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3650 更新时间:11-06-15 22:36
将二卿逐出晋国后,四家暂时休整,而后在赵鞅的带领下,继续追杀二卿,一副不将其诛灭誓不罢休的样子。晋军长驱直入,很快打到朝歌城下。
中行寅和范吉射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老去了,头发花白,面色暗淡,皮肉松弛,他派遣使者请求四家放他们一马,并答应将原本的属地尽数归于四家,他们只要两座城池安身,但这一请求被赵鞅毅然决然拒绝——他宁可不要二卿的土地,也要二卿的人头!
晋人大呼叫好,急切地期盼看到二卿的狗头。
中行寅和范吉射彻底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可天无绝人之路,二卿遍体鳞伤之际,忽然一群人站出来支持二卿反叛晋国,并且给予他们物质和兵力上的援助。
要说的是,当时的“国际”情况复杂程度毫不次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因为人类小题大做和以暴力解决问题的爱好和习惯由来已久。晋国是姬姓诸侯,又是数一数二的大国,树大招风,这种双重优势就将之推到了众人眼红的位置上,先前强大之时,无人敢与之争锋,可是稍有走下坡路的迹象,那些大小诸侯就群起而攻、轮番而上。齐国是和晋国一样的大国,在中原霸主的问题上和晋国的争端由来已久;还有那个哪儿有热闹都少不了的楚国,和晋国也是战少于和;还有曾经风光一时、小霸中原的郑国,迂腐而守旧的宋国,都在此时站出来,公然支持二卿,与晋国为敌,以期从中渔利。除此之外,因晋国不敬天子,天子不爽,于是也加入了反晋的行列。
晋国一霎时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二卿一定要灭掉的!”这是赵鞅的想法,也是荀申的想法,两人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于是他们在今后的八年中不遗余力要将二卿置于死地。他们带领着更加仇视二卿的晋人与二卿作战,攻打朝歌……他们与齐国交战,与郑国交战,与宋国、与周天子交战……八年来,不知发生多少恶战,死了多少人,烧焦多少土地……
讨伐二卿的南征北战,让智、赵、韩、魏四家所有人都得到了艰苦的历练,尤其是经常冲锋陷阵的赵勿恤和智瑶,其实作为家族的接班人,少主上阵虽然能鼓舞士气,可众家臣还是极力反对:若少主有个三长两短可如何是好!可赵鞅没有这方面的忧虑:若是儿子得不到历练,那么日后必定不能执掌家业,还不是一样要走向末路?那样还不如战死沙场!而荀申支持智瑶上阵是想让其在战场上多多建立功勋,以便日后服众。
总之,智瑶和赵勿恤在八年之中蜕变成为在其父看来合格的、具备典型乱世性格的男儿。不过除了战争,对二人影响深远的,还另有其人,此段后面有表。
晋人久战不怠,以一国之力抵抗众敌,终于将已沦为丧家之犬的中行寅和范吉射打出朝歌。朝歌被赵氏所领。
那场战争很简单,简单到就像是四家军队在对二卿军队行刑。四家分别在正门和东门分别攻城,为了避免于己不利的巷战,赵鞅命军队攻破正门后却不杀进城中,而是将大部分兵力调到东门,一举将其攻破,而后汹涌入城,朝歌守军立刻崩溃,纷纷逃散,此时有人高喊正门已开,无人把守,于是纷纷冲向正门,想从那里逃出城去,可是四家的精锐部队就在正门外伏击,犹如杀鸡宰鸭一般将溃兵杀死,顷刻尸堆成山。城外的齐国援军见四卿联军士气高昂到像燃烧的天火,又像追逐羊群的饿狼,不敢恋战,援军成了逃军。
中行寅和范吉射的求生欲望和手段令人惊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逃出了朝歌,逃出了赵鞅布下的天罗地网,带着所有的金银珠宝和一小队兵力,逃到了邯郸。
邯郸谡在晋阳之围后,以为自己就要走上黄泉,不过让他大为意外的是,赵鞅并没有拿他杀一儆百,而是正式封其为邯郸大夫,继承邯郸宗业,并说:“谡仍与我赵氏骨肉相亲、血脉相连!”听到赵鞅说出这句话后,邯郸谡立刻跪倒在地,脸上挂满泪水,连连叩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在场之人无不伤感落泪,从此邯郸氏和赵氏重归于好。
待中行寅和范吉射到了邯郸后,也不知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邯郸谡不顾涉宾劝阻,毅然决定再次与赵氏大宗决裂,将舅公中行寅留在邯郸加以保护。
赵氏来邯郸要人,邯郸谡据城不出,赵氏大怒,于是猛攻邯郸,邯郸人誓死抵抗,男人战死,妇孺涌上,似乎是将死看做往生,一片一片压上晋军的戈矛……城门被尸首堵塞,鲜血流不出……那种场面,任何一个经历过的人回想起来都不由胆战心惊、毛骨悚然。
年轻的邯郸谡战死,邯郸氏灭族,邯郸归于赵氏;中行寅和范吉射似乎总是有幸运之神的眷顾,再次逃出赵鞅的手掌。
往哪儿走呢?中行氏和范氏望着苍茫的大地,任秋风拂过他苍老的脸庞,叹息。
只有齐国了,只有齐国肯——不,只有高强肯收留自己了。
高强。
齐国高强果然善待中行寅和范吉射,将其安排在自己的采邑之内,奉送一座小城,中行氏和范氏过起了小地主的生活,颇为安逸。
可敌人不肯放过他们。
二人逃至齐国的第二年,晋国以讨要国贼的名义出兵十万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候无奈,逼迫高强将二卿交出,高强带着二卿欲逃亡至周王处,三人乘着马车刚出临淄城就被齐国军士捕获,二卿被交给晋国,赵鞅似乎是迫不及待,匆忙间将其就地正法。高强自杀。
在除灭二卿之后,先前团结一致、亲如一家的智、赵、韩、魏四家又开始了晋国内部的争斗——对此,神也会无奈吧?这是人类共有的、难改的毛病,尤其是中国人。
这一日,荀申对赵鞅说:“二卿已经诛灭,六卿之位残缺,不如即刻提拔梁婴父和董安于为卿。”
赵鞅躲避着荀申的眼睛,一时不知作何回应。
他根本就没有立任何一人为卿的意思,很久之前他就向晋公许诺,终有一日要将大政归还,六卿制度,于晋国弊大于利,尤其是经历了这八年的动乱之后,他更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晋国大权若是归于一人,则必不会生此大乱!
他抬起头去看荀申,荀申此时正面无表情地望着他。聪明的荀申自然清楚赵鞅的迟疑意味着什么。
“赵大夫的意思——”他故意欲言又止,他想让赵鞅亲自说出口来。
“这个……”赵鞅也欲言又止,他重新望着荀申,脸上却有为难的神色。
荀申叹口气:“赵大夫是要将大政归于晋公吧?”他还是忍不住,说出来了。
赵鞅无力地看着手中的茶盅,片刻他说:“韩魏两家大概也会同意废除六卿之制。”
“告辞。”荀申起身离去。
赵鞅忽然发现,自己老了,没有争斗之心了。
几乎是在同时,荀申也发现了这件事情。
几天后,四卿在晋公面前商议六卿制度的废立,结果韩虎、魏驹和赵鞅站在一方,坚决反对六卿制,荀申虽然愤慨,很有被耍弄的屈辱感,可也无奈,即使再气愤,也要忍住不与三家决裂,毕竟要为今后的智瑶着想……即日起,晋国之内,不再补设六卿,智、赵、韩、魏四家仍行使原本权力,而中行氏与范氏的权力还于晋公。
这是国君和卿大夫的共同让步,因为即使是赵鞅,也不敢在此时完全将权力交出去,而国君姬午也不敢急于求成,在朝夕之间就从四卿手中夺权。
翌日,荀申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问罪于赵氏,“我晋国有规矩,历来首先作乱者都要处死,晋国八年之久的动乱,皆起源于赵氏,愿君侯治其罪以正民心!”
荀申身边的赵鞅听到这些后并不感到惊讶,他微微低着头,眼睛盯着地面。
晋公确实大为吃惊,支支吾吾道:“这……智大夫,赵大夫可是诛灭二卿的功臣……况且……况且……将功补过吧!”
荀申义正言辞:“如此决断不能服众!”
晋公不知如何是好,他本能地遇到疑问就向赵鞅望去,片刻才猛然想到赵鞅正是当事人。
赵鞅不发一言。
董安于在末班出列,冲晋公高声道:“赵氏一族,兴兵作乱,若不诛灭,国人不容!”
众人循声望去,见是董安于,便面露鄙夷之色。荀申面有怪色,赵鞅亦然。
董安于继续道:“下令发兵邯郸,统领邯郸军马的,是我董安于,赵孟大夫为人仁厚,却是迂腐之极,邯郸作乱,他念是同宗而不忍兴兵讨之,我却知道,若不除掉此害,后患无穷!我便偷得赵氏虎符,下令出兵攻打邯郸!如今家贼国贼除灭!我愿献项上人头,以安国人之心。”
众人皆惊,赵鞅回头望着董安于。
荀申面无表情。
晋公环视众臣,无人出来讲话,“这个……”
荀申高声道:“君侯!请诛之!”
董安于声高不低荀申:“君侯!愿伏诛!”
晋公去看赵鞅,赵鞅却低着头,再看荀申,荀申目光充满杀机,晋公无奈,只好宣道:“将乱臣董安于处死,此事就此结束,不可再提及……”
董安于脸上有着一贯的微笑。
董安于于三日后被斩杀。行刑之前,他在牢中与一老囚下棋,狱卒来押,董安于不舍棋局,将要出门时,老囚积贼地笑道:“老董!嘿!适才你输一局乃是我偷换了一子!”
董安于脸上有怒色,“老贼厮!来生再与你下棋,我也要偷换一子!”说着走出牢门。
赵鞅在听到董安于被杀的消息后,竟然昏厥,从此大病不起,不发一言,名医踏破门槛,无药可医。两个月后的一天,赵鞅在床上忽然坐起,唤来合家老小及众家臣,眼睛直直地盯着大家看,如此将有一刻,忽然摊开双手冲众人道:“空空如也!”遂又慢慢躺下,鼾声渐起,众人以为无事,便都各自散去。一刻后赵勿恤察觉异样,唤父亲,赵鞅不应,一探鼻息,竟是去了,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曰“简”。
三天后,他的老对手、老战友,智主荀申,无疾而终,享年六十一岁。他在死前只对智瑶一人有话:“这八年来,我见那赵勿恤深不可测,有赵孟之风,日后你万不可大意!”智瑶心中不服,但仍然答应父亲,让其放心而去。荀申谥号为“宣”。
同年六月,晋君姬午病逝,在位三十七年,谥号曰“定”。
定公之子姬凿立。
赵勿恤和智瑶在同一天继任宗主之位。
这一年,是公元前475年。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