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3749 更新时间:22-11-25 23:19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出使外国的船队战斗力也是十分强悍的。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出使西洋的太监张谦率船队行驶到浙江金乡卫海域时,突然遇到倭寇,明军才160多人,而凶悍的倭寇足有4000多人,按一般逻辑,张谦等人算是看到鬼门关了。然而张谦毫不畏惧、沉着指挥迎战,率船队与倭寇大战数十余合,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倭寇大败,死伤无数,其余的倭寇匆匆逃窜。这是以一敌二十五的战斗,真正的以少胜多,真是太神了!朱棣得知后,重重赏赐了张谦等官军,激励队伍斗志。该大捷也说明当时的太监着实厉害,其实郑和本人也是太监,但拥有超群的实力,让人刮目相看。
要建设强大的水军,自然离不开舰船的配备。早期时,倭寇劫掠后,速速乘船而去,官军想追捕,却缺乏船只,没法追击,只能看着倭寇离去而叹息不已。因此造船成了当务之急。
水军将军廖永忠最了解船的重要性和必需性,他向朱元璋建言道:“臣听闻倭寇侵扰濒海的百姓。臣发现倭寇像老鼠一般潜伏在海岛,乘风之便,放肆地侵掠。臣建议东南沿海各地应多造多橹快船,命令各军将督造。没战事时,则利用船只进行巡海,一旦倭寇来了,则用大船迎战,用快船追之。让倭寇欲战不能赢,欲退没法逃走,这样我们就可以剿捕之。”朱元璋觉得言之有理,便采纳了廖永忠的建议。
于是,明朝着力发展造船业,特别是沿海的江浙、福建、广东建置造船厂造船。一艘艘船只出厂投入使用,以便海上巡逻。洪武三年,令水军二十四卫,每卫配备五十艘,共配备1200艘。洪武五年,又令浙江、福建增造海船660艘,以抵御倭寇。洪武二十二年,令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检司也如此,由此,据统计其时沿海卫所和巡检司至少拥有3500艘战船,这让防御实力大大增强。
当时朝廷在工部设了都水清吏司掌管造船业,都水清吏司拥有直属的南京龙江造船厂、清江造船厂、卫河造船厂等。特别是南京龙江造船厂规模宏大,该厂靠近长江,占地约达800多亩,工匠400多人。该厂造船十分专业,分工细致,下设篷厂、细木作坊、油漆作坊、艌作坊、铁作坊、索作坊、缆作坊等。工厂机构健全、指挥畅通、制度严密、管理严格,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后来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也在该厂制造,故该厂又被称为宝船厂。据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宽一十八丈(约长147米,宽51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龙江造船厂能造如此巨舰,由此可见其实力之强。
除了都水清吏司直属的造船厂外,明朝还在沿海地方特别是浙江、福建、广东,由地方布政司设立大小规模不等的造船厂,也建造各种类型的、大小不一的战船供水军使用。
明成祖朱棣也十分重视造船,多次下令各地造船。在永乐元年,就命浙江观海卫造船36艘、福建都司造船137艘,以便追捕倭寇;永乐二年,又命浙江都司造船1180艘。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元年至十七年,全国造舰船达2700多艘。特别是为了郑和下西洋,造了数千艘船只,这推动造船业更加发达。受造船业发达的影响,各地水军能够配备大量的船只,防御倭寇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当时造的船形制多样,有楼船、蒙冲、斗舰、走舸以及八百料、四百料、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等。
楼船,顾名思义,是一种建有多层楼的船,一般为三层,属大型战船,可当指挥船使用;船的两舷内侧开弩窗矛穴,方便对外射击、刺杀;因船体巨大,其稳定性强,甚至可犁沉敌船,但机动性相对较弱。
蒙冲,因船头及两侧蒙以牛皮而得名,牛皮起到防御箭、石的作用,该船比楼船小,速度快,机动性相对较强。
斗舰是一种中型战船,两侧有墙体可遮蔽士兵身体,属于攻击性战船。
走舸为小型战船,约可乘八名勇士,其机动灵活,便于偷袭。八百料的料是容量单位,一料即一石,重量一百二十斤,八百料、四百料均属于较大的船,坚实而稳固,利于在大海巡逻,让敌人看到后有种畏惧心理。
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视战斗情况需要而选择使用。
当时的水军除了配备传统的刀、枪、弓箭、藤牌等冷兵器装备外,还在舰船上配置了火炮、鸟铳等火器。火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明朝加强海防建设的另一举措,则是加强卫所的建设。
明朝初年,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犹如诸葛亮再世的开国功臣刘伯温,向皇上朱元璋建议在全国各重点地区建立卫和所,以拱卫京师和稳定地方。朱元璋赞同,便在全国推开卫所制度。由此卫所制度成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卫、所设置在军事要地,大致是一州之地设所,几州相交之地设卫。一卫有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前后中左右5个千户所,一千户所编1120人,长官为千户。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一百户所编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下又分为两总旗和十个小旗,每总旗编50人,每小旗编10人。
在沿海地区,从北部的辽东到南部的广东,明朝也大量设置卫所。大致是辽宁设8卫1所,北直隶1卫,山东10卫、5所,南直隶9卫、10所,浙江11卫、30所,福建11卫、13所,广东8卫、29所。浙江、福建、广东设置的卫所最多,主要是该三省最容易遭到倭寇的侵袭,海上防御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事项。于是朱元璋令开国名将汤和赴浙江筹划海防,汤和到浙江后,置卫所,筑城池,把倭寇阻挡在海岸一线。随后,朱元璋又命周德兴行视闽粤,周德兴便在福建、广东军事要地广置卫所、筑城池。这些卫所和城池成了沿海抵御倭寇的重要屏障。
笔者家乡诏安县在洪武年间由周德兴主建了一千户所,即玄钟所。该所位于军事要地梅岭半岛东端,前方就是汪洋大海,旁边是天然良港宫口港,往南不远就是广东。笔者多次前往该所考察,所城保存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亦是旅游名胜地。所城依山势砌条石筑成,周长一千八百米,城墙面宽三至三米五、高六米,建有城楼、女墙、望洋台、烟墩(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以及生活必需的窝铺、水井等,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曾在此屯兵。城内山脚下有座历史悠久的关帝庙,似是在激励将领驱走贼寇,保境安民。山上的诸多大石头留有诸将官的题字,写得雄浑豪迈,似在诉说当年的抗倭功绩。
明成祖朱棣也十分重视卫所建设,由于他将京师迁到北京,为了加强对京师的防卫,他加强渤海沿岸的海防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六卫一所,此外在闽浙一带也适当增设新的卫所,并对城池进行修建加固,以此巩固海防。宣德年间,朝廷又在渤海岸增设5卫。正统年间,户部侍郎焦宏奉命先后前往浙江、福建整饬海防,基于沿海卫所没有划定固定的责任区,容易导致互相推诿的情况,故他对各卫所的责任区进行明确,使各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更加有利于海防的巩固。由此,沿海的卫所体系已经十分完备,此后历朝历代只是做个别调整罢了。
卫所实行屯田制,即一部分人守城、一部分人种地,这样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减轻朝廷经济负担。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内地的卫所,大致是守城和屯田的军士各占一半;但在沿海的,大致是屯田的军士占十分之三,而守城军士占十分之七,比内地高两成,从中体现沿海的卫所更加重视守城抗倭。
建了这么多的卫所,自然需要不少军士驻扎,那么兵源从何而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其一是将南征的队伍编配到卫所。如洪武元年,入闽作战的明军奉命建卫所,之后就编配到卫所戍守。其二是归附的武装力量,包括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和元朝投降的军士。如洪武四年,将方国珍余部、元朝残余军士等共十一万多人编到各卫为军。其三是在海上从事水产捕捞的蜑民。如洪武十五年,将广州蜑户万人纳入水军。其四是从民户中抽丁。如汤和在浙江整饬海防时,就让绍兴等府民,凡四丁以上者,抽一丁为戍兵。周德兴在福建整饬海防时,以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民户三丁取一到卫所戍兵。其五是因获罪被充军的人员。
明朝除了加强卫所建设外,还建立水寨和巡检司,进一步提高海防能力。
卫所主要是建在陆地上,而水寨则建在重要的岛屿上。东南沿海有诸多的岛屿孤悬海上,若没有加以防卫,则很容易被倭寇占领当作据点,对内地安全造成威胁。为此,朝廷便先后命汤和、周德兴、焦宏等到东南筹建水寨。在浙江建设的水寨有沈家门水寨、黄华水寨、江口水寨、飞云水寨、镇下门水寨、白岩塘水寨等。在福建建设的水寨有烽火门水寨、小埕水寨、南日水寨、浯屿水寨、铜山水寨等。水寨拥有一定数量的常驻兵守卫,如位于福州的烽火门水寨常驻兵额四千余人,位于兴化的南日水寨驻军四千七百人,而漳州的铜山水寨的驻军则为一千八百多人。水寨拥有战船,如南日水寨战船二十九艘,铜山水寨战船二十艘。水寨构成海上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并于卫所相辅相成,发挥出重要作用。
明朝还广泛建立巡检司,并纳入海防体系中。巡检司是明朝驻扎在地方以维护乡村秩序的基层组织。在沿海地区,巡检司兼有海防职能,与卫所制度相关联,是卫所制的补充。因为明朝地域广阔,卫所不可能管控广大地方,而沿海巡检司设置在要冲处,如倭寇易于进犯之地或交通要道,易于及时发现敌人,并联络卫所,有效弥补卫所防御的空隙。周德兴到福建后,就在暇隙地增置巡检司四十五处,巡检司有寨城,有官,有射手百人,分隶与诸卫,增强防御。由此,一旦倭寇进犯,有岛屿水寨的防卫,登岸有烽火台报警,有巡检司盘查,有卫所军的堵截,可以说是层层设防,让倭寇的侵掠企图难以得逞。这对确保国家太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