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5122 更新時間:15-04-01 14:28
“。。。。。。然後是靜功止念法: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2.事來則應,事過則忘。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4.有念即止5.收回忘掉6.順其自然,隻要做到這些,你便可以做到止念不驚,靜功止念又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
一、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采取坐式、站式還是臥式,總要周身放鬆,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鬆一鬆,鞋帶也不要係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二、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安靜之後,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炁,心炁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三、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幹淨。更進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裏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鬥、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了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隻能達到中層。氣功家講靜功,能夠做到身體不動即可,並不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中華道家修煉學之築基靜功,認為心靜並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為靜功之高層。於此可見中華道家修煉學之高妙,築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說所能望其項背。除靜功之劃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修“道”一方麵事,非修“丹”之範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修煉築基法之靜功為三大層次。
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內中所含奧妙,直指修煉玄機。丹書雲:“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炁,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為一部性命雙修之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精炁神三寶於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總之,中華道家修煉築基之正法,就是靜功。靜功由“聽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後,聚合性光。雖為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為深刻。聽息之作用,在於聽,而聽在耳,耳屬於腎,腎主炁;觀光之作用,在於觀,而觀在目,目屬於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雖為修“性”,其實不隻煉性,乃為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進入化境。
靜功之行持以上所談,基本上囊括了中華道家修煉靜功築基方方麵麵的問題。但是,恐有修習者對於具體的實行,還有不明之處,因此再作說明如下:
主要一個問題,就是具體用功的時間安排。這一點已在“靜功與生活”第10條談到,就是每天保持半個小時以上,堅持下去。一般來說,持之以恒,修煉一百天,就是“百日築基”之功。可以完成兩大法門中所談到的初步境界。時間可以選擇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時,即子、午、卯、酉四正時。早上三點至五點鍾,這時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因為經過睡眠,大腦較為純淨,如果能夠起身靜坐,會有較好的效果。
我們談到的靜功兩大法門,即聽息和觀光;三大層次,即身靜、心靜、意靜三層。如果一定要說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點由於每個人秉賦的不同,一定會有所差異,因此不好硬性規定,即使築基百日之說,也不過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過若為學道者方便起見,在百日築基的階段之內,專以靜功修習,可以勉強規定一個時間的次第,以便體驗修習的功效。
因為聽息和觀光兩大法門,聽息是經常的做法,觀光不可能限定多長時間就能見光,這個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才會出現。也許最初養靜,就能見光。一般來說,能夠達到第二層次“心靜”的階段,就能見光。因此我們隻能從靜功的三大層次,勉強劃分時間如下:
前半個月,專修第一層次“身靜”。聽息必須要聽,觀光順其自然。
中間一個月,專修第二層次“心靜”。聽息仍舊堅持,觀光有之即可。
後一個半月又十天,專修第三層次“意靜”。聽息、觀光,無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體修習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較容易把握。聽息之法堅持要用,觀光之事不可追求,開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後均歸於無心。對於三大層次,修第一層時不管後二層,修第二層時不管第三層。在限定時間之內,隻體悟一個層次的效驗,這樣逐層遞進。
另外,做功者應當經常閱讀本書,反複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沒關係,先將其大意含藏心中,不知不覺在做功之中,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潛化作用。”
講到此處,袁大剛喘了口氣,說道:“最後,再告訴你一個呼吸吐納、養生的功夫,記得練習時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第一、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鬆一鬆,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
行,可緩步徐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麵頂住。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仍舊按照前麵靜功所講的方法,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這時可用前麵靜功“觀光”煉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觀鼻,鼻下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
第二、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第三、息法: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呐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窩正中,原有一管,上係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氣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所以行氣之時,不可強迫壓氣,也不可強製憋氣。勿執著,勿勉強。隻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呐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蓋當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炁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這時隻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氣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中,是為胎息。《老子》雲:“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最後的養生功夫記住下麵幾條: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隻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含修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炁。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入於肺經大聲叫喊,入於腎經情欲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吃飯,入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煉之中,隻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