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周祭》的创作说明

章节字数:806  更新时间:18-08-25 17:03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关于《周祭》的创作说明:

    三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经常听村子里的老爷爷老奶奶讲以前的故事。老人们会经常带着一种对现在生活无比满足的神情说着当年的苦难,他们讲自己道听途说的靖国军、党玉琨、冯玉祥等等人和事,当然讲得最多的是民国十八年的那次大旱,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有一位老奶奶讲过:“那几年真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田野里到处都是尸骨,胆大的男娃们将头盖骨垒起来抱着玩,一直重到这儿”她比划着,将手伸到自己的脖子部位,接着:“看起来就像是一串头盖骨上长出一个人头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讲故事的那些老人们一个个离世了。十年前,在外地工作的我打电话回老家时,得知那位给我讲头盖骨的故事的老奶奶也过世了。当时,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将他们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因为正是这一个个的故事共同演绎出关中地区近代以来历经苦难、饱受摧残的历史,也记录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反复推敲后确定了《周祭》的故事框架,通过认真收集资料、学习历史文化、打磨故事,《周祭》终于真正落实到纸面上。这几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关中地区从民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靖国军、刘震华围西安城、那场饿死200万人的大灾荒、凤翔大屠杀、鸦片种植等;二是关中地区独特的传统风俗,包括生活习俗、婚丧嫁娶礼仪、民间建筑艺术、美食和饮食习惯等;三是民国时期陕西的军队、政府机构设置、社会管理架构、以及共产党在陕西的发展历史;四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

    周家三代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关于陕西(甚至是中国)近代的历史事件,每一件都是真正的、有史料记载、有据可查的,这几年研究的内容也都会在作品中一一呈现。

    我希望通过《周祭》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和大家一起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管窥那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记载许多已经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探索民间乡土文明的重塑过程。

    希望大家能喜欢,敬请垂赏。欢迎收藏、推荐,点评。谢谢大家!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打赏本章    举报本章
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我决定打赏作品的作者!
100 铜板 300 铜板 1000 铜板 3000 铜板
5000 铜板 10000 铜板 30000 铜板 100000 铜板
打赏查看
送黄瓜送苹果送香蕉送笔记本送手机送钻石送跑车送别墅
鐧诲綍 | 娉ㄥ唽 鍙戣〃璇勮鍓嶈鍏堢櫥褰曪細锛夛紝鐧婚檰鍚庡皢鑾峰緱璇勮绉垎锛岀Н鍒嗗彲浠ュ崌绾ц亴涓氬緱鍒版洿澶氫綔鍝佹帹鑽愮エ!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菊清 鐐硅瘎 周祭 璇勫垎涓�5鍒�
浣滆€呭洖澶嶏細
--------------------
打开《周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让我想起了《白鹿原》,想起了《大宅门》,想起了《家》《春》《秋》。作者文笔细腻,刻画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兴衰演变。关中平原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那个年代的特有贫穷荒凉,混乱迷惘,让人愀着心的人物命运,家庭变迁,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扼腕,让人思索。《周祭》所展现的不是一家一户的磨难,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人物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此文架构宏大,人物众多,各个人物的命运线交叉纵横,互相牵连。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细致入理,可以看出作者游刃有余的文字驾驭能力。历史频的作者文笔一如即往的好,期待后续章节更加精彩,读文有感而发。支持作者更新,加油。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