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1216 更新时间:20-03-06 09:35
作者:史遇春
一
我是秦人,自幼即爱秦音。
这里所谓的秦音,即众口所说之秦腔。
对于秦腔的爱好,虽然没有到痴迷的程度;但是,闲来无事,听它、学它,倒可以说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大日常必备之事。
要说秦腔可以为乐,对我,倒是不尽然;但是,秦腔在我,可以解忧,确是亲身经验。
关于秦腔的种种、关于秦腔与我的诸端,在其他文字中,我已多有提及。
今天,不说我看秦腔、不写我思秦腔。
本文,说一说清代的人是如何看待秦腔、如何记述秦腔的。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的笔记《悔逸斋笔乘》中《孙渊如、洪北江嗜秦音》一节。
清朝时,中国的曲歌,以徽腔与秦腔为两大宗。
所谓徽腔,即徽调,既是徽剧的旧称,亦指徽剧所用的腔调。徽腔主要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后也用西皮、高腔、昆腔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年间,徽班进京演出之后,徽腔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年间的举人徐珂在其《清稗类钞·戏剧·徽调戏》:“程长庚亦挟技入都,於是始有徽调。”
说到徽腔,重点介绍一下二黄。
作为戏曲唱腔的二黄,一般而言,都说是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二黄又称“南路”,同西皮称“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在皮黄中,二黄凝重,西皮明朗。清代初期,西皮是汉调的主要唱腔,二黄是徽调的主要唱腔。清中叶,西皮、二黄开始合流。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年间,徽、汉二调在北京成为京剧的基本唱腔。
不过,二黄调名的来由,秦人也有其说,道是,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而与陕西直接关系。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而所谓“黄腔”,在陕南三共本属“出格”、“变调”之意。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西的“变调”之意。在汉水流域,旧有“一清二黄三月(两湖写作“越”)调,梆子跟上胡吵闹“之说。二黄名称或与此相应。至于有人写“黄”为“簧”,是否因原来曾用笛和唢呐伴奏,尚待查考决定。清代咸阳刘古愚、蒲城张东白、民国时富平王绍猷、乾县范紫东等前代学人,相继考察,同谓二黄乃“秦声吹腔古调新声”。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与“西皮调”东传的时间,虽然有先有后,但其渊源则同属早期“陇东调”、“西秦腔”在江汉流域的分支,与现称的梆子秦腔同源异流,以致在清朝中叶秦腔艺人、汉调艺人与微调艺人先后同台,才成为可能,也因此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剧种。
(未完待续)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