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7224 更新时间:08-10-24 22:08
金屋藏娇”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极广,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即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大名鼎鼎的陈阿娇。
陈阿娇,《史记》中有载:“初,上(汉武帝)为太子时,娶长公主女为妃。立为帝,妃立为皇后,姓陈氏。”《汉武故事》云“后名阿娇”即长公主嫖女也。
阿娇的母亲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亦号窦太主,史称长公主,她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名嫖。这个女儿可是景帝之母窦太后的一个宝贝。窦太后临终前,“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史记·外戚世家》)
这个遗诏非常能够说明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
这位长公主刘嫖不甘寂寞,虽然她贵为长公主,弟弟是当今天子,但是她仍然想让自己的荣华富贵能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得到延续(吕后妻诸吕于刘姓亦是如此)。
于是,她想将自己的独生女儿嫁给弟弟汉景帝的儿子,如果此事办得一切顺利,她的女儿就有可能成为皇后。
抱着这样的梦想(看来人人都有梦!),长公主首选的当然是汉景帝的长子刘荣,但是,此事却被刘荣的母亲栗姬婉言拒绝了。
长公主万万没想到自己会碰一鼻子灰,心里十分恼怒,景帝妃王娡趁此机会盯上了长公主(王夫人因厚事之),开始紧紧抓住这个靠山。
小说《汉武故事》记载了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金屋藏娇。
长公主在栗姬处碰壁之后,并未死心,便想到了王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彘(刘彻小名)。长公主于是向她的弟弟汉景帝提出让阿娇和刘彘联姻,但是,汉景帝认为不合适,拒绝了长公主的要求。
一天,长公主在宫中遇见胶东王刘彘,便将他抱在自己膝上,问他:你想要妻子吗?说完,长公主用手指着身边的数百宫女,让刘彘来选。刘彘摇晃着小脑袋,一个也不要。长公主突然用手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问刘彘:你看阿娇漂亮吗?刘彘笑着说:如果能够得到阿娇做妻子,我要造一所金屋让她住。长公主听了小刘彘这稚嫩的回答,高兴得不得了,哈哈大笑。
事后,长公主苦苦向弟弟汉景帝要求,汉景帝经不住姐姐三番五次的软磨硬缠,最终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金屋藏娇”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流传极其广泛,以至于人们都把它当成真实的历史事实来看了;其实,这个著名的“金屋藏娇”故事竟然出自一部野史《汉武故事》:
长公主更欲与王夫人男婚,上未许。后长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那么真实的历史如何呢?长公主为什么一定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彘呢?
《汉书》载: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那么,“长主”如何“有力”于武帝得立太子呢?
其实,长公主刘嫖原来打算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栗姬的长子刘荣,因为此时刘荣已被册封为太子。
长公主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但是,长公主的如意算盘栗姬是否同意呢?
答案非常简单:不可能!
景帝长男荣,其母栗姬。栗姬,齐人也。立荣为太子。长公主嫖有女,欲予为妃。栗姬妬,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得贵幸皆过栗姬。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长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许之。(《史记·外戚世家》)
栗姬不同意长公主为女儿求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妒忌。
平时得到景帝宠爱的女人,绝大多数是由长公主刘嫖介绍才到景帝那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嫖在景帝面前扮演了一位婚介所老总的角色,而且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婚介人。
因此,栗姬早就对这位长公主心怀不满,只是不便于发作罢了。如今长公主又想让她的女儿当太子妃,栗姬当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
其次是幼稚。
宫廷斗争复杂多变,栗姬坚决不同意,自然让长公主大为不满。而狡诈的王娡正等着这个机会讨好长公主,这在宫廷斗争中对栗姬极为不利。
栗姬的眼睛只盯住了薄皇后,忘记了王夫人;她以为太子之位已经稳固,只要自己再当上皇后就万事大吉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早已为人熟知,但是,历史竟然一次次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因为人们往往忘记了历史!
栗姬拒婚长公主对栗姬来说真是一场灾难,但是,栗姬对这场灾难竟然毫无觉察。
遭到栗姬拒绝和王娡允诺的长公主开始利用其与景帝的姐弟关系,攻讦栗姬。
《史记·外戚世家》记录此事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长公主怒而日谗栗姬短于景帝,曰: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意思是,长公主向景帝说,栗姬派她的侍者在长公主背后诅咒(祝)和唾骂(唾)她,而且还诌媚魔道,景帝因此非常恼怒。
长公主是景帝的亲姐姐,而且,他这位姐姐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婚介人,景帝通过她源源不断地得到许多美女,当然对他的这位姐姐印象极佳。景帝听她姐姐说栗姬公开指使下人诅咒、辱骂长公主,当然非常生气(以故望之)。
栗姬虽然是太子的母亲,但是,并不能天天见到汉景帝,许多因长公主而来的误会也因此无法及时消除。景帝其人又是一位城府极深的人,他对栗姬的不满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栗姬在全无信息的情况下一天天拉远了她和汉景帝的关系。
遭谗而无觉察,是善良人的悲剧。
长公主和王娡的联手,显然是各有所图。王娡将长公主视为她打翻身仗的关键人物,极力奉迎讨好。
长公主则力图将王娡推上皇后的位置,让刘彘登上太子之位,这样,长公主的女儿自然就成了皇后,王娡也顺利地实现其入宫的目的—当皇后。
她们的目的要得逞,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欲达此目的,只有将太子刘荣拉下马才行,可是,一个刚刚册立的太子能够轻易被废掉吗?难啊!
现实往往比虚构更富有戏剧性。
景帝六年,薄皇后被汉景帝以“无子”为由废掉,但是,却迟迟不册封儿子已被立为太子的栗姬为皇后,说明栗姬并不被景帝看好。其子刘荣被立为太子,也仅仅是符合“立长”的成制而已。
栗姬为什么不被汉景帝看好呢?她究竟有什么缺失呢?
首先是对帝王妃嫔的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
即使没有长公主的推荐,景帝身边就没有女人了吗?栗姬显然是太幼稚了。既然作为帝王的嫔妃,就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帝王多美人,帝王宠爱不足恃的现实。栗姬身为帝王嫔妃,却又不愿接受这一现实,只是感情用事地顶撞长公主,表现得非常不理智。
其次是严重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
长公主是窦太后的爱女,是当今天子的姐姐。她如此费力地向景帝推荐美人,为的是邀宠。这位长公主能量决不可小觑,栗姬在这一点上严重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
再次是严重高估了太子地位的稳定。
因为薄皇后无子,景帝即位的当年,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景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刘荣是栗姬的长子,也是汉景帝的长子。儿子被立为太子,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太子未即位称帝之前,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决不可掉以轻心。栗姬的失误即在于她太相信太子地位的稳定,忽略了太子地位的可变性。太子之位是皇帝册封的,也是可以由皇帝下诏撤封的。正如皇后之位一样,太子之位也存在着变数,并非一当上太子就是终身制。
最后是对取得皇后之位过于乐观。
皇后之位是皇帝册封的,因此,可以封,也可以废。何况,栗姬在儿子被立为太子之后并没有被汉景帝立为皇后。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信号,因为儿子被立是因为他是长子,符合立长的条件;儿子被立为太子而自己却迟迟不能封为皇后,说明汉景帝对自己并不欣赏,至少是在观察。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栗姬必须十分谨慎,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全盘失败。
正是在这种关系十分微妙的后宫之中,栗姬对自己取得皇后之位却充满了憧憬,充满了信心。正是这种盲目的乐观使她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工作。放松警惕,使她不再关心自己地位的可变性,不再想到自己随时可能失掉这一切;放松工作,使她不再为自己当上皇后而注意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特别是汉景帝和长公主这两个最为关键的人。
如果栗姬有警觉,她就不会对长公主那样无理,而是应当主动交好,至少是在长公主提出结亲之后不应当放过这个交好长公主的机会。如果栗姬能够将长公主拉到自己这一边来,利用长公主和汉景帝的姐弟关系为自己服务,汉景帝也不会听到长公主散布的恶言。
栗姬的失误很多,总之,一句话,栗姬对皇权太缺乏认识。什么是皇权?皇权就是生杀之权,予夺之权;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极端独裁是皇权的本质!
如果栗姬对皇权的认识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她还会那么天真地看待宫中发生的一切吗?
长公主对栗姬的攻击并没有马上对汉景帝产生效果,但是,此时却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于栗姬曰: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xian)之而未发也。(《史记·外戚世家》)
尝与栗姬语,嘱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弗肯应。又骂上老狗,上心衔之未发也。(《汉武故事》)
汉景帝曾得过一次重病。由于担心自己的生命出现意外,景帝在病中交代栗姬:我百年之后一定要善待其他诸姬所生的皇子。
景帝为什么要说此话?
主要是为自己死后诸皇子命运担忧;而这种担忧主要是鉴于吕后屠杀刘邦诸子的教训。可见,吕后事件对西汉皇帝的影响非常深远。
有人说:汉景帝对栗姬说这个话是试探,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汉景帝自己在重病之中,不知病情将来会怎么样,他怎么可能做试探呢?
事实是景帝在重病之中,对能否康复没有信心,所以才提前向太子之母提出善待诸子的要求。但是,栗姬的反应却是“怒,不肯应,言不逊”。
栗姬的反应完全失去了理智:一是“怒”,二是“不肯应”,三是“言不逊”。
这是任何一位父亲都不能容忍的!
栗姬的感情用事使景帝完全绝望:不可能指望一个如此嫉妒的女人做皇太后!
但是,汉景帝并没有当场发作:
第一,汉景帝极有城府,不愿发作;
第二,汉景帝尚在病中,不能发作。
但是,栗姬的地位却因为触怒了汉景帝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汉武故事》更将这一细节丰富化,说栗姬骂景帝是“老狗”。我不相信这一记载,我宁可信《史记》,不信《汉武故事》,这不仅是二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更重要的是,栗姬再失去理智,还不至于到对景帝恶语相向的地步。但是,《汉武故事》的记载也不是空穴来风,栗姬的不理智,栗姬的疯狂,虽然不会到这种程度,但是,《史记》的“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却是事实。
景帝向栗姬交待后事一事非同寻常,因为它说明:
第一,景帝此时对自己的病情非常不乐观;
第二,景帝对吕后残害诸皇子之事印象非常深刻(吕后给汉代诸帝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训:一是吕后专权大封诸吕危及刘姓江山;二是吕后残害刘邦诸子几近殆至);
第三,景帝此时并未有易位太子的想法;
第四,景帝此时已有立栗姬为皇后的念头了。
你想想,皇帝虽然至尊,但是,他们也是父亲,他们也有爱子之心。怎么可能设想,老皇帝一咽气,皇后就把老皇帝的其他儿子一个一个都杀掉。这怎么能让一位特殊的“父亲”放心而去呢?
这四条信息中与“立储风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三、第四两点:一是没有易位太子的想法;二是有立栗姬为皇后的念头。
景帝交待后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呢?
《史记》、《汉书》将此事记录在《外戚世家》中,故此事发生的时间语焉不详,《资治通鉴》记于景帝前六年。笔者以为:《资治通鉴》将其置于景帝前六年比较合适。
景帝于前六年九月废薄皇后。病中嘱托栗姬善待诸子,当在废薄皇后之后。因为此时薄皇后已废,刘荣太子之位仍存,同时,景帝又有立栗姬为皇后之愿,所以嘱托栗姬善待其他皇子。
如果此时栗姬表现得非常通情达理,满足景帝“临终”的唯一“遗言”,表现出足够的大度和胸怀,那么,栗姬的命运将会得到彻底改写!刘荣的太子之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而且,她个人晋升为皇后也是指日可待。因为,在此之前,刘荣虽然在景帝前四年已被立为太子,但是,到景帝前六年栗姬仍然未能册封为皇后。
但非常遗憾的是: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
《汉武故事》中还记载了栗姬拒绝长公主为其女陈阿娇求婚时的“怒”:栗姬怒,不听,因谢长公主,不许婚(《汉武故事》)。
栗姬的两个“怒”,一个记载于《史记》、《汉书》,一个记载于《汉武故事》。《汉武故事》是野史,不可全信。但是,如果将两个“怒”合而观之,应当说,《汉武故事》虽为野史,其所记也是有为而发,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栗姬的性格急躁易怒,远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正史的记载,印证了野史记载的可靠。
栗姬全然不知珍惜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但拒绝了汉景帝的要求,而且出“言不逊”,使自己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也连累了无辜的儿子。
前一时期热播的《汉武大帝》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景帝生病交代后事的剧情:
景帝感到自己疾病日重,试探栗妃,欲将诸幼年皇子于身后托付栗妃照顾。栗妃拒绝。景帝一怒之下逐走栗妃。
长公主知道景帝对栗妃不满,故意召见栗妃兄弟栗贲,让他向皇帝建议速立栗妃为皇后。
栗贲在朝堂上提出立栗妃为皇后,得到周亚夫等大臣支持。景帝龙颜大怒。栗妃之弟栗青上书为太子和栗妃鸣不平。
景帝免去卫绾中尉职务,命酷吏“苍鹰”郅都担任中尉,主持查劾审理栗贲、栗青之案。
可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1.汉景帝并未在病中逐走栗妃,而是心里十分不满但未发作(符合景帝的为人!);
2.唆使大臣立栗妃的是王夫人,《汉武大帝》写成长公主;
3.上书立栗妃的是“大行”,而不是栗姬之兄栗贲(此人是编剧杜撰);
4.栗姬之弟栗青(此人也是杜撰)上书为太子和栗妃鸣不平更是子虚乌有。
但是,汉景帝的这场重病被证明是一场虚惊,景帝的病好了。景帝病愈,意味着栗姬死期已近!汉景帝病愈之后已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栗姬的问题了。
其实载此次景帝怒栗姬之前,长公主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长公主的铺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诋毁栗姬;二是盛赞刘彘。
此时,还有一个因素起了作用,王娡在生刘彘前曾经造过一个舆论:梦日入怀。此时,所有这些有效信息都汇总到汉景帝那儿了。但是,汉景帝仍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按兵不动。
我觉得,此时汉景帝的隐忍不发是在思索、物色两个对象:皇后与太子。既要找一个能干的太子,又要找一个豁达的皇后。
栗姬肯定已被排除在外,只是新找的这位皇后和太子,尚未最后敲定,所以,这场易位太子的风波尚未刮起。
狡猾的王夫人已经知道汉景帝对栗姬的印象不好了(有长公主通风报信!),她此时采取了一项大胆的行动:暗示朝中大臣奏请景帝立栗姬为皇后。
王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难道不怕景帝立栗姬为皇后吗?
第一,王夫人知道景帝此时决不会立栗姬为皇后;
第二,王夫人想试探景帝的真实态度;
第三,王夫人想借此激怒景帝,使事态迅速明朗化。
长主日譛之,因誉王夫人男之美,王夫人阴告长主,使大臣请立栗姬为后。上以为栗姬讽之,遂发怒,诛大臣,废太子为王(《汉武故事》)。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史记·外戚世家》)
外朝的大臣并不知道宫廷内部如此复杂的斗争,受王夫人指使还误以为是一个邀宠的机会,一位大行(礼官)便以“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为由,向景帝提出册封栗姬为皇后。景帝没有想到大臣的奏章是受王夫人指使,反以为是栗姬指使的,以为栗姬还奢望当皇后。当然使景帝大为光火,他大骂上奏的大臣:这是你所应当说的吗?(是而所宜言邪?)
景帝不但立即处死了上奏的大行,而且一怒之下立即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史记·景帝本纪》)。
但是,栗姬的亲属(栗卿)还有人在朝中,此事也必须彻底解决。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上文的“明年”,即景帝前七年。“栗卿”是栗姬的亲属,景帝废栗太子时,连同他母亲的亲属一块儿诛杀,以绝后患(景帝手段酷似他的祖父汉高祖刘邦)。同时,景帝还顾及到当时担任中尉一职的卫绾是一个忠厚长者,因此,先免了卫绾,然后,派了一个号称“苍鹰”的酷吏郅都捕杀栗氏。
因此,景帝是一面宣布废栗太子,一面派人捕杀栗妃在朝中的亲属。双管齐下,干净利索。说明景帝办事是不做则已,做则一鼓作气,一网打尽,不留后患。
汉景帝虽有“文景之治”的美名,但是,在事关皇位继承的问题上,他从来都不手软;不动则已,动则风起云涌。
栗姬此时真是悔恨交加,想为自己辩护,但是她已经没有机会再见到汉景帝了,只能在悔恨中死去。栗姬最终为自己的不理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太子被废
栗太子刘荣非常无辜,他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是长子;他被废为临江王是因为他的母亲得罪了长公主与汉景帝。至于他个人,只是一个年幼而无罪的孩子。
2.宗亲被诛
栗姬的亲属毫无过错,只因为是栗姬的亲属而被杀。一代明君在权利问题上从来都没有半点儿含糊!
栗姬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她只是个不理智的女人!栗姬的缺失不是人性,而是智慧。
与栗姬相比,王娡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女人,她本有欺君之罪(隐瞒婚史,入宫前已婚并育有一女),但是,凭借她的善变,她抓住了长公主这一利器,利用薄皇后被废和栗姬的易怒不智,巧取了皇后之位,也为其子刘彘巧取了太子之位。由此看来,王娡决不是个老实人。但是,她成功了。
栗姬没有任何大错,错仅在其任性、易怒、不理智!但是,她却因此落了个悲剧的下场。太子刘荣更是冤枉得很,本来他可以顺顺当当地继位为帝,没想到母亲处事的失误导致他痛失良机。
汉景帝前元七年,即公元前150年,刘荣皇太子被废,景帝立刘彻为太子。于是在母亲长公主一手导演下,陈阿娇从“金屋藏娇”的浪漫踏上了太子妃的旅程;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景帝死,刘彻继立为武帝,陈阿娇如愿戴上了皇后的桂冠。
被立为皇后的陈阿娇,确实曾宠极一时,诗人李白曾在他的《妾薄命》中写道:“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阿娇之宠可见一斑。
可是,阿娇之宠并不长久,元光五年(前130年),“金屋藏娇”一词中的女主人公,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被废长门宫!同时,一位歌女出身的卫子夫却得到了汉武帝的百般宠爱。这两件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久传不衰的传奇故事。出身名门的陈皇后为什么会被废黜?平民超女卫子夫怎么会邂逅汉武帝并受到汉武帝的垂青呢?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