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正文3

章节字数:9823  更新时间:12-06-18 13:53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元代文学概论:1.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2.科举无路,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3、民族压迫,矛盾尖锐,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反对民族压迫的内容贯穿元朝文学。4.多民族杂居,多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刚健、质朴、酣畅的独特风格。5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外族音乐与传统表演艺术,说唱文学结合,产生了元杂剧,使中国戏曲一举登上高峰,诗歌有一种新形式:散曲。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连起来,期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兴起原因:1根本原因是金元时代动荡激越的现实生活。迫切需要新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表现其爱憎和追求。2元代文人参与杂剧的创作乃至演出,促使元杂剧的繁盛。3杂剧作为一种娱乐和消费活动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散曲:1散曲是用来清唱的曲文,性质上更近于合乐的诗歌。在元代,一般被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2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3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试叙钟嗣成《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即《录鬼薄》的贡献)

    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二.《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如:

    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尚仲闲、高文秀等。

    2.“方今才人”,包括宫天挺、郑光祖、雎景臣等。

    3.“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经君祥《赵氏孤儿》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

    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1.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其艺术效果即悲戚又悲壮,二者结合,感人肺腑。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是唱词还是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兼有优秀元杂剧的特点,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收无痕”,而其更可谓“直白而有意蕴”。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此剧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中窦娥品格与反抗精神: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随着恶势力的步步进逼,她渐渐抛弃了逆来顺受的态度,表现出坚强的反抗性格。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3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

    《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1.《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琵琶记》艺术特色:《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3.《琵琶记》的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成功的人物塑造。王实甫的笔下的人物并非某种概念的化身,也不是某种类型的脸谱,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1张生:虽是一介书生,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2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3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3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充满浓郁戏剧性的喜剧效果。通过崔张红三者之间的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许多误会性矛盾冲突,使剧情妙趣横生。1夸大人物性格中的某些缺点和弱点,使之具有喜剧性2突出人物性格中的幽默气质3故事安排的地点具有讽刺性喜剧效果。

    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

    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4.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三国演义》思想内容:一、宣扬仁政,渴望贤君,反对暴君——拥刘反曹。以蜀汉为正统,曹操为叛逆,二者都为君主,但才能上,刘不如曹,但在思想品德上曹不若刘,作者处处赞扬刘备,贬低曹,这样写不仅反映作者以汉为正统,还有自身的价值取向。二、用艺术形象总结了三国时代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孔明的身上,《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化的政治斗阵和军事斗争的教科书。三、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义气,描写了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异姓兄弟关系。这种忠义虽然是封建性质的,但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方面,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如何看待拥刘反曹的倾向?1是历史的继承,并不完全是作者个人的爱憎。史学界来看,拥刘反曹并不偶然。陈寿《三国志》与《资治通鉴》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罗贯中结合当时古人掌权的背景,希望汉为正宗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三》中强化是情理之中的。2进步意义:拥刘反曹的倾向并不完全是封建正统思想,它既有民族问题,又有人民的美好愿望,本身具有进步的一面;拥刘是拥护一个好皇帝,反曹是反对一个奸臣国贼,好与奸固然是封建的道德标准,但却确实有艺人与人民的爱憎是非在其中,在刘备身上寄托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小说尽管拥刘反曹,但并没有完全违背历史事实,蜀汉毕竟灭亡,曹魏毕竟统一了,但作者并没有把这当作是邪恶的胜利,而是看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使然,这应当是对“君权神授”的否定。

    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

    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艺术成就:①《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②《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一、文学角度《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人物性格中的各种元素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本省无矛盾。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二、历史角度: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且在失败中塑造正面的英雄人物。

    ③出色的全景式战争描写:1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如赤壁之战,用了八个章回描写。2虚实相间的手法,如官渡之战,实写军粮;安居平五路,只写一路,虚写五路;两军交战,写主将之间的交手。3英雄传奇的高昂格调。如关羽之死。

    关羽形象:关羽骁勇善战,神武过人,为蜀汉的崛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温酒斩华雄,写出他超群绝伦的武艺。单刀赴会,写出他的大智大勇。刮骨疗毒,写出他惊人的自制力。拔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关羽至此而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可是,谁能想到,这赫赫的战绩却成为关羽最后的辉煌。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走麦城,身死人手。关羽之死,荆州之失守,竟成为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关羽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好听奉承。终于因为他的意气用事,轻敌麻痹,破坏了吴蜀联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且给蜀汉的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三国演义》的作者特别强调和赞扬了关羽的义。义的观念,建立在私人恩怨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水浒传》思想内容:反映了宋江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和尖锐的阶级对立、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原因。接受招安前,他们惩恶除暴、救困扶危;他们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争取招安;招安以后,又走上破辽国、征方腊的战场。作者看来,这些都是梁山英雄们全忠仗义的体现。而他们最终的悲剧结局,则表现了作者对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的极度不平和迷惘。

    “忠”与“义”本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忠的重要范畴,《水》中梁山英雄浓厚的忠义色彩,也融合了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

    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反抗,历来就有“剿“和“抚“的两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很多接受过招安。农民和市民在当时不可能产生从根本上否定皇权的思想。农民和市民盼望好皇帝。小说把招安的结局写得很惨,梁山好汉死的死,伤的伤,七零八落,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招安。给人的感受是,无论忠君的一方如何委曲求全,却依然得不到宽容,依然没有好结果。这无论如何不能被看作是在肯定招安。《水浒传》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水浒传》的社会效果是鼓励造反,是替造反者撑腰壮胆的。《水浒传》中关于招安的描写和宋元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人民目睹朝廷的软弱,希望招抚宋江这样有才干的强盗去抵御外侮。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形象的意义:a、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没有回避历史,总结了导致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由于领袖人物的动摇,导致了统治阶级,由“抚”而在“剿”政策的实现,导致革命失败,这是对元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深刻总结。b、作者把宋江的双重性格统一一身,充满真实感。作者写宋江是企图将忠和义之间取得一个圆满的解决办法,然而作者失败了,因为不通阶级的忠和义是不能调和的,调和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导致革命队伍被消灭。

    《水浒传》艺术成就:一、人物塑造: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二、语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其语言是口语化和文学化的统一,有着生动活泼,通俗明快,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如宋江开口,十有八九必讲忠义,李逵出言,一片天真,憨直可笑。

    三、结构:“环”“链”式结构,环环相扣,单线发展,逐层展开。70回前,以人物为中心组织结构,每个人物有一个情节,相对独立性,相当于司马迁的《史记》列传,后50回,以事件为中心组织结构,各个事件也相对独立,全书以起义斗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为主线,将这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与事件串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牡丹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是当时女性的缩影,是历史情感的积淀,成为一个时代的人文符号。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对当时受理教重压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牡丹亭》艺术成就:《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牡》以其浓郁的文人情怀、优美典雅的文词及至情的魅力,成为昆曲审美的最高典范,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1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另外整部戏在喜剧的背后隐藏着悲剧的浅流,通过悲剧来揭示社会本质,因此有悲中喜、喜中悲的特点,把悲喜正剧的风格都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特殊的风格,是对中国戏剧美学的一大贡献。

    《牡丹亭》文化意义:一是以情反理。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临川四梦1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2“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3《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4 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