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498 更新時間:11-03-12 15:58
徽州古城的東門左右有兩座山,左曰鬥山,右曰烏聊山。兩山扼守古歙東門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在鬥山西麵的山腳下,有條曲徑通幽的老街,叫鬥山街。我那時在歙中讀書期間,常常來往於此。從家回來,過萬年橋,步入大北街約一半處,折向東南,從徽州師範的門口經過,步入曲折迷宮般的鬥山街。一色巨大的青石板鋪路,兩傍壁立高大的青瓦白粉馬頭牆的民宅。穿越過青石板巷道出了頭,就到了正街。往東出東門,往西就是解放街。回家時,從東門頭一路走下來不過幾十步,就向北轉彎進入鬥山街。現在入口距離地麵約三米處,上麵橫著一地名牌:鬥山街。真正鬥山街的石牌坊離這裏還有幾丈路。
近年來,隨著旅遊的興起,本來比較偏僻而幽靜的鬥山街,它在古歙徽州的文化曆史名城中的地位重新得以確立,它潛在的價值和商機被發現、開發。鬥山街是一處集民居、古街、古雕、古牌坊和古井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遠在明代之前這裏就建有街道,現在呈現在我們麵前約半華裏路長的古街,大都是建成於明代的鬥山古街。保存比較完好的幾家徽商住宅,成了著名徽派建築的代表。其中以汪、楊、許、潘四大家族所營造的深宅大院,最值得步入廳堂細細觀賞和探訪一番。
這些深宅大院,冬暖夏涼。寒冬臘月,呼嘯的北風吹不進,地溫不容易散失,即便外麵下雨下大雪,深宅院內仍然不覺那麼陰冷;夏日,盡管大街上朝陽似火,熱浪滾滾,這邊的深宅院內的地麵上仍不時散出絲絲涼意。夏日,除了太陽當頂那午時三刻,走在古老的鬥山街上,陣陣弄堂風吹來,清心涼爽,真是愜意。
如果你從大北街中途進入鬥山街,有極為醒目的黃予石世傳婦科牌樓。歙縣是新安醫學的發祥地,黃孝通於南宋孝宗時禦賜“醫博”,傳於十四世孫黃鼎鉉,十七世孫黃予石,曆經二十五世,代不乏人,成為新安醫史上世傳最久的婦科世家。黃予石的婦科救治了難以計數的婦女病痛疾苦和不孕不育的煩惱。
楊氏家宅據傳始建於先祖楊寧。楊寧,歙縣城中人,字彥謐,明宣德五年進士,曆任江西巡撫、禮部尚書。楊氏家宅布局十分合理,設有廳堂、譙樓、廂房、樓廳等。廳堂氣勢宏大,雕梁畫棟,做工精致。
鬥山街的一座磚質的孝烈牌坊,向人們敘述著一位少婦的悲慘人生。這座牌坊建於清順治七年,以旌表一位因絕食殉夫吳沛童生的黃氏少婦。每每看到這種牌坊,心中不免一陣心酸,不禁勾起人們對封建禮教的憎惡和控訴。
在鬥山街還有一座木門坊,旌表江萊莆妻葉氏貞節之門的門坊。傳說當年朱元璋為了躲避元兵的追蹤,在鬥山街江萊莆家窗下的廢墟中躲藏了七天七夜,並得到江妻的給食,得以生還。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忘當年救命之恩,派人來接葉氏入宮,無柰葉氏守寡不從。皇帝便賜建這座牌坊以旌表葉氏女子。
鬥山街路旁水井就有幾口,最著名的要數蛤蟆井。相傳鬥山街原來是缺水的,唐朝貞觀年間,當地居民從一對蛤蟆藏身的地方打出了兩個泉眼,湧出清冽的甘泉來,於是在那裏掏井,終成這口曆經一千多年永不幹枯的蛤蟆井。
鬥山街不僅在向人們述說著封建禮教的血和淚,也向人們展示當年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還向人們陳述當年的黃予石,在為婦女和人類後代的健康所作出的努力!
有一次,我遇上了一群背著畫板,提著一桶畫筆、顏料、和小折凳的學生,來到鬥山街,男男女女,三三兩兩分開各自佔到了有利的位置,張羅開來,對著那久經風霜雨雪斑駁陸離的神秘深宅大院作起畫來。聽他們的“啊啦”和“小牙兒”口音,猜測他們大概是來自滬杭一帶。湊上去一打聽,原來是浙江美術學院的學生,來古歙徽州和登黃山搞畢業創作的。我就自我介紹起來,我在浙江工作,這是我的老家。歡迎你們來用你們手中的筆,把我們的家鄉畫得更加美麗,把它帶給全國和世界人民欣賞!
他們正在用手中的畫筆和色彩在畫布上作出美妙而神奇的回答。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