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8132 更新时间:09-05-03 22:23
良吏篇:
一两个良吏的出现说明不了太大的问题,毕竟全帝国行政系统那么多个官员,一个焦裕禄那样的好官都不产出的几率也很小。
但是如果良吏成批出现的时候,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吏治卓有成效。
班固老先生在《汉书。循吏传》里面列出了六个人。所谓循吏,就是熟悉律法外加依法办事外加克己奉公外加爱民如子外加清正廉洁的官员。
也就是说,终西汉一朝二百年,班固先生认为称得上循吏的只有六人。
其中四人出自宣帝朝:王成,黄霸,朱邑和龚遂(还记得他吗?刘贺的郎中令,被刘贺连累而被剃了头发守城的那位)。这四个人都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或者国相)治理出众而得以名闻天下。
还不止这样,地方官中最难当的当属三辅地区的三个行政长官: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
其中最难当的当属京兆尹,其次是左冯翊和右扶风(并列第二)。
什么?你问难在哪里?
你就想想那片地区都住些什么人吧。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当朝权贵宠臣,基本都全了。
汉朝那会的权贵也不像现在的高级干部们,可选的居住地很多,冬天往南飞过冬,夏天往北追避暑,或者没事定居个巴黎纽约多伦多什么的。
基本上汉朝那会的重要领导们都愿意在京城呆着。毕竟别的城市不管是看公共设施还是产品之丰富都不能望长安之项背。
有了这帮大爷们在,你想想京兆尹的日子们能好过吗?这些还不是最难的,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有个鸡毛蒜皮大小的过失处理不好,立马就有人给夸大个十倍八倍的报告给皇帝了。
啊?昨天判输官司的那小子他大姨的表哥的三姐夫家的侄女是皇上最近比较宠的妃子的婢女?怎么不早说!!
这句话纯属玩笑,不厚道地拿京兆尹们的尴尬境地开个玩笑。
就连班固老先生自己都说:“(调任的京兆尹)久者不过两三年,近者数月一岁,辄毁伤失名,以罪过罢。”就连号称宣帝朝乃至整个汉朝治行第一的黄霸(马上有他的详细事迹介绍,总之是治理地方很牛的一个主),在京兆尹的位置上连试用期都没过,就给打发走了。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班固老先生上面的那段话之后就还跟着一句:“唯广汉及敞为久任职。”说的是两个当过京兆尹的人,分别是赵广汉和张敞。
汉朝京城的百姓还有一句民谣称赞历任出众的京兆尹,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这里面的赵张,也是指这两位。三王在后文中也会提到。
这两位在汉朝历届京兆尹中排名前二的人,恰恰也出在宣帝朝。
这还没完,在排名第二难当的地方长官左冯翊和右扶风的人选中,宣帝朝也有数人入选最佳阵容。分别是任左冯翊的尹翁归和韩延寿以及任右扶风的疏广和陈万年。
怎么样,有点晕了吧?不过别担心。区区在下罗列这么些人只是想说明宣帝朝确实是良吏多多,并不打算把他们的事迹都写出来。理由是篇幅有限而人太多。
不过对于出现这么多良吏的原因,区区在下还是很有兴趣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地稍微分析一下。
经过缜密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只有一个:汉宣帝。
宣帝出身民间,深知民间疾苦。等压在他头上的霍光一去世,宣帝立刻开始亲政。四个字:励精图治。
他每天勤于政事。五天召开一次全体朝臣们参加的大会,要求这帮人自丞相以下全都就自己负责的事务进行提出改善的意见。完事把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看看到底是金点子还是歪主意。
有了这个勤于政务且赏罚分明的皇帝,各中央机构之间配合得那叫一个严丝合缝,行政效率那是相当的高!夹在这样的一种制度和氛围中,就是想偷奸耍滑想敷衍了事也很难。所以,制度还是很重要啊!
宣帝尤其重视地方最高长官的任命。对于所有将出任州刺史、郡守和封国国相的人,一律叫来谈心:“XX啊,你要出任太守了。有什么打算吗?”
XX:“臣打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宣帝:“要老百姓能没有叹息仇怨地安居家乡,就靠为政清明,诉讼公平。要达成朕的这一要求,就要靠你们这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千万不要辜负了党国,不对应该是朝廷的厚望!”
XX如果觉得面试完了从此天高宣帝远,可就错了。宣帝会命人把他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全部都记录下来,到年底的时候看看丫到底是不是说到做到。如果言行不一…后果很严重。
而对于治理出众的太守们,宣帝是一方面从精神鼓励:发奖状;另一方面物质鼓励,加官进爵给黄金;真正做到了精神物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对于其中治理成绩别出众的,将在中央部门高级官员(比如九卿)出缺的时候,给予坐直升飞机直接调入中央政府的待遇。
有了这样良好的激励和惩罚体制,宣帝朝的良吏多多自然就不难理解了。诸多良吏,区区在下决定挑一个冒尖的出来说说。黄霸。
黄霸的事迹,恰好可以从宣帝继位开始说起。宣帝继位以前,霍大佬奉行武帝用法严苛的做法,所以官员们用法大多走的严酷路线。而时任的河南太守丞淮阳人黄霸却以为政宽和著称于世,这一点我们的宣帝在当老百姓时候就有所耳闻。
所以宣帝前脚继位,后脚就把黄霸调任了廷尉正(廷尉的属官)。要说黄霸也挺给宣帝长面子,漂亮地判决了不少疑难案件。朝中大臣们心说这个人不错,断案公平。宣帝看他干得还不错,就提拔他做了丞相长史。
本来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的话,黄霸的前途是大大的好。但是人有旦夕祸福,一个小小的意外却险些要了廷尉丞黄霸的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对祭祀他曾祖父武帝的礼乐不满意,认为现行礼乐配不上他太爷爷(不知道这个称呼对不对)武帝的茂盛功德。所以下诏让博士们商量弄个更好的出来。
这本来是极简单的一件事情,照着皇帝意思重新修订礼乐就是了。可是偏偏就有人死脑筋,而且这个人还是有些来头。
他是上官皇太后的老师,负责给霍光的外孙女讲述《尚书》,拜为长信少府(相当于太后的官家),封关内侯的宣帝朝大儒夏侯胜。
夏侯胜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而他的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使得汉朝损失大量军士,国家财力枯竭,天下虚耗,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武帝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大臣们急了:“夏侯胜你慎言,这可是皇上的诏命!”
夏侯胜大义凛然地说:“皇帝的诏书也不行!身为人臣,应当直言正论,岂能阿意顺指。老汉我话已出口,虽死不悔!”
这下大臣们就不再和他废话,直接上书弹劾他非议皇帝诏书、诋毁先帝的大逆不道。同时,由于黄霸也坚持原则不肯联名上奏,大臣们顺道把黄霸也捎在一起弹劾了。
夏侯胜和黄霸的关系由此拉近了---成为了诏狱的狱友。由于头上顶着个大逆不道的罪,两人基本上也就是属于等着被杀的命了。
谁知道黄霸还很好学,不肯放弃这个向当世大儒学习的机会,请求夏侯胜向他讲述《尚书》。
夏侯胜说:“哥们,咱们没几天活头了,你还张罗着学这个干什么?”
黄霸说,子曾经曰过:“朝闻道,夕死可以。”夏侯胜一听:孺子可教。于是就答应了黄霸的请求开始向他传授《尚书》。
估计宣帝是忘了这对难兄难弟,黄霸于是跟着夏侯胜在监狱里面学了两年的尚书。直到本始四年一场大地震才让宣帝记起来了这对难兄难弟,把他们俩从狱中释放。并任命夏侯胜为谏大夫、给事中,黄霸为扬州刺史。
前面提过,夏侯胜后来位至太子太傅。年九十而卒,上官皇太后为他素服五日,以示尊敬。善终。
告别了狱友兼恩师夏侯胜,黄霸背起行囊,奔扬州上任。由于治行出色,三年后,宣帝诏令他升迁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特许他使用超规格的专车以示表彰。
在颍川,黄霸成就了他“有汉以来治民吏第一”的盛名。
看看黄霸治理地方的手段:
任命下属时朱邑选择良吏,分部宣布上头的好政策诏令,让百姓都了解上意;
命郡内驿站和乡官一律畜养鸡、猪,用以救济鳏、寡、穷者;
设置父老、师帅、伍长等民间的社区领袖,让他们教育百姓行善防恶,务农养蚕,节俭致富,多种树多养猪等等等;
接见属下官吏、百姓时,注重从交谈的细节,从中分析潜在的问题以做行政官吏参考。由此得以了解民情实况,属吏及百姓们不知其所以然,都称赞他如神明。
说起黄霸的这些措施,极其烦碎繁杂,然而黄霸能够耐心地将这些措施坚定地推行下来。几年下来,颍川户口大增,黄霸治为天下第一。
结果因福得祸,黄霸由于治行出色,被征调入任职京兆尹。到了京城他这一套可就不管用了,试用期还没到头就被撤职,还连降N级别。宣帝看他在京城实在混不好,就仍命他回颍川当太守,不过这会子级别就只有八百石了。
虽然俸禄和级别都降了,但是黄霸同志的执政能力和爱民如子的责任心是不会变地,他回到颍川后照样把颍川治理得风调雨顺,一派繁荣景象。
就这样,黄霸两次出任颍川太守共计八年时间,直到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黄霸的地方官生涯达到顶峰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是年,宣帝将黄霸调入长安任太子太傅(封关内侯),不久后升为御史大夫。
回想一下,黄霸的仕途很有趣,很是符合马克思的螺旋式上升理论。
从河南太守丞升到廷尉正没事,再升到丞相长史,就螺旋往下走,直接劳动改造去了。
从扬州刺史升到颍川太守,还是没事,又进一步升到京兆尹,又螺旋往下走,副部级一下子掉到了副局级。
最后这次,从颍川太守升太子太傅,又升御史大夫,根据之前的规律,黄霸又该出事了。
但是,俗话说事不过三。这次还真就例外了。
到了五凤三年(前55年),丞相丙吉病逝,黄霸接任为丞相,封建成侯。
人家直接升到顶了。
不过规律这东西还真不是盖的,黄霸的职位升到顶了,可是另外一样东西却开始螺旋向下坠了:声誉。
用班固先生的话说就是:“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风采不及丙、魏、于定国,功名损于治郡。”
丙、魏是指丙吉和魏相,于定国是黄霸的下任。这个顺序基本上也是宣帝朝几位丞相的胜任座次。
看看时任京兆尹张敞的一个奏折,您就明白班固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了。
奏章大意如下:丞相对于手下地方官员的考核,虽然没明说,但是显然是拿他自己‘治行第一’的标准来要求各个地方官。这样一来,下面的官员难免会不满。
另,有一次臣养的一群鹖雀飞到到丞相府里,丞相府里面看到这群雀儿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很多人都认识这种鸟,可是当丞相向他们询问时,却都推说不知。
结果丞相差点要把这个作为祥瑞上报,后来知道是从臣家里飞过来的才作罢。于是各地方官耻笑丞相虽然仁厚有知略,却不免也有点自以为是。丞相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已经初现端倪了。
地方官碍于丞相的权势,不敢提出不满。但是又达不到丞相的要求,作伪虚报之风恐怕将由此盛行。应当要防患未然,把考核标准都说清楚了,有作伪的一律严惩。
宣帝对张敞的奏折照单全收,并诏告相关官员。弄得黄霸相当没有面子。
还有一件事情,乐陵侯史高依靠外戚的身分及过去对汉宣帝的恩义,担任侍中,地位很尊贵。黄霸就寻思着这也许是个挽回自己在皇帝面前地位的就会,就推荐史高担任太尉。
结果没想到一生行事不亏的黄霸一辈子就拍了皇帝这么一次马屁还拍到了马腿上。
汉宣帝派尚书谴责黄霸说:“太尉一职早已撤销了。你作为丞相的职责是:宣明教化,下情上达,使国无冤狱,郡无盗贼。你不好好做好本职工作,插手将相官员的任免这一朕的任务干什么?再说乐陵侯史高是朕的亲近大臣,朕对他十分了解,哪里要你越权保举?”
黄霸这个又愧又悔又怕:愧得是自己这个丞相做得实在是不称职;悔的是真不该拍这么个马屁,英名尽毁还没有落着好;怕得是这次看样子真把皇上惹怒了不知道下场如何。
结果还算好,数日后汉宣帝下令对此事不予追究。
从此以后黄霸再也不敢有所建议,这个有汉以来治民吏第一的良吏,在丞相这个不适合他的位置上胆战心惊地干了五年,直到甘露三年(前51年)病死任上。还算善终。
不过黄霸应该没有想到,他刚死,宣帝就把史高升为大司马(也就是太尉,见上章汉朝官制介绍)估计黄霸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骂一句:某些人做人太不厚道。
关于良吏,区区在下实在是很想多写几个人。比如为官廉明、不畏豪强、做事锋芒毕露的汉朝第一京兆尹赵广汉;比如那个喜欢给老婆画眉毛,宣帝问及时还敢理直气壮地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的才华横溢而又意气用事的汉朝第二京兆尹张敞;比如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却又温良谦让的右扶风尹翁归;比如急流勇退、品德高尚的疏广、疏受叔侄俩……
但是如前所述,篇幅有限,不得不忍痛割爱。虽然如此,有一个人区区在下却舍不得也不能不写,那就是堪称宣帝朝第一良吏的丙吉。或者,应该叫他宣帝朝第一完人也毫不过分。
之前断断续续地已经写过丙吉的一些好人好事,下面接着写他受封成为博阳侯的事儿。
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正打算封御史大夫丙吉为博阳侯的时候,丙吉却生了一场急病。宣帝有点慌了,直接派人送货上门。把印绶送到丙吉家,趁他还活着赶紧给封了。
宣帝很担心丙吉就此一病不起,夏侯胜胸有成竹地对宣帝说:“人要是积了阴德呢,他和子孙都会受到善报。现在丙吉好人还没有好报呢,不会是什么必死之病!”
这自然是夏侯胜的迷信思想,毕竟好人没好报的事例不胜枚举。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不过,这会他还真就蒙对了,后来丙吉果然痊愈了。
丙吉病一好,第一件事情就是坚辞博阳侯的封赏,说自己就是有点空名不应该受此重赏云云。
宣帝好言相劝:说君这怎么能是空名呢?再说,天下人都知道君对朕有大恩,君要是坚决不接受这个封赏,那天下人岂不是要说朕忘恩负义嘛?现在朝廷没什么事,君呢好好养病,别想太多,照顾好革命的本钱。
我们的丙吉先生不好再推辞,只好接受了博阳侯的封号。
丙吉此后又担任了五年的御史大夫。在神爵三年(前59年),丞相魏相去世,丙吉接替魏相成为丞相。
这里要插一句,上一章中说过丞相的权势自武帝后日渐式微。不过这个情况,在宣帝朝略有改观。
原因就是当初霍山领尚书事,宣帝为了削减霍家的权势,诏令吏民可以直接上书皇帝而不用经过尚书。
这样一来,尚书成了摆设,又退回到了它文秘工作的原始状态。而以丞相魏相为代表的外朝大臣们则日见亲信和重视。
其实,外朝和内廷,都是相对于他们与皇帝距离而言。当皇帝更加亲信和依仗丞相、御史大夫这些朝臣而不是尚书之类的内廷机构时,这个外朝也就是一个机构更大的内廷而已。
因此,不管是魏相还是继任的丙吉,由于深得宣帝的信任,在朝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
丙吉以刑狱小吏出身,经过自身的努力外加机缘巧合成为任丞相。然而,职位虽然变了,他深明大义,宽大礼让的品德却始终没有改变。
对于犯错的或者是不称职的丞相府中的官员,丙吉一律是给放长假,让他们自己辞职,而通常不会立案追究其过失。
这样一来,有些门客就给丙吉提意见说:“大人您为相宽厚,然而那些奸诈小吏难免因此谋私利,却不能得到惩戒!”
丙吉解释道:“堂堂公侯大府对于一个小吏微小过失立案追究,不免有点轻重不分了。”而丙吉的这一传统,则被他的继任者们继承了下来。公侯大府不再对其属员小吏立案追究。
什么?你担心这帮人捅大娄子?不用担心,他们要是干出太严重的事情。廷尉,京兆尹自然会去收拾他们。犯不着让丞相府这种机构亲自出手。
举个现代的例子,比如北京铁路局的人倒票,即便惯的了,也没有必要让国务院直接去管这件事情。
丙吉对于手下的属官和下属们,也是掩过扬善,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丙吉的一个车队长,比较好酒,经常喝得晕晕乎乎犯点事情。有一次跟丙吉出行,丫喝多了,感觉胃部压力有点大,有东西要往上翻。
于是张口那个一泻千里,爽就一个字!吐完了丫揉揉眼睛,定睛一看,酒立马就醒了!丫晕晕乎乎地全吐到丙吉的车里了!
丞相府西曹(丞相十三曹之一,主管丞相府相关官吏的任免)的主管早就看这个马夫头不顺眼,这次忍无可忍。直接对丙吉说要把这个醉猫赶走。
丙吉反倒安慰起他的西曹主管说:“君要因为醉酒就把他赶走了,你让他以后如何在政府中立足啊?不过就是把车垫子弄脏了,换一个就好!看在老夫的面子上你就忍忍放过他好吧?”
丞相细言软语地给求情,西曹主管也不好再忤逆丞相的意思。于是这个马夫头逃过一劫。对丙吉自然是感恩戴德。
要说好人有好报这事情在丙吉身上总是能够应验。
这个丙吉放过一马的车夫长出身边郡,所以对边境的警备之事非常熟悉。有一次他出门正好看见驿骑拿着红白相间的信囊到朝廷报信。
这哥们对这个东西熟啊,知道边境那边肯定有事情,就立马跟着驿骑到公车府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打听清楚了:原来匈奴入侵了云中郡和代郡。
马夫长同志立即带着最新消息奔回了丞相府向丙吉汇报,并且向丙吉建议说:“边事吃紧,恐怕那些边郡的两千石长官们可能有那经不起事情的,会造成额外的损失。丞相您老是不是先了解一下这些人的情况?”
丙吉闻言,对马夫长同志狗拿耗子式的责任心大为赞赏,听取了他的意见。命令主管两千石官吏升迁的丞相府东曹对各边郡的长吏进行访查,详细记录这些人的履历看看有没有靠不住的。
这边调查还没有进行完,那边宣帝就诏令丞相和御史大夫入朝询问关于边郡的情况。边郡长吏的情况自然是询问的重点。丙吉由于事先有所准备,自然是回答得倍儿流利。宣帝大为赞赏,称丙吉是恪尽职守的好丞相,皇帝的好帮手。
平时颇受宣帝器重的御史大夫萧望之由于事发突然,回答起问题来自然是张口结舌,被宣帝一通训斥:“看看丞相,再看看你!你该学的地方还多着呢!”
丙吉对于此事也大为感慨:“要有容人之量啊,每个人都有其所长!如果不是马夫长事先告诉我这些消息,我又怎么能得到皇上的称赞呢!”而以丙吉的属下们也因为此事而愈加敬佩丙吉的贤德。
看完了这两个事例,会不会觉得丙吉这个人仅仅是人品好而得以荣登高位呢?事实并非如此。
丙吉深知自己身为丞相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
丙吉和属下出行。看到路边一队士兵在清理一群人械斗后的现场(那会儿民风还比较彪悍,一言不合两个村子和两族人大打出手群殴的事情时有发生),路上横着不少伤员死尸。丙吉对此视而不见,照样走他的路,属下们纷纷交头接耳,感到很奇怪。
又往前走了一会,丙吉看见路边有个人在赶牛。看起来这个牛很累,喘气吐舌头的。丙吉忙叫人停下车,询问赶牛的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赶了多久了怎么牛看起来气喘吁吁的。
这下丙吉的属下们心说咱们跳槽吧,我们丞相不是疯了就是老年痴呆了。死伤一大堆人不闻不问,见头牛关心得嘘寒问暖的。
丙吉当然能看出来这群人诧异的表情,也知道他们不忿的原因。就对他们解释道:“居民械斗,这种事情是京兆尹和长安令应该管的事情。等到年底我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察,上报皇上以明赏罚即可。作为丞相,没有必要去管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现在刚立春,天气不很热。但是那头牛不知道是因为路走多了还是天气过热而吐舌头,因此要询问一下。如果是因为天气过热,则说明今年气候异常,可能会有灾害。这才是位列三公的丞相应当掌管和关心的事情,所以我才会去询问这头牛的事。”
属下们这下对丙吉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寻思还是丞相识大体,疯了和老年痴呆的看来是自己。
有了如此贤明而德高望重的丞相,宣帝自然是对丙吉极为尊重。前面提到过,萧望之是很受宣帝器重的大臣,不过他显然高估了自己在宣帝心目中的地位。
萧望之经常轻视丙吉,身为御史大夫的他上书给宣帝说:“这两年年成不怎么好,可能是三公人选有不合适的(当然不是说他自己不称职)。”宣帝对此很不满,派人下去问萧望之你这是什么意思。萧望之也不怎么当回事,摘了帽子服了个软,心里却大不以为然。
这件事情弄得宣帝很不爽。
丙吉对于萧望之的轻视倒是不以为意,但是他的手下有人看不过去了。丞相司直上书宣帝说萧望之数次对待丞相傲慢无礼,而且还经常找手下人买东西完事不给够钱,他手下人为此贴了不少钱,请求将萧望之治罪。
两件事情合在一起,宣帝也觉得有必要杀杀萧望之的傲气顺便给丙吉讨个公道。于是将萧望之降为太子太傅,而前面提到的黄霸也是因此才顶了缺升为御史大夫。
丙吉就这样兢兢业业地做着他丞相的本职工作,直到五凤三年(前55年)春。
这一年,丙吉病重,宣帝亲自来看望丙吉。并向丙吉询问身后事:“万一丞相有个三长两短,谁能接过丞相的接力棒啊?”
丙吉先是推辞:“皇上对于群臣的德行才能应该是最清楚的,臣愚钝,不甚明了。”
宣帝说:“都这会了,丞相就别谦虚了。”
丙吉于是推荐了三个人:西河太守杜延年、廷尉于定国和太仆陈万年。这应该是丙吉作为丞相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个贡献。
五凤三年春,丙吉病逝,走完了他没有丝毫污点的一生。
丙吉去世后,黄霸接任丞相。宣帝采纳丙吉的意见,升迁杜延年为御史大夫,但是杜延年由于年老体衰不久就辞职了。于是又用于定国继任御史大夫,等黄霸去世后,于定国接任丞相,丙吉推荐的陈万年也得以继任御史大夫。
以上几人都颇为称职,宣帝由此感叹:丞相丙吉颇识人。
丙吉由于一生德行无亏,恪尽职守,得以成为仅次于萧何和曹参的西汉第三名相。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