,三相交流电已从驻军发电机房接了过来。这部鞍山广播器材厂生产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在出厂前,未经联调,在现场调试过程中,遇上了许多困难。孙祖尧和李金宝二位师傅在帐篷中花了近半个月时间,才将调频广播发射机调试出来,在西湖峰上进行发射实测,验证与军用设施有无干扰,并根据最严格的要求,最终还将调频广播发射机搬入军用机房,军民两家同时开机,进行最严格条件下的测试和验证。经驻军的上级领导和专家亲自参加检测和验证,最终的结论是:未发现干扰,同意在此地建台。为了取得书面的证明材料,《七一一》办公室曾致函驻军的上级领导机关,并得到了书面同意的函件证明材料。

    在完成了上述的勘探和测试之后,在获得了相关的证明材料基础上,金华地区向省革委会提呈报告,后经省革委会和南京军区批复,同意将《七一一》工程,即金华电视调频转播台,定点于金华北山西湖峰。从此,金华开始了电视和调频广播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阶段。

    在建台初期,我们与南空驻金某部官兵同吃同住达三年之久,洋溢着军民鱼水情。架通了的高压供电线路,随后开辟的高山公路,不仅仅满足了电视调频转播台本身的需要,同时,也直接支援了当地驻军的国防建设,还为林场和盘前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十多年后,刘指导员转业在金华市工作,我们还经常相遇,每当谈起三十多年前金华电视起步阶段,军民共同努力的情景,还是那样欢欣鼓舞,喜笑颜开。

    广播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广播电视的诞生和发展,为相关工业的发展和千百万人的就业提供了机会;广播电视的诞生和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座联系越来越便捷的桥梁和越来越广阔的交流平台。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