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国藩一生之中,在书法、学问、思想上,各有怎样的变化?(二)

章节字数:1236  更新时间:20-04-29 16:22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作者:史遇春

    (二)

    第二、曾国藩在学问上的三变

    1、曾国藩的学问,最初致力于翰林词赋。

    清代沿用明朝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翰林之官,以编修国史、记载言行、讲解经史、草拟文件为主要工作,所以,对文字的要求比较高。词赋之学,最见文字功力,故而,翰林之官,多擅词赋。

    曾国藩最初的学问,功夫用在翰林词赋上,就我浅见,这是属于职务性质的学问、属于技术性质的学问。

    而且,词赋之学,在正统儒家看来,算是末学。

    2、后来,曾国藩与唐镜海(鉴)太常(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常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交游。受到唐镜海的影响,曾国藩专心研究儒家先贤的语录。

    唐鉴(公元1778年~公元1861年),字镜海,号翕泽,湖南善化人;自幼勤奋上进,学习如饥似渴;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己巳洪莹榜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内召为太常寺卿;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潜心研究人性理学,继承了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开创的洛学学派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创立的闽学派;与清朝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有“理学大师”之美称;当时许多知名学者都曾问学于他,他对曾国藩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都有深刻的影响;著有《朱子年谱考异》、《学案小识》、《畿辅水利备览》等。

    对于儒家先贤语录的用心,主要是在修身上下功夫,这是儒家的门径。

    这也是从职务性质、技术性质的学问向人生哲学、修身处世、心理层面、精神高度的上升。

    3、之后,曾国藩的学问,又用在了六书之学上。这一时期,曾文正博览乾嘉学派的训诂书籍,但是,对于宋人的注经,他不以为然。

    六书之学,是研究六书理论的学问,为东汉许慎所创;唐李阳冰刊刻《说文》,多以臆测;宋王安石著《字说》,随意穿凿;鉴于李、王二氏的失败教训,自宋代郑樵始,许多学者力倡并从事六书理论研究。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该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因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也有“朴学”、“考据学”之称。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该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未完待续)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