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3757 更新时间:12-01-02 10:02
从这里起,我的帝王传奇就开讲了,要知古代帝王如何,请详阅此书。
咱们先看夏朝,夏朝开国帝禹大家都该知道,大禹治水嘛,另外注明:本书只讲个别皇帝的。再看启,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女。《中国历代帝王录》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女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感中生下启就死了。”启从小没了母亲,由小姨抚养成人。禹州城南柏塔山上有二姨庙,也叫少姨庙,就是为纪念启的姨母而建立。
夏启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禅让制度”频临崩溃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早在尧舜时期,“禅让制”已是虚有其表。尧在我国历史上被视为典范的仁君,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体恤人民。所以,《尚书》中说,尧极受百姓拥戴,他病死于阳城(今登封东南告城镇),“百姓如丧考妣”。《述异志》卷上记述,尧晚年要推荐舜为继承人,担心长子丹朱不服,就将丹朱放逐到南方丹水(今湖北均县)一带去。后来,丹朱果然不服,与南方的三苗民族联合,举兵反叛。尧亲自带兵去平叛,并生擒丹朱。丹朱求饶。尧说:“我不能以天下人的痛苦来换取你个人的利益。”于是,毅然处决了丹朱,将职位禅让给舜。然而《山海经》却作了相反的记述,说尧晚年不如以前贤德,私自将职位传给了其子丹朱。舜不服,奋起反对,夺取了王位。《古本竹书纪年》也说,“舜囚禁了尧,又阻挡丹朱与他父亲相见。”《史通·疑古篇》也有舜“放尧于平阳”,夺取了职位的记述。其实,禹继舜位也有类似的记载。《孟子·离娄篇》说,舜在继位前后,看到禹的父亲鲧、共工、灌兜和三苗这四股势力太大,于是以除“四凶”为名,先后翦除了他们,并以鲧之子禹代替父职,继续治水。不想禹在治水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治水成功后,禹很受百姓拥戴,舜只好对天起誓,让禹做自己的继承人,而暗中却将职位传给其子商均。《史记·夏本纪》说,禹对舜这种“两面派”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威望,用强制手段将舜放逐到苍梧(今广西苍梧县境),又将其子商均囚禁于阳城(今登封东南告城附近),然后夺取了首领之位,以所封之地“夏”为国号建立了夏朝,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禹建夏朝后,非常谦谨,认为自己德不及尧舜,因而不称帝而不称王。这就是后世总禹为禹王的缘由。当时有个人叫仪秋,善造美酒,献给禹王品尝。禹饮之非常甘美,便预言说:“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从此率先戒酒,并疏远仪秋,理旨禁绝诸臣无故贪杯酗酒,倡导勤政廉政,天下臣民心悦诚服,造就了太平盛世。当时,有凤凰出于荆山,来仪于阳翟,天下皆以为是吉祥之兆。禹王遂于荆山之阳铸九鼎,并图天下神奸鬼物于其上,各以一鼎象一州之物。后人呼之为“禹鼎”。
夏禹王晚年,曾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皋陶作他的继承人,可惜他年龄太大,先禹王而死去。大禹王又选皋陶的儿子伯益当接班人,实际上却让启随自己外出巡狩,会见各地的部落酋长,帮自己训练军队,制订吏治和刑罚,参与国家管理,并让其抚恤百姓,发展生产,积累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伯益虽曾跟禹治水,却只管火攻,烧荒而已;后来相禹,也只有几年时间。所以夏禹王在会稽去世之后,伯益自觉其威望、能力和实力都不如启,就主动推让王位于启,并率天下臣民共同拥戴之。启既为“天下同仰”,于是在阳翟(今禹州市)筑钧台,也叫夏台,大享天下诸候,举行“继位大典”,奏韶夏之乐,承父职而即王位。同时又封伯益于箕山,尊商均为宾客,竭力拢络天下诸候,巩固既得王位。
钧台位于今禹州市城南三峰山之阳,有山禺水从台下流过,绕大陵迤逦而向东南,汇颖水,注淮河,进长江而入东海。所谓钧台,本是制作陶器的作坊。钧是制作陶器的转轮。用钧制陶,可使器皿平衡、对称、比例规矩,线条优美。因此,后人将钧引申为“扭转乾坤”或者“旋转乾坤”之意,尊称位高或年长者为“钧座”。“钧台大享”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国宴。这次国宴参加享礼者有记载为“执玉帛者万国”,俗传为800诸候,有人考证为300余人。每位诸候席前摆5个筐、5个高脚盆、5个铜鼎,里边盛满美味佳肴。至今禹州宾馆还流传下来几道有名的“禹菜”。
钧台大享的原因主要是夏启继位,担心诸候不服,所以就效仿其父召开涂山大会的办法,执待天下诸候。果然不出所料,夏启的同姓部落有扈氏(在今陕西户县),反对启继父位,拒绝宴请,不来赴会。九牧请伐之。夏启说“不可。先王之德被于四海,其威盖于天下,防风氏轻慢涂山之会,先王可以戳之,何者?先王自信其德足以化天下也!今寡人初登大宝,德浅威薄,有扈氏不至,是吾德威不足以令其服。寡人罪当自伐”。于是增修德政三年,天下大治。至夏启三年已丑秋月,九牧万国再请伐有扈。启王乃命兴六师,以斋车载先王禹之灵位同行,借先王之威而使征讨师出有名。
师出孟门,过梁山,陈兵于甘(今陕西户县)之野,誓师已毕,发调兵将,鼓行而西。有扈氏国君名敖奇,亲率猛士六百,顽民九千,驱毒兽在前,然皆太平之民,久不征战。因此,鼓韵而气不扬,令申而志不壮。两阵对峙,有扈氏驱毒兽向前冲撞,王师见而生畏,马乱车翻,士卒四散奔逃。幸亏启王戒后师坚垒,命五将死守勿战,敖奇只好引兵而回。
出师不利,启王不责将士,而罪于己,遂班师息于蒲(今河南长坦县境)。琴瑟不张,钟鼓不击,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操练兵马,严肃军纪。数月之后,六师之兵个个奋通愿战。启王见时机成熟,再次誓师,聚将师共商破敌良策。启王说:“毒兽不怕刀,只怕金鼓。”于是命前锋奋击金鼓以惊毒兽。良将不畏死而趋德。于是命军中广树义旗,善待降顺之人。果然,有扈氏之众望旗而解,毒兽闻金鼓而溃。顽民、猛士大惊,愿投降者三千人。其余冥顽不服者,皆击杀之。遂灭有扈之国,擒敖奇以归阳翟,祭告成功于禹王之庙。
从此,君安于上,士和于朝,民嬉于野,一派太平景象。启在位九年,至乙未岁病故。为三年丧,召天下诸候,葬启王于箕山之阴。同时立长子太康嗣夏王位,以戊戌岁为元年。这就是以上启的简介,因为这不是白话,所以没时间给读者们翻译,请谅解,其实总的来讲,启还是一名好皇帝的,他继承父禹的基业,才开辟了盛世,虽然也很坎坷,但是他的人生还是值得回味的。这是夏朝的第二个皇帝,但是现在人们议论纷纷,夏朝的第一个皇帝到底是禹还是启,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再看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看完这些简历之后,我们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一名好皇帝。
太康继位,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看来,太康是个迂腐皇帝,我们把他列为暴君行列。
看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王桀,中国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后一任君主,名履癸,发之子,另一说皋之子。后世的文献将他描述成一个暴君:他宠信王后妺喜,对政事不闻不问之余,还大量残杀忠良。结果商汤起兵,〈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于是桀逃到鸣条(今山西安邑);在鸣条之战,桀战败,夏朝就此灭亡。以后,他被流放至南巢(今安徽省巢县)。桀临死前说:“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我悔恨不在夏台杀商汤,否则我今日就不会到这个地步。),不久病死,后世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发逝后,其子履癸(即桀)继位。桀善武,《史记·律书》夸张地说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供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古文献中说桀贪色,他在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他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即舜的后代)因不服顺桀而被灭之。活动于今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钓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7世纪末期,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一边逃一边战,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一说今河南中部,另一说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县)并死于此处。(《淮南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鸣条之战,夏室被推翻,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可能是今河南郑州)称“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传13世(《世本》载12世)、16王,历时471年(依《竹书纪年》),于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这就是夏朝的个别历史。下来的一个章节中,我们在介绍商朝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