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2871 更新时间:08-01-27 13:35
公元一千七百二十一年暨康熙六十年仲夏,深夜,紫禁城月朗星稀,万籁俱静。养心殿里已近古稀之年、风烛草霜的康熙帝正被怔忡之疾所困,又觉头恼迷晕、腿膝疼痛。侍寝太监忙唤来太医给康熙医诊,观了颜,看了舌,切了脉,听了胸,太医说道:“无妨,皇上仍是怔忡疾发,想是近来国事操劳所致,喝下汤药就好了。”
康熙服下汤药后,渐而始觉头清痛去,精神好些。然而辗转反侧,却仍是难以入眠,忽又颇感燥热、烦闷。于是,康熙索性披衣下床,由侍寝太监掺着在养心殿外信步俳徊。少时,一阵夜风透着凉意扑面吹来,康熙悠悠然伸伸腰腿,面露出一许神怡心惬。“今忒踌躇,或许又有事了!”八岁即位、十四岁登基的康熙有着天纵地赋的敏感,每当他偶有不安情绪在周身浮动时,华夏就会掀起一阵风波。今晚又会发生什么呢?康熙在心忖。康熙沉吟片刻,突然面对着院中的几棵老槐树,吟起了元代陈草庵的《山坡羊》:“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迢,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吟罢又慨叹道:“这首元曲《山坡羊》,其立意之妙全在‘闹’字和结尾二句。朕每每读来常唏嘘窗前,眼观上空浮云,纵透地面红尘,脑海总不得平静。试想:金戈铁马同类相残何为?追逐名利同室相煎又何求?岂不知: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为君者,应以宽仁爱民为本才能不负上天所托;为官者,应以勤勉廉政为责才能不负社稷所托;为民者,应以忠孝和谐为怀才能不负人性所托。古曰:屋漏在上,知者在下。屋漏者,君臣也;下知者,民生也。人生短暂,就要各安本分,君臣惟天惟民,民众崇儒重道,此社稷之福啊。‘闹’又如何?‘功名’又如何?终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侍寝太监闻听后不由诧异,一向是以诗言志、以志励行的康熙大帝此时忽然柔情惜时起来,他暗忖:皇上或是被争储刺激所致,或是年老心声。
侍寝太监的揣测是对的。康熙晚年疾病缠身,让他已感到自己的余日不多,因此对身后大清王朝的前途产生了忧虑和悲观,而这种忧虑和悲观主要来自于他的几个儿子为储位的角逐已然是斗红了眼。自从康熙五十一年再废太子允仍后,为了防止诸皇子的争储角逐再度重演,康熙示谕不再立储,谕下后,表面上那争储的风波似乎平定了下来,然而,随着康熙的身体每况愈下,诸皇子对最高权力的觊觎是愈演愈烈,相互倾扎,相互下套,相互拉帮,相互攻击,甚至相互大打出手。以致使晚年的康熙六夕不能安寝。刚才,康熙的一番感慨多是冲此而来。
“皇上,臣张廷玉跪安。”康熙转身,见是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南书房大臣张廷玉,心里一沉:这张廷玉今晚在南书房当值,深夜来见,定是有大事了。康熙紧颜问道:“爱卿深夜求见必有大事,平身奏来。”
“皇上,确有天大的事。这是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的八百里快马急报,报称:台湾已被颠覆。台湾县内门贼人朱一贵以不堪台湾知府王珍的贪暴苛政为由,假冒明裔宗胄,聚众数万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造反。仅七日,便袭杀了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与周应龙,参将苗景龙,游击游崇功,守备罗万仓等,迫使台湾道梁文煊和台湾知府王珍出逃。朱一贵现已攻陷了除澎湖以外的台湾一府三县,自称‘中兴王’,立国号为‘永和’,同时令兵民蓄发、换装,恢复明朝体制。”
这突如其来的祸乱急报惊的康熙帝差点就一个趔趄跌倒当场。张廷玉和侍寝太监忙上前扶住,张廷玉颤道:“皇上,保重龙体。”
康熙毕竟是一代英武雄主,他文韬武略,堪称千古一帝。亲政后,他曾身经百战,无一不捷,诸如灭明裔,除鳌拜,扫叛王,服俄罗斯,平葛尔丹,收台湾等等,为王朝社稷创下了圣德神功。须臾,康熙又威严地站定,一双鹰般的眼从因患天花留有斑痕的脸上扫出,益显坚毅。“爱卿,台湾断不可失,事关国之一统。速宣众皇子和各王爷、贝勒、文武大臣们齐集乾清宫议事。”
“是。”张廷玉快步而去。
康熙利用间隙回到了养心殿的书房,即令太监们在中墙挂上了台湾地理全图,立时那东南一隅的两块岛屿便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左手持着老花镜,右手在图上点着,如数家珍般地喃语道:“这是台湾府,原曰赤嵌;这是安平港,原曰热兰遮;这是鹿耳门;这是风山;这是诸罗;这是澎湖妈宫城;这是澎湖牛心湾。”康熙的思绪一下子就被全图拉入了东南海疆的经纬中。
神洲的东海之上,烟波浩渺似虚无,海市蜃楼如仙境。于那茫茫风涛喷薄云深处,突兀起几座岛屿,大者有五: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诸岛上均气候宜人、山川秀美,遍布着罕稀之木、长春之花和不黄之草。此境处向是华夏历代君主和达官显贵寻求长生不死仙药的神幻甸园,也是庶民百姓梦寐以求的安生乐土。相传,秦始皇命方士徐福率五百名童男童女入东海寻求神山仙药,结果是去而不返,想是那徐福和童男童女们都贪恋仙境,遂散落诸岛而居,以至后嗣不绝,从此诸岛之上人烟方始渐起。方壶者,即今天的澎湖也;瀛洲者,即今天的台湾也。这两地一衣带水,互为唇齿,雄镇海峡,早在隋朝时就归入了中国的版图。当时的隋炀帝就遣派了将军陈棱率兵千人在此两岛驻防经略,视为化外之治。我国古史所称琉球者,便就是指台、澎地区。自那时始,福建漳、泉一带的沿海百姓遂陆续迁来台、澎,他们环水而居,以渔牧耕盐为业。后来,广东潮、汕的沿海百姓也纷至踏来,他们则依山为舍,垦地辟田,猎鹿制皮,与当地的土番人并肩劳作,不侵不衅,和谐为生。一时那两岛之间是一派原始和平,几为逸静之世。时光荏冉,到了明朝初期,因当时宇内未平,战事频起,明太祖朱元璋焦心内地已无力东顾,结果台、澎之地遂沦为了海寇的巢窟。那岛上的人众,从此缺乏管束,势分了闽、粤、番三个大帮,常为争夺膏腴之地而火拼械斗,秩序顿乱,致使人性趋劣、世风日下。这台、澎静土便成了多事之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九年秋,荷兰酋帅玛威郎趁乱以要求与明朝互贸互市不成为由,率巨舰、携大炮薄抵澎湖,驱走了明朝军队,继而占据了整个台、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四年,清军入关,明灭清立。郑成功在厦门募兵抗清,后来在进薄南京的途中中计兵败,遂退师到厦门和金门,郑成功始觉地狭军孤,前途渺渺。后闻“红毛夷”占据台湾,享受那沃野千里,便决意收取,以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于是郑军挥师先克澎湖,再攻台湾,迫使荷人投降,台、澎从此复为中国所有。公元一千六百八十三年夏,大清朝正缔盛世,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蒸蒸日上。康熙帝闻台湾发生内乱,认为统一台湾的时机已到,便在内阁学士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力保推荐下,大胆地任命了原郑氏集团的降将施琅为清福建水师提督,并赋以了专征之权使之伐台。这施琅果不负使命,他采用了“因剿寓抚,以战逼和”的战略,在浴血攻克了澎湖后,又以大兵压境的强大攻势,迫使郑氏集团向清庭投降,几乎是兵不血刃,收复了台湾。自此,康熙帝结束了台湾郑氏集团的分裂割据,完成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业。大清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厅,隶属台湾县治下。同时,明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派兵一万驻守。于是,台湾社会渐显昌荣,一时是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工居于津,商贩于市,百姓各安生业,共享承平。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