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2569 更新时间:23-07-20 21:34
胡宗宪除了重用俞大猷、戚继光、谭纶、卢镗等名将外,还重用一批有谋略、有特长的杰出人才,招募他们充当幕僚,帮忙出谋划策、撰写奏疏以及编写军事书稿等,做到人尽其才。这些人员包括唐顺之、徐渭、茅坤、郑若曾等。
唐顺之出生于正德二年(1507年),字应德,号荆川,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唐顺之天生聪明并极具个性,年纪轻轻就遍览经书,且读书和创作不辍,被称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是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任庶吉士、兵部主事、翰林院编修等职。当时,张璁看重唐顺之是个人才,想收罗他,但遭到唐顺之的婉言谢绝。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顺之因与张璁性格不投,便以生病为由,请假回家。张璁开始搁置不批,这时张璁手下告密唐顺之有意疏离他,张璁心中恼怒,批准还乡,并表示永不叙用。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批准唐顺之官复原职。当时嘉靖皇帝长期深居内宫,不受朝贺,唐顺之忧虑朝政,便与廷官罗洪先、翰林编修赵时春上《东宫朝贺疏》,请求朝见太子朱载壡。这触怒了皇帝,唐顺之因此被削籍。于是唐顺之回到常州,潜心治学,满腹经纶。
胡宗宪深知唐顺之有经世济时之才,且熟悉江南海防情况,通晓军事,因此想重用他,经常拜访,与其商议讨贼御寇的策略。唐顺之见倭寇危害东南沿海地区,到处攻城略地、打家劫舍,因此极为愤慨,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倭寇赶尽杀绝,因此愿意与胡宗宪谋划抗倭大计。他与胡宗宪讨论国家事,经常泣下沾襟,发誓以身许国。他向胡宗宪建议,加强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陆,减少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他还身先士卒,战斗在抗倭前线,有一次亲自率领舟师于海上发动进攻,斩敌一百二十人,沉敌船十三艘,缴获无数的战利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唐顺之因功升为太仆少卿,进右通政。后多次立功,唐顺之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诸府,兼提督军务。唐顺之因多年在海船上奔波抗倭,不幸染病,但仍然支撑着病体泛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初一,唐顺之乘船巡视至通州(今南通),端坐而逝,年仅54岁。唐顺之留下许多著作,包括《荆川先生文集》《文编》《右编》《史纂左编》《两汉解疑》《武编》《南北奉使集》《荆川稗编》《诸儒语要》《左氏始末》等。
徐渭也是胡宗宪幕僚中重要的成员。徐渭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画家、文学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在抗倭上亦有突出贡献。他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一趋向衰落的官僚家庭,早年命运多舛。其父徐鏓曾任四川夔州府(治今重庆市)同知,母为侍女小妾。徐渭出生百日后,其父便去世。徐渭的生母又被逐出家门,徐渭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对他而言刺激颇深。徐渭少年时天才超逸,文思敏捷,六岁学习《大学》时每天能背诵千余言,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享誉远近,被称为神童。但是,徐渭考科举却屡次不中,自从二十岁中秀才后,连续八次乡试都未中举。在他二十五岁时,家产被豪绅霸占;他二十六岁时,妻子得病早逝,可谓家破人亡,够凄惨的。
徐渭喜欢读兵书,对政局十分关,是个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心。当倭寇侵犯东南时,徐渭一方面写诗予以抨击,另一方面积极地投入到抗倭战争中,几次还冒险跟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显示出军事才能,这引起了胡宗宪的注意。胡宗宪邀请徐渭充当幕僚,徐渭答应,任记室。期间他除了起草大量文章外,还为胡宗宪出谋划策。这是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他为胡宗宪所写的《代初进白牝鹿表》和《代再进白鹿表》,文辞优美,获得嘉靖皇帝的赞赏。他还为胡宗宪招抚王直、徐海出谋划策,最终成功招抚。虽然徐渭行为放荡不羁,上班迟到,甚至喝酒误事,但胡宗宪不加责怪,体现出胡宗宪对徐渭的理解和信任。胡宗宪出事后,徐渭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也担忧自己受到牵连,对人生感到失望,以至患上精神疾病。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篇篇、一幅幅惊世骇俗的诗文和名画。
茅坤是胡宗宪十分赏识的人才。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吴兴)人,是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军事家。巧合的是,他与胡宗宪是同榜进士,即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二人可谓颇有缘。茅坤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礼部主事、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等职,颇有政绩。但后来因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被人诬陷而解职回乡。茅坤雅好谈兵,很有才干。胡宗宪深知茅坤是个人才,便邀请他做幕僚,共商兵事。茅坤欣然应允。胡宗宪在决策军事行动中,经常向茅坤请教。后来取得的抗倭功绩,茅坤也是有出力、有功劳的。胡宗宪还向朝廷奏请任茅坤为福建副使,但由于吏部挟制而未委任。茅坤代表作有《《唐宋八大家文钞》《白华楼置稿》《玉芝山房稿》《纪剿除徐海本末》等。他还是位收藏家,有藏书楼数十间,仍充栋不能容,书楼名“白桦楼”、“玉芝山房”等,收藏宋元刻甚多。茅坤十分高寿,整整活了九十岁。
郑若曾亦是胡宗宪十分器重的幕僚。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昆山人,明朝著名的布衣军事家、战略家。郑若曾三十三岁考取秀才,后被推荐入国子监就读,成为贡生。但是仕途不顺,后索性回乡潜心钻研学问,凡天文地理、山经海籍无不周览。当时东南倭患严重,郑若曾痛心疾首,并绘了沿海各地地图,希望有助于抗倭。胡宗宪正愁军事部署时无图可用,当看到郑若曾所绘制的地图,啧啧称赞,加上知道他学识渊博,决定要招他入幕,以重金礼聘之。郑若曾终于接受胡宗宪的邀请,辅佐平倭事宜。郑若曾不仅亲自参加抗倭斗争,还撰写了许多有关御倭方面的著作,包括《筹海图编》《日本图纂》《江南经略》等。这些书绘制了大量的地图,还对日本历史、地理、倭船、倭刀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成为研究倭寇的详实且重要的史料。特别是《筹海图编》一书广为流传,甚至在日本、朝鲜等国家影响也非常大。郑若曾为人低调,品行更出众,深受江浙文人志士尊崇。因平倭有功,朝廷授锦衣给他,但郑若曾未接受;胡宗宪还推荐他去修国史,郑若曾亦没有答应。郑若曾他虽为布衣,但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报效国家的抱负。
胡宗宪招揽作为幕僚的人才还有沈明臣、王寅、管懋光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叙述。总之,胡宗宪性喜宾客,重视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用人环境,许多人才愿意在他的麾下发挥光和热,助力抗倭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