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2647 更新時間:11-03-12 16:05
一九五六年十月底的一個星期天,晴空一碧萬頃。當日,有數十個同學相約爬黃山。從溫泉開始,穿越綠林修竹夾道的石階,到慈光閣,過從容亭,來到立馬橋。
佇立橋頭稍停片刻,靜下心來,氣沉丹田,觀看對麵石壁上巨大的窠臼大隸書“大好河山”四個大字。觀大好河山,身心立定,左手叉腰間,右手指點,方可把我們對黃山的讚美絕唱體味出來;或雙手叉腰間,抑揚頓挫地一字一字地誦讀,也可領略出當年作書者歌頌黃山的詩情畫意!
在那壁立千仞的石壁上,有數道平行的擦痕,叫青鸞峰壁冰川擦痕,那就是由我國卓越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他所發現的黃山冰川遺跡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冰川擦痕,在地質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於它的發現,結束了我國第四紀更新世時期南方有無冰川的爭論。
一路朝上,不多時便爬到了半山寺。見一老年和尚,我們向前合掌稱師傅,討得茶水喝。寺傍有幾株茶樹。據稱,最為名貴的黃山雲霧茶就產自這幾株茶樹。產自這高山絕頂,煙雲蕩漾,霧露滋培的自然條件下的雲霧茶,氣息恬雅,芳香撲鼻。一股清泉用對開的毛竹筧引入大缸中。傳說,用此山泉衝泡這裏的雲霧茶,有幸飲得此茶水者,老者定當鶴發童顏,延年益壽,青壯者定當鐵骨丹心,如日中天,童稚者定當茁壯成長,聰慧過人。
天都峰的西側的老人峰,半山寺對麵的懸崖上,有一組巧奪天工的景致,形如大公雞展翅啼鳴,取其姿勢稱之為“金雞叫天門”。遊人至此,大都要駐步端祥那金雞如何叫天門。
上行不遠,登上龍蟠坡,轉過身來看老人峰,步移景換,“金雞”不知何時已經飛走了,卻見“五老上天都”。那五塊巨石惟妙惟肖如同五位老翁,攜手持杖,摩肩接踵,正向天都峰頂攀登。登黃山,那是在不斷激活人們思維想像力的過程,或許您後來有所新的發現。
在黃林橋上,我們幾乎天天引領眺望天都峰,此時此刻真正來到了天都峰的腳下了。抬頭仰望,天都峰矗立蘭天白雲之間。手扶鐵鏈欄杆沿著幾乎是垂直的石階或稱天梯拾級而上,不時傳來登山者此起彼伏的吆喊聲,洋溢著青春的激情和活力。攀登天梯約半程,回過頭來麵對玉屏樓可望而不可及,看看腳下,身處險峻的峭壁的山中,感歎當年開鑿天梯的石匠師傅們的驚人毅力和偉大的創造力。環視道傍可見生於石縫中的黃山鬆和黃山杜鵑,石衣隨處可見,偶爾於峭壁之上可見到黃山石耳。不到半個時辰,終於抵達了天都峰的真正天梯。這裏的十幾級石階梯是垂直的,緊緊拉住兩側的鐵鏈一步步爬到天都峰頂,爬完了一千五百六十四檔石階梯,真的登上了一千八百三十米古人稱之為的“群仙所都”,來到了天上的都會。峰壁巨石上有“登峰造極”的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數十人,室外有石,形如同醉仙斜臥,稱之為仙人把洞門,還有一石如桃,乃稱天都之仙桃。鯽魚背呈現在眼前。
鯽魚背,那是一道很短的山脊梁,長約十來米,寬不到一米,左麵是萬丈深淵,右麵是萬仞絕穀,身立天都峰上,真可謂頂天立地,方才領略到古人的“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竟境。我彎下腰來匍匐著爬著過了鯽魚背,盡管手腳並用,左右均有鐵鏈欄杆做保障,可以說是一道萬無一失的安全過道,仍然膽戰心驚。我也注意到許多人是爬過鯽魚背的,也有彎腰弓背過鯽魚背的,還有手攜手相互支援過了鯽魚背的,讓人羨慕的是那如履平地直著腰輕鬆自如地跨過鯽魚背的。如果是走鋼絲的雜技演員來過鯽魚背不知做如何表演?足下的懸崖峭壁的縫隙中,生長著盤根錯節,傲然挺拔的黃山鬆,最著名的有探海鬆。視線跳過東連的缽盂峰遠眺,曾有人稱可隱隱約約望見長江,或許是東方淡薄的雲層,或許是地球曲率的影響,終不見滾滾長江天際流。我曾在古歙的太平橋和漁梁壩上麵北眺望過黃山群峰,現在麵南極目,遠方沉浸在淡藍色的天幕下,或許氣象條件不具備,或許是眼力所不及,不見徽州古城的蹤影。遙望西南方的黃林校園(注:為了發展黃山的旅遊事業,一九七八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黃山林校原校址的校舍全部交付黃山管理局使用,該校已於一九八二年元月完成喬遷於黃山市所在地屯溪,現為黃山學院)在萬綠叢中呈現幾片紅;逍遙溪像一條細長的彩帶飄過黃林橋,飄過湯口,折向東南的崇山峻嶺之中。向西望去,蓮花峰近在咫尺,光明頂也曆曆在目,黃山的三大主峰一覽無遺。極北遠眺,雲煙嫋娜。千山萬壑,已是層林盡染。被淡薄的雲層掩映著的近午時分的太陽,也如同春日的和煦。一陣山風吹來,從半山腰慢慢升騰上來的雲霧就在我們的腳下,宛然騰雲駕霧!
自古至今登黃山天都峰留下了大量詩詞歌賦與記實,遊目騁懷,讚天都之險峻,飽攬千峰竟秀,雲海煙霞,奇鬆巧石,不勝枚舉。但以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和湯口民間俗語“不到天都峰,等於一場空”最精辟,最精妙。
下天都峰也得步步踏實,扶著鐵鏈和欄杆一路下來,不管是後退至天都峰腳的,還是朝前快步下到峰腳的,注重穩健和安全。
從天都峰腳至玉屏樓不甚遠,左側有名聞中外的迎客鬆,倚獅破石而生,高達十餘米,粗達二人合抱,樹齡已越千年,一側枝椏如同巨人伸出手臂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態優美。穿過一線天,登上了天上玉屏。素有天上玉屏之譽的玉屏景區,周圍景點密布,背靠玉屏峰,古有文殊院,現有玉屏樓。玉屏峰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六米,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形成“青獅白象守文殊”的神聖之地。天都峰與蓮花峰各據東西兩側,玉屏峰前觀鬆鼠跳天都,十分形象。在其右側尚有送客鬆,一枝粗大的黃山鬆枝椏伸向去百步雲梯、蓮花峰、光明頂、北海方向的遊客。
從早晨六點多起程,登山活動已超過六個小時,腹中早已空空。玉屏樓的大師傅們早已為登山者準備下了可口的飯菜。我們拿著高檔細瓷小花碗從飯桶中盛滿飯,八人一桌座下來,頭碗飯三下五除二就下了肚,不到一刻鍾,吃了四碗精細白米飯。那些坐滑杆上山的遠方遊客見此羨慕不已。一結帳,每人二角錢。
下山啦!隻見雙足前腳掌輪番點著石階級,如同一陣山風向山下飛馳而去!不用一個小時就抵達了溫泉。抓緊時間洗個溫泉浴,輕輕鬆鬆回到了學校,正趕上吃晚飯。
一天的登山活動和感受,陪伴我度過了幾多歲月春秋!
去年我的兩個小外孫遊黃山回來說,他們是從雲穀寺坐纜車上了黃山。遊了北海,經光明頂到達玉屏樓,再從天都峰西側的古道攀登上天都峰,又從南側新開鑿的新道下到半山寺。我頓感很新鮮。後來才了解到,一九八三年浙江溫嶺石工隊又在半山寺上方,從天都峰的南側峰壁上另辟新徑,開鑿了一條通往天都峰頂的新天梯,全長一千零五十米,共有二千一百七十五級台階。小外孫女雖然還小,也吵著想要爬天都峰。離第一次攀登上天都峰頂,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我心中還盤算著想從新徑攀登上天都峰頂!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