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640 更新時間:20-10-20 16:22
作者:史遇春
三
說起來,那個時候,這孩子還真是可憐啊!
孤身隻影,年齡幼小,盲目遊走,他會誤入偏僻荒涼的小徑。天色變晚,無處棲身,張善就會在山中的洞窟之中休息。因為看見過山中有猛虎豺狼的足跡,晚間躲在洞窟裏,他常常會嚇得不敢大聲喘息、不敢合眼睡眠。
前行之中,遇到有河流阻路,張善不知道水深水淺,如何渡過。那時,正好路上有一根木棒,他也不知道害怕,就用木棒探測,深一腳、淺一腳地趟過河流。過河之後,他就欣喜雀躍。
一個八歲的孩子,沒有目標地徒步遠行,一路上擔驚受怕、一路上忍饑挨餓,一天比一天疲憊,一天比一天虛弱。
清宣宗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農曆丁酉年,公元1837年)中秋團圓剛過,八月十七日的晚上,張善來到了滁州東廂一座寺廟的門口。這個時候,他已經疲憊不堪,虛弱過度,一下子就倒在了廟前,起不來了。
這座廟叫做三儀閣。
三儀閣中有一老年僧人,法號智慧。
智慧老和尚平常就樂善好施,他從來不在廟中積蓄財產。隻要廟中有一點多餘的財物,智慧老和尚都會拿出來周濟附近貧困窮乏的人。
八月十八日一大早,智慧老和尚打開廟門,看見有一孩童倒在廟前,他慌忙跑過去查看情況,在孩子身邊叫了好幾聲,孩子都沒有反應。智慧老和尚將手搭在孩子的鼻息處,孩子氣息微弱,已經不省人事了。智慧老和尚趕緊把孩子抱進廟中,一邊安置孩子躺好,一邊安排熬煮薑湯。薑湯煮好,給孩子灌了好多次,救治了半天,孩子才蘇醒過來。
孩子醒來之後,老和尚詢問他的來曆。
經孩子一說,智慧老和尚才知道,這孩子命苦,幼弱無家,四處流浪。
老和尚心生悲憫,就把這孩子留在了廟中。
之後,老和尚智慧安排,讓張善拜自己的徒孫園來和尚為師,還給張善起了個法號,喚作榮發。
老和尚心慈,知道榮發身世悲苦,所以,待他恩養有加。
一年多之後,智慧老和尚帶著自己的徒子徒孫們移住到了滁州城內的龍興寺。
到了龍興寺之後,老和尚看著榮發也不小了,就安排他進書塾上學,讀書識字。
老和尚這樣安排,也是為榮發的未來打算,希望他識字以後,能夠獨立讀誦經卷。
進入書塾之後,榮發的聰明和悟性,都明顯比與他一起讀書的孩子突出。
因為聰明伶俐,悟性很好,讀書用功,所以,書塾的老師也很喜歡榮發,很願意教他。
老師對待榮發,也和對待其他孩子一樣,從來沒有因為榮發是和尚,而對他有偏見或者歧見。
壬寅年(道光二十二年,農曆壬寅年,公元1842年),榮發十三歲。
這一年,振齋先生奉了朝廷的命令,來滁州辦差。
說巧不巧,振齋先生就借住在龍興寺的慧照堂。
住進慧照堂之後,每天晚上,四下俱寂,振齋先生都會聽見僧房有朗朗的讀書聲傳來。
振齋先生覺得很是奇怪:怎麼這僧房之中,會有讀書之聲?
於是,振齋先生就詢問了一番,才知道:
原來,龍興寺中的小沙彌,晚上散學之後,在溫習功課,才有這朗朗書聲。
振齋先生見這小沙彌如此用功讀書,馬上讓人把他召了過來。
小沙彌過來之後,振齋先生想試試他讀書如何,就出了句子讓他對。
振齋先生上句一出,小沙彌應聲而對,而且對句工整。然後,他又當場命題,讓小沙彌作一小講,小沙彌的講述,也是文理明順。
振齋先生看見僧房內外的粘壁大字頗有功力,詢問後得知,這些大字,也是那小沙彌所書。
一番試考、察觀之後,振齋先生覺得,真是有些可惜:
這麼一塊可造之才、讀書的苗子,做了僧人,真是不應該啊!
然後,振齋先生就和智慧老和尚商量,說是:
榮發這小和尚,資質很好,讀書用心用力,是塊可造之材。我想把他收為義子,帶在身邊,教他讀書,培養他成才。不知道老和尚肯將此璞玉相讓麼?
智慧老和尚聽振齋先生這麼一說,也是大喜過望。因為,在那個時代,讀書是很多人向往的正途,是榮耀的事情。所以,老和尚覺得,這也是修來的緣分,他就將榮發交代給了振齋先生。
從此以後,榮發開始蓄發,他又做回了曾經的普通人。
大約也是從這以後,榮發恢複原姓張,改名為允慶。
振齋先生將張允慶帶回之後,專門為他延請了老師,教授他讀書。
八年之後,張允慶也到了應該成婚的年齡。
正好,振齋先生的好朋友合肥(今屬安徽)人王育泉說是,有個合適的人選,跟張允慶很是匹配。
(未完待續)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