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5168 更新时间:22-11-25 23:14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上皇帝,改元洪武,大明王朝正式成立,由此开创了新的辉煌历史。
然而,帝国成立之时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蒙元势力仍然在北边存在,张士诚和方国珍残部逃到海岛兴风作浪,此外倭寇时不时就来侵扰。“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倭寇”,简而言之就是侵扰劫掠中国的日本海盗集团。倭人从明朝初期就开始侵扰中国,在此后的清朝、民国时期,更是不断入侵中国,给我们国家造成深重的灾难。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倭寇入侵福建。洪武二年,倭寇进犯山东,掠民男女而去;倭寇多次侵掠苏州、崇明,杀害居民,劫掠财物;还有倭寇进犯浙江温州以及广东的惠州、潮州等。洪武三年,倭寇进犯山东,被击退后转掠温州、台州、宁波。洪武四年,倭寇再次侵犯浙江。洪武五年,倭寇进犯福建宁德,杀害百姓350余人,焚烧房舍千余间,劫掠粮食250石。。。。。。洪武年间,每年都有倭寇进犯,中国沿海地区深受其害。好在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采取措施予以有力打击,才没让倭患严重起来。
明朝初创时期,百废待兴,需要争取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并不轻易对外用兵。他想到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试图采取儒家的德治思想,通过以德怀远,让周边国家诚服。洪武元年,他就派出使臣,带上国书,前往日本,一方面想告诉日本,元朝已经被推翻了,新的国家大明已经建立;另一方面也想与日本实现睦邻友好。但是,大明使臣到达日本九州后,想与怀良亲王见面会谈,却遭到日本南朝怀良亲王的断然拒绝。此时的日本为南北朝时期,国内有南朝、北朝两个对立的朝廷。怀良亲王为南朝的主政者。
虽然首次出使失败,但明太祖朱元璋并不气馁。第二年,在倭寇进犯山东后,朱元璋派杨载等7人,带上国书前往日本颁发诏谕。国书指出,倭兵数次入寇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百姓伤亡,财产损失。如果你们觉得合适,就派遣使者来我朝修好彼此关系,否则你们就修兵自保。倘若一定要入寇从盗,我们将派舟师前来征讨,逮捕寇盗,以此讨伐不仁者。希望大王好好考虑。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想恩威并施,让日本国王醒悟悔改。但怀良亲王觉得该国书语气较重,有伤日本自尊,一怒之下命令斩杀了5名明朝使者,并将正使杨载和吴文华关了三个月才放回。
常言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在非交战的情况下,日本怀良亲王一下斩了5名大明使者,实在是太过分了。明太祖朱元璋为此非常愤怒。但是,他终究还是克制住了,仍然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莱州府同知赵秩作为使者赴日。当赵秩等人到达日本境内时,起初守关的士兵拒绝赵秩等人入关,赵秩便将国书托人转交给怀良亲王。此时的日本局势发生了变化,南朝重臣楠木正义投降北朝,南朝实力下降。受此影响,因此怀良亲王对明朝态度起了变化,便同意接见明朝使者。
怀良亲王拿着明朝的国书,生气地对赵秩说道:“看了你朝的国书,你朝在威吓我。”
原来,明朝国书写着这样的话语:“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是古今不会变更的定理。我朝曾派遣使者持书到高丽、安南、占城、爪哇等国,他们都能顺天奉命,称臣入贡。而你们愚蠢的倭夷,出没我朝海滨为寇,我朝已派遣使者责问,但你们很久都不回应,朕怀疑是你们国王故意来扰民的。现今我国国家安稳,猛将久无用武之地,智士无处施其谋。而且我国正建造大船,准备惩治你的国家。后来听说那些倭寇来袭并非你们国王的意图,我们才暂停建造大船。但是如果你们仍不安分,时常来侵扰,这必将引起神人共怒,天理难容。我们征讨之师,随时待命。如果你们能洗心革面,共同维护太平,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可以说,措词确实十分强硬,既好好训了一顿日本国王,又希望他们放下屠刀,共同维护和平。
怀良亲王又说道:“我国虽是小国,未尝不仰慕中国的先进文化而上贡,只是蒙古以小国对待我们,起初派出姓赵的使者说着好听的话,实际是派出水军和数十艘大船进犯我们国家,幸好天地显灵,天空电闪雷鸣刮起大风,让蒙古船只倾覆荡然无存,自此不来往数十年。现今新天子在华夏称帝,也派出姓赵的使者前来,是不是像蒙古一样说好话哄人再袭击我们的?”原来,元朝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派出10万大军,渡海进攻日本,后因风暴船只沉没,遭到惨败,但这场战争给日本造成不小的损失,两国因此互不往来。
怀良亲王说毕,示意武士准备动武,武士们拔出刀威胁赵秩,现场气氛十分紧张。但赵秩并不害怕,十分沉稳,不慌不忙地说道:“大明朝已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这也算是为日本出了气。我们的天子英明神武,生于华夏,在华夏称帝,不是蒙古可比的。我是大明的使者,而不是蒙古使者的后人。如果你们悖逆不相信我,那可以先杀了我,但你们的灾祸将接踵而至。我朝的兵是天兵也,可以以一当百;我朝的战舰,也是可以以一当百。况且天命所在,你们怎么能违背呢?怎么能将我朝对你们的礼,与蒙古对你们的袭击相提并论呢?”
在赵秩耐心和有礼有节的解释下,怀良亲王终于被说服了,于是向赵秩致歉,且礼遇有加,并表示愿意派遣使者前往大明,重新修好两国的关系。
怀良亲王这次说到做到,果真派出僧人祖来、明空及通事徐本元等9人组成的使团前往大明,让使者奉上表文称臣,表文写得十分客气,夸赞大明皇帝是圣神,非常智勇,整顿乾坤易如反掌等。并献上贡马以及硫磺、玛瑙、枪、刀等贡品,此外还送还从宁波、台州掳掠去的人口七十余人。明太祖朱元璋获知该消息,大喜,心想付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他好好宴请和赏赐了日本使者,还赐怀良亲王《大统历》及珍贵的丝绸等。
经过与日本使者谈话,明太祖朱元璋了解到,原来日本并存两个朝廷,怀良亲王只是南朝的亲王,日本还存在着足利将军主政的北朝。他觉得有必要跟日本北朝也加以联系。他知道日本极度崇尚佛教,于是密令僧人祖阐、克勤等八人以送使者回国为契机一同前往日本,设法与北朝取得联系。祖阐到日本后,恰值日本南北朝发生战争,南朝担心祖阐等使者与北朝建立联系,于是很不客气地将他们进行扣留。即便如此,祖阐仍写书信设法让人转交给北朝,北朝室町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满获得消息后,派人迎接祖阐,双方进行了接触。
由于被扣留较长时间,祖阐、克勤两年后才得以回到大明国南京。祖阐向明太祖作了汇报。明太祖朱元璋对怀良亲王的做法十分不满。而且不久,又传来倭寇入侵山东的奏报,朱元璋更加气愤,骂怀良亲王真是背信弃义、倭寇真是欺人太甚。
此后,日本遣使入贡,但由于没有表文,加上朱元璋正在气头上,因此加以拒绝。洪武九年(1376),怀良亲王遣使前来,并献上马及方物,且写了表文表示谢罪,但朱元璋觉得表文写的歉意不够真诚,在使者要回去时,朱元璋回诏谕,对日本进行批评指责。此后几年,倭患依旧,日本也有遣使团前来,但朱元璋借故没有表文予以拒绝,要不就回诏谕予以谴责,骂他们如井底之蛙,妄自尊大,肆侮邻邦,傲慢不恭,纵民为盗,贼害邻邦;威吓他们大明不是好惹的,必将予以还击,你们日本将迎来大祸,承受兵锋攻击。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怀良亲王仍不思悔改,似乎也不害怕,有意跟朱元璋掰掰手腕似的,特意托人向朱元璋回了封信,《明史•日本传》记载了信的内容,信中主要意思如下:
你们中华有君主,难道就不允许夷狄之族有君主?天下是所有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我们也是有份的。我们倭国虽然是个偏僻弱小的国家,城池不满六十个,封土不足三千里,但我已存知足之心了。陛下您是中华的君主,是万乘之君王,拥有城池数千个,封土百万里,但还存有不知足之心,常起灭绝异邦的意图。这可是不妥的。要知道,上天忽发杀机,便会移星换宿;大地忽发杀机,便会龙蛇走陆;而人忽发杀机,便会天地反覆。我听说贵朝廷有兴战的意图,其实我们小国也有御敌之策,我们的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然已有防备,岂肯跪在路途中遵奉你们?倘若是您胜我败,尚且可满足贵国的意图;但若是我胜您败,您就蒙受小邦的羞辱了。所以,我们还是以讲和为上策,以罢战为强计,免得生灵涂炭,希望贵国考虑清楚。
此信表面上夸赞明朝,但其实是极尽挖苦嘲讽,表明日本虽小,但是做好准备的,不怕打仗,当然最好是讲和罢战。朱元璋看到此信,气得都要爆掉,他真想派军队好好教训小日本,但是想到元朝曾失败的前车之鉴,就作罢了。这也体现朱元璋还是十分克制的。
在此前,明朝发生了十分轰动的宰相胡惟庸谋反案,也与日本有关联。据《明史》记载,胡惟庸想凭借日本的力量助他谋反,于是以厚礼勾结宁波卫指挥林贤,佯装向朝廷奏报林贤有罪,便把他贬谪到日本居住,命他暗中要联络日本君臣。不久胡惟庸又上奏朝廷请求恢复林贤的职位,派使者将他召回来,林贤则暗中致书信给日本国王,向日本借兵帮助胡惟庸企图推翻朱元璋的统治。林贤回来时,日本国王派僧人如瑶率军兵四百多人,谎称入贡,进献巨大的蜡烛,在蜡烛里面藏了火药和刀剑。日本军兵到达时,不料胡惟庸已经失败被抓,因此该计谋没能实行。而朱元璋开始并不知情,直至过了几年,这事开始败露,朱元璋下令灭了林贤的族,且对日本特别恼怒,决意断绝与日本国的往来,专心一意致力于海防建设。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颁发《皇明祖训》,将日本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朱元璋以祖训的形式告诫其子孙,像日本这样的小国,隔着大海,偏在一隅,即便得到其土地,也不足以供给;即便得到其人口,不足以驱使。假设其不自量力来骚扰我们,那他是不道义的。如果它不构成隐患,而我兴兵讨伐它,那也是不道义的。我担心后世子孙依靠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没有理由就兴兵,导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无故去侵犯人家。
朱元璋虽然靠军事起家,但他特别谨慎用兵,不让后代子孙做因小失大的事,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就像鸡肋一样,讨伐没有什么意义,还是少理为妙。人不犯我,我就不要犯人,当然,如果人要犯我,我必犯人,因此也要做好军事准备工作。这也体现了他怀柔远人、奉行和平外交的策略,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他也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开创了永乐盛世。政治上,他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注重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朱棣也积极通过外交途径,试图与日本进行友好往来。建文四年(1402年)他即位后,便派遣使者带上登极诏书告谕日本。永乐元年(1403年),又派遣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偕同僧人道成前往日本。准备出发的时候,恰巧日本贡使到达宁波。但是日本贡使带来了兵器且卖给百姓,礼官李至刚奏报:“按惯例,番使来到中国,不得私自携带兵器卖给百姓。应让官府审查他们的船只,将违反禁令的人悉数押送到京师。”不过明成祖朱棣十分宽容,说道:“日本前来进贡,路途遥远,十分艰险,花费不少,将他们的物品卖了以资费用,也是人之常情,岂能一概以禁令拘捕他们。至于他们的兵器,允许他们以时价销售,不要阻止他们向化中国。”
此后,两国互派使者往来,每次日本上贡后,大明也予以重重的赏赐,十分大方,十分客气。如永乐元年十月,日本使者到来,带来日本室町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满的表文及贡物。朱棣亦厚礼之,并派遣官员偕其使者一同回国,还赏赐足利义满冠服、龟钮金章及锦绮、纱罗等。永乐六年,日本使者回国时,请求赏赐仁孝皇后所制的《劝善》、《内训》二书,朱棣当即命令各给百本书。
特别是每逢大事时,两国更加重视交往。永乐二年,当明朝册立皇太子时,日本遣使来贺。当足利义满去世时,日本国世子足利义持遣使报告其父亲的丧讯,明朝命中官周全前往日本吊祭,给足利义满赐谥号恭献。当足利义持当上大将军后,大明派遣官员持皇帝的敕令,封他为日本国王。从中可见大明在当时确实是天朝上国,还能封另外一个国家的人为国王,实在是太牛了!
在御倭方面,日本政府能够积极配合大明,共同打击倭寇。当时日本对马、台岐诸岛仍有倭寇到中国滨海劫掠,大明告谕日本国王逮捕这些倭寇。日本国王十分听命,果然发兵尽歼其众,还将魁首二十人押送到大明,并上贡。明成祖十分高兴,予以嘉奖,并派遣鸿胪寺少卿潘赐与中官王进出使日本,赏赐日本国王冕服及钱钞、锦绮等,且归还所献的人,令日本自行处置。后来,日本决定将贼首蒸杀,够狠的。永乐五年、六年日本频频入贡,且将所捕获的海寇献上。当足利义持主政后,沿海倭寇进犯的警报又响,明朝再派官员告谕足利义持进行剿捕。足利义持听命,果真将海寇逮捕并献给大明处置。朱棣十分满意,进行嘉奖。
据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一书统计,永乐年间,倭寇进犯大明共27次,平均每年1。23次,比洪武年间平均每年1。42次略有下降,但仍不少。此后的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嘉靖年间,两国仍然互派使者交往,但是倭寇不断进犯,特别是嘉靖年间尤其严重。这也说明,外交对御倭有一定的作用,但仅靠外交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