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和尚”皇帝和“大脚”皇后

章节字数:5924  更新时间:08-10-31 20:45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到清末的2100多年间,如果不算历次天下大乱中产生的那些昙花一现的割据政权首领,一共有300多位皇帝。翻开浩如烟海的史籍,在字里行间,只能看到一些统治者留下的记录,而真正推动历史进程的劳动人民,不是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名残骸,就是做了忍受不公平待遇的黔首。

    元未明初的朱元璋是个幸运儿。他出身贫寒,自幼流落街头,为了生存,曾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当然也不乏偷鸡摸狗、调戏妇女之举。他大字不识几个,弓箭也没有准星,但他的理想和报负从没有停止过升华,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九五之尊,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与其妻“大脚”马皇后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

    出身贫寒,饱尝人间疾苦

    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时值播种秋小麦的农忙季节。安徽凤阳府的朱家是佃农,全靠辛苦耕作来养家糊口,所以该家的主妇陈氏虽临近产期,仍要和往常一样下地耕作。这天下午,陈氏侍侯一家老小吃过饭后,因牵挂着农活,便匆忙赶往田间地头,不料刚走到路旁山岗边的二郎庙,便把孩子生下了。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这样潦草而又狼狈地来到人世。

    朱元璋之所以取名重八,是因为自宋朝以来,平民百姓如果入官府当差,依律不允许像地方士族那样取名字,只能用行辈和父母年龄核算出一个数目作为称呼。据史载,元代承袭了这一做法:“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黎民百姓取名字的权利,也被统治者剥夺了。朱元璋儿时,家境非常艰难,一家人的生计仅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收入维持。一年辛苦耕作下来,大部分收成却要交给地主,荒年歉收,地主也不减租。为生活所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只得经常举家迁徙,他们在一个地方居住的时间不会超过10年。

    早年的朱元璋目睹了家庭的辛酸和地主的残酷,也深刻地体验了祸不单行的悲惨。他的父亲朱五四因染上了瘟疫而去世,接着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也撒手人寰,朱重四的大儿子不久也跟着夭折于母怀。又过了半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也病故了。由于穷到极处,安葬亲人时,朱元璋连棺材也买不起,只好用草席一裹,草草掩埋。此时的朱元璋,年仅17岁,无计谋生,于是就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做和尚。

    然而佛界也不是净土乐园,由于连年来旱情不减,佃农逃荒无人种地,寺中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少,寺中的主持只得以“岁歉不足给众食”为由,遣散僧众,让他们各自去谋生。朱元璋只得带着木鱼瓦钵,袈裟芒鞋,浪迹天涯随缘募化。

    此次游方募化,他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白天里走村串户化几文钱、一钵饭,夜里投宿古寺或在农家歇脚。深秋腹中饥饿难忍,四处只见荒村断壁,却找不到人家化缘,忽然看到一个废园里的柿树上,居然还有几个霜柿,他喜出望外,摘而食之。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朱元璋曾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依,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而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扬。”

    几年的流浪生活,朱元璋受尽了白眼,阅尽了炎凉世态。但同时也使他掌握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让他从一个乞讨的小和尚成长为一个机智圆融的青年。尤其重要的是,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生疾苦。同时,他也受到了当时盛行于各地的白莲教起义和反元思潮的影响,铸就了他坚强果断而又猜忌残忍的性格。

    奋起反抗,登上九五之尊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觉得要想获得生存,必须造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几个月时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之势。定远豪强郭子兴也带领数万农民响应。

    同样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便于次年投奔郭子兴,郭子兴一见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生意廓然,人莫能测”,便将他收入军中。此后,朱元璋凭着他的精明强干,每战必胜,得到了郭子兴的宠爱,为此郭子兴将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了他。后来,朱元璋见郭子兴病逝后红巾军内部矛盾重重,便精选了24人到定远,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随后朱元璋带兵进入滁州,修城固池,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这时,朱元璋的胸襟开始宽广起来,产生了打天下的念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冯国用、冯国胜(后改为冯胜)兄弟俩来投奔,他们对朱元璋说:“建康(今江苏南京)龙盘虎踞,帝王之都,拔之以为根本,成有势之强;然后命将出师,倡仁义,收人心,不贪子女玉帛,则为有德之昌,而后天下可定。”这番高瞻远瞩的见解,令朱元璋耳目一新,当即就任命他们为军中参谋。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定远儒士李善长来拜见朱元璋。李善长少时有智计,号称“里中长者”,史载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他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与朱元璋一起指点天下大事:“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在这番话里,他再次鼓励朱元璋立志称帝,并以“知人善任,不嗜杀人”这样的话来告诫他,朱元璋随后任命李善长为记室(秘书官)。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朱元璋将著名的四学士征召到自己麾下,他们分别是青田(今浙江文成)的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和浦江的宋濂。朱元璋对这4位优礼备至,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意思是说,他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麻烦几位帮忙。

    这4位先生中,以刘基最为盛名。刘基(1311-1375),字伯温。他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才华横溢、文笔精彩,是江左一带有名的大才子,备受世人瞩目。

    与当年的诸葛亮一样,刘伯温与朱元璋初次相见时,便提出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闻之大喜,将刘伯温引为自己的心腹知己,并任命为军师。刘伯温出山并担任军师后,果然不辱使命,他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并为其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决策。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佐,如虎添翼。他依照刘伯温为他制定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朱元璋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他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同时准备在建康称帝。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升也是个很值得一提的人物。朱升(1299-1370),字允升,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作为一个儒生,朱升虽然身居草野,但无时不在关注着天下大势。他希望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能够有机会施展他的才华,于是就向朱元璋献上了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短短的九字箴言,提出了3项策略,也正是朱元璋整日苦思冥想想要得到的答案。朱升的九字箴言一出口,朱元璋顿时豁然开朗,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登基,正式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为朱氏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们,也大多得到了封赏。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其老家青田县被明太祖朱元璋免去了租税。

    强化君权,重拳惩治腐败

    登上皇位后,朱元璋的着眼点便放在了建立绝对君权上,即以君王为核心,以君王利益为天下至高利益。为了强化君权,巩固铁桶江山,他非常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大力兴办乡村孔学、县学、州学、府学以及国子学舍。

    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贡献在于,他在历史上首次以八股文取士。所谓八股文,亦称时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的题目从“四书”、“五经”文句中选出,考生答题均须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要求文士们“代圣人立言”,每篇以300字至700字之间为宜,不允许自由发挥。

    朱元璋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这一切,都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政策,在全国推广桑、棉、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地使明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人员的管制,对发展手工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出身底层社会的皇帝,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非常痛恨,并且认识到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是激起社会动荡、危及朱家王朝统治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了防止官吏腐败的力度。他采取了许多野蛮的酷刑,其中包括“挑筋去指”、“剥皮实草”、“族诛”等等。虽然这些行为是历史文明的倒退,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制止了歪风邪气的盛行。

    在历史上,人们喜欢谈“兔死狗烹”,并以越王勾践和汉高祖刘邦为例。其实,朱元璋与他们相比并不逊色。他常常策划出一次又一次大屠杀,著名的“胡惟庸案”就发生在明初朱元璋在位期间。

    胡惟庸(?-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10年后升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他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披阅内外诸事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文臣武将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古玩不可胜数。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初二,朱元璋从西华门摆驾出皇宫,要到附近的胡惟庸家去。正行走着,路上突然闯过来一个人,拦着御驾车马。由于紧张,来人用胳膊直指胡惟庸家。朱元璋登上城楼眺望,只见胡惟庸家重重壮士,皆裹甲执兵,埋伏在屏壁间。细一打听,原来胡惟庸老家的井里长出石笋,井水无故涌出数尺高的泉水,祖坟上也火光冲天,他便以为是吉兆,蠢蠢欲动想登九五之尊。

    朱元璋见状,马上调出禁军,逮捕胡惟庸,并迅速将其处死。后来历经数十年,诛连了10余万人。几百年后,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

    史载,太子朱标曾劝朱元璋:“陛下杀戮太过,恐伤天和。”朱元璋便让人取来一枝长满尖刺的荆杖,让朱标去取。朱标见荆杖上长满刺,感到很为难。朱元璋随即取剑亲手把荆杖上的尖刺削去,交给朱标,解释说:“我杀光这些人,是为了交给你一个好掌管的江山啊!”由此看来,什么“谋逆”云云,只不过是借口而已。

    贤明皇后,稳定朱家王朝

    现在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中国古代把优秀女人叫贤内助,马秀英就是朱元璋的贤内助,她是朱家基业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朱元璋早先在郭子兴部因遭谗言,被郭子兴关了禁闭,马秀英便悄悄给他送饭。有一次她做了炙热的烧饼,怕被人发现便藏在怀中,居然烫坏了胸前的肉。朱元璋和郭子兴产生了误会,马秀英就同郭子兴的妻子拉关系,缓和郭、朱之间的矛盾。朱元璋在前线打仗,马秀英带领着军属们做鞋支前。有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的部队包围,是马秀英“负之而行”,半拖半背地帮助朱元璋逃跑,救了朱元璋的命。

    正因为这样,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皇后马秀英。而马皇后恪守妇道,人品极好,后宫没有人不服。史书对马皇后也多有美言,《明通鉴》记载:“后,苏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佐上定灭下,恒劝以不嗜杀人为本。及册为皇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妃嫔皆厚待之。命妇入朝,如家人礼。爱诵《小学》,尝求上表章。上决事或震怒,辄随事徽谏。”可见,马皇后是一个仁慈、恪守妇道的贤后。

    马皇后为朱元璋生了不少儿子,据《历代陵寝备考》称,“后生懿文太子标、秦王樉、晋王、燕王(成祖)棣、周王”。她还为政事操心,并多次挽救了大臣的性命。马皇后令人叫绝的还有一件事:明将领攻克了元朝首都,把缴获的金银财宝送回建康,朱元璋看到这些宝物喜形于色,而马皇后却在一边泼冷水:“元朝有这些财宝却不能保着国家,我想,大概是帝王没有其他宝物吧?”朱元璋沉思了片刻,说:“我懂了,皇后的意思是人才,人才是个宝。”马皇后接着说:“陛下说得对。我与陛下从贫贱出身而能有今天,常常担心的是骄横纵恣由奢侈而生。国家的兴亡从细小之处而起,所以我希望广招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

    皇后对士子也很关心。明朝的太学建成后,朱元璋辍朝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朱元璋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家眷在京,他们没有俸禄,无法养家,马皇后就建议按月给家眷口粮,朱元璋接受了,并专门设立了“红板仓”,储存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的一项制度。

    马皇后的衣服常常是洗了又洗,她教育宫中的后妃要节俭,说这些东西来之不易。她还经常把宫里的旧衣服送给宫外的贫苦人家和一些鳏寡孤独的人。有时候朱元璋接待朝臣时间晚了,她就留这些朝臣在宫中吃饭。每次她都要亲口尝尝味道,发现不好吃就重做。遇到天灾,她带头吃素。朱元璋为了感谢她,命她把亲戚们的名单送来,要为他们封官晋爵,而马皇后一口回绝:“爵禄私外家,非法!”

    明初有个商人叫沈万山,是“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据说朱元璋重修建康城墙时,他曾出资修筑。有一次,沈万山要求出钱犒赏军队,朱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普遍犒劳吗?沈万山不知收敛,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一下子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准备除掉他。马皇后听说后,劝解道:“沈万山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朱元璋听了她的话,免去沈万山死罪,把他流放到了云南。

    朱元璋很爱马皇后,有时爱到变态的地步。有一天,朱元璋微服走到一小巷子里,看到墙上画着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长着一双大脚,还题着“淮西夫人好大脚”7个大字。朱元璋一看大怒,因为他与马皇后都是淮西人,这是对自己和皇后的恶意攻击。他便下令追查此事,但查了一阵子也没有查出来,于是朱元璋一怒之下,“戮空其巷”,把整个巷子里的人都杀光了。

    马皇后病重时,朱元璋四处寻访名医,马皇后又放心不下了,对他说:“人的生死自有命,假如吃了药也不管用,是不是又要加罪于医生?”可见,马皇后临死时,还担心丈夫滥杀无辜。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痛不欲生,此后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