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隨論讀書

章節字數:1312  更新時間:06-12-25 17:15

背景顏色文字尺寸文字顏色鼠標雙擊滾屏 滾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中國的傳統讀書人喜歡說自己少年束發受書,至老無成,我覺得有一半是謙虛,另一半也是實話。說謙虛,指的是老而無成,但是畢竟少年開始的時間不算晚,有一些讀書人的矜持在,闡述了自己能與高人論答的可能與可為;說實話,那就是這些讀書人認識了吾生也有涯這個道理。  

以前的讀書人看古書籍,以為浩如煙海,究竟有多少,論點不一,以唐五代雕版印刷術到辛亥革命止,論點主要有幾種:王樹偉先生在《中國古籍知多少》裏說“總數在二十萬種以上”;北京圖書館楊殿珣先生根據書目,在《談談古籍與古籍分類》裏說估計有十五萬種;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李一氓先生則說有八到十萬種。這麼多的古籍,確實是浩如煙海,該怎麼讀?  

晉陶五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當然是一種讀法,我個人就比較喜歡,覺得這麼讀書是個趣事,很容易把古人所謂三餘之類的方法操作起來。但是內心還是比較佩服那些讀叢書的人,以為那樣讀書的才算文化者。  

不過什麼是叢書還比較費躊躇,因為論點也不一致,比如清錢大晰在《潛研堂文集》第三十卷中提出“薈萃古人書,並為一部而以己意名之”;  清王鳴盛在《蛾術篇》裏提到“取前人零碎著述,難以單行者彙刻”;  清李調元在《童山文集》的《函海後序》中說“以數人之書合為一編,而別提一總名者”;  清繆荃孫則在《校刻儒學警悟七集序》中說“至取各書之全者,並序跋不遺”。以上說法,正所謂對彙總的範圍各執一辭,很難說哪種說法完全欠妥。但是回到“叢”這個字上來,就可以咀嚼一番。許慎的說文裏提到“叢,聚也”,《尚書.無逸》裏說“是叢於厥身”,漢馬融注解為“叢,總也”;《後漢書.馮衍傳下》中說“惡叢巧之亂世兮”,唐李賢注為“叢,細也”。對於這些說法,我認為都隻是說了叢這個字作為動詞或者形容詞的某一方麵意思,比較權威的還是新版的《辭海》。  

開始有叢書這一說法的是唐陸龜蒙的《笠澤叢書》,有一次一個朋友和我說韓昌黎的《剝啄行》就有“門以兩版,叢書其間”,年代一定更早,這廝定然忘了這兩句是說書很多的意思,而不是將它們攏在一起做七級寶塔。  

叢書的前身是類書,也就是以特定的體例加以分類,或以韻目,或以字頭部首,或以字頭筆畫,這種形式是工具書。明確顯示類書的出現大概是魏的《皇覽》,這是由儒臣們為魏文帝曹丕“稽查考核”而編纂的書。  

叢書出現的階段比較模糊,先前說的唐陸龜蒙的《笠澤叢書》隻不過有其名而已,不能算真正的叢書。學術界有一種看法,認為最早的綜合性叢書是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悟》,此書成於嘉泰元年(1201年),刊於次年,共收錄宋人著述六種四十一卷,分做七集四十卷。但是也有學者推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的《百川學海》,後來被清繆荃孫得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有了武進陶氏刻本。但是這兩種劃分法都有失公允。南齊的陸澄編輯《山海經》以下一百六十家地理著作,共得《地理書抄》一百四十九卷,到梁代宋昉《地記》出現二百五十二卷的完成,應該說,中國第一部叢書是地理學方麵的。之後的唐代《九經》、北宋的《七經正義》都很早。  

讀叢書也有方向,因為叢書本身就分類別。比如明代王誌堅的《四六法海》、清代姚鼐的《古人辭類纂》屬於通代文集子,而宋代姚鉉的《唐文粹》、清鐵保的《熙朝雅頌集》就屬於斷代文的集子。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標題:
內容:
評論可能包含泄露劇情的內容
* 長篇書評設有50字的最低字數要求。少於50字的評論將顯示在小說的爽吧中。
* 長評的評分才計入本書的總點評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